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络“络气虚滞”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凌燕 张红旗 +8 位作者 徐丹令 王克强 邹云增 贾剑国 李冰玉 孙爱军 郝颖 周京敏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探讨络脉"络气虚滞"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络气虚滞"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8周龄SD大鼠,采用力竭性跑台运动,并结合基础饮食(5g.100g-1体质量)建立气虚证候模型,同时采用200... 目的:探讨络脉"络气虚滞"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络气虚滞"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8周龄SD大鼠,采用力竭性跑台运动,并结合基础饮食(5g.100g-1体质量)建立气虚证候模型,同时采用200ng·min-1·kg-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背部埋埴AngⅡ药物缓释泵)损伤血管,建立大鼠脉络"络气虚滞"的病理证候复合模型,补气药物组对所建模型予以验证。实验分成正常组、运动组(基础饮食)、AngⅡ组、复合模型组和药物组5组,每组10只。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中内皮素(endothelin-1,E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Ang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ticotropic hormone,ACTH)、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扫描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形态的变化。结果:运动组、AngⅡ组、复合模型组均出现内皮损伤,血液中ET、IL-6、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复合模型组改变明显。符合模型组出现气虚症状,内皮细胞充血、水肿、脱落,内弹力板暴露,而ACTH、NE下调,药物组运动耐力明显改善,内皮损伤轻。结论:采用基础饮食、力竭运动及AngⅡ多因素建立络脉"络气虚滞"病理症候复合模型可行,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血管损伤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脉“络气虚滞”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损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