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状Meta分析结论形成的方法:部分背景化框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鸿飞 栗梦婷 +9 位作者 后亮瑛 王琪 田金徽 陈耀龙 杨克虎 邓宏勇 曾力楠 张伶俐 Romina Brignardello-Petersen 葛龙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0-1116,共7页
目前网状Meta分析已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具有可量化比较相同主题的2种以上不同处理措施的相对优势的特点。但由于存在多个干预措施的比较,增加了其结果解读的复杂性,解读时对证据可信度的忽略也导致了结论存在误导性。近期,GRADE工... 目前网状Meta分析已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具有可量化比较相同主题的2种以上不同处理措施的相对优势的特点。但由于存在多个干预措施的比较,增加了其结果解读的复杂性,解读时对证据可信度的忽略也导致了结论存在误导性。近期,GRADE工作组提出了2种网状Meta分析结论形成的方法,即部分背景化框架与最小背景化框架。本文聚焦于部分背景化框架,当使用该框架时,作者必须确定效应阈值,以区分无效、较小效应、中等效应和较大效应。部分背景化框架的指导原则包括根据效应大小与利弊对干预措施进行分类,及分类时考虑效应的点估计值和干预措施排序,综合考虑证据可信度(证据质量)以得出结论。本文结合实例,对部分背景化框架的原理步骤进行描述和阐释,以期为该方法在网状Meta分析结果解读与结论形成环节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Meta分析 GRADE方法 结论形成方法 证据可信度 部分背景化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