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莱尔马赫的“绝对依赖感”概念再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闻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1-64,共4页
在《基督教信仰》一书中,施莱尔马赫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一种被称作是"绝对依赖感"的情感状态。施莱尔马赫的"绝对依赖感"之所以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由麦金托什、斯图亚特等人对其教义学巨著《基督教... 在《基督教信仰》一书中,施莱尔马赫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一种被称作是"绝对依赖感"的情感状态。施莱尔马赫的"绝对依赖感"之所以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由麦金托什、斯图亚特等人对其教义学巨著《基督教信仰》颇具影响的翻译。①然而,就施莱尔马赫为了描述这种宗教情感状态所使用概念的翻译而言,这一翻译却又存在某些方面的误导,使得一些有关施莱尔马赫宗教理论的实质性问题变得模糊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依赖感 基督教信仰 宗教情感
下载PDF
论施莱尔马赫的自我意识理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云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考察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自我意识理论,发现在他那里,情感(直接的自我意识)主要有三层含义:道德觉察、为各种能力奠基的综合活动以及对无限者的把握。通过阐释后两层含义及它们的关系,来探讨施莱尔马赫自我意识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考察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自我意识理论,发现在他那里,情感(直接的自我意识)主要有三层含义:道德觉察、为各种能力奠基的综合活动以及对无限者的把握。通过阐释后两层含义及它们的关系,来探讨施莱尔马赫自我意识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并寻求可能解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直接的自我意识 绝对依赖感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关于自身意识学说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由于康德认识论的二元论,他的自身意识学说有三方面的特点:自发性、二元性和反思性,因此他无法解决自身意识的循环和无限倒退问题。施莱尔马赫通过把直接的自身意识视为感性与知性以及思维与行动共同的中介,即情感,并在情感中发现了共... 由于康德认识论的二元论,他的自身意识学说有三方面的特点:自发性、二元性和反思性,因此他无法解决自身意识的循环和无限倒退问题。施莱尔马赫通过把直接的自身意识视为感性与知性以及思维与行动共同的中介,即情感,并在情感中发现了共属的世界意识和上帝意识,从而不仅解决了康德的难题,而且突破了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思维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意识 德国早期浪漫派 绝对依赖感 施莱尔马赫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论自我意识
4
作者 施莱尔马赫 张云涛(译) 《德国哲学》 2021年第1期119-142,240-241,共26页
自我意识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公分母,被视作理性哲学的最高原则。“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基于他的自我意识理论,与他对近代的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分不开。他的神学巨著《基督教信仰》的导言指出,作为敬虔的本质的那种直接自... 自我意识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公分母,被视作理性哲学的最高原则。“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基于他的自我意识理论,与他对近代的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分不开。他的神学巨著《基督教信仰》的导言指出,作为敬虔的本质的那种直接自我意识或情感是意识以及伴随认知和行动的反思的自我意识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不仅如此,作为一种直接自我意识的绝对依赖感呈现了自我对超越一切限制和条件的绝对者(上帝)的绝对依赖的关系。这种无时间性的自我意识要显现出来,就必然要与指涉自我与世界中的他者之间的关系的时间性的感性自我意识结合在一起,由此产生具体的宗教冲动或情绪。最后,这种直接自我意识与人的类意识紧密相连,由此导致团体和交流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直接自我意识 绝对依赖感 感性自我意识 类意识
下载PDF
自然与奇迹:论施莱尔马赫有关奇迹的形而上学批判
5
作者 闻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2-86,共5页
一直以来,如何从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合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宗教奇迹的产生与存在,对于众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既十分重要又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19世纪颇具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尽管施莱尔... 一直以来,如何从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合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宗教奇迹的产生与存在,对于众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既十分重要又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19世纪颇具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尽管施莱尔马赫认为奇迹破坏了作为宗教信仰根基的绝对依赖感,尽管施莱尔马赫认为自然有机系统并没有为奇迹留下任何存在空间,然而,施莱尔马赫对奇迹的批判却并非是基于他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相反,施莱尔马赫对奇迹的批判最终还是落脚在一种哲学性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来自于他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当施莱尔马赫针对奇迹的形而上学批判最终导向对这种批判本身的反驳的时候,这一批判从哲学层面上讲最终归于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迹 形而上学批判 绝对依赖感 自然系统
原文传递
施莱尔马赫和奥托的“情感赋义”思想解读
6
作者 孙清海 《哲学门》 CSSCI 2012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本质是“情感和直观”,我们必须通过分析复杂的宗教语言来揭示这种本质,故此,我们对“上帝”的理解,其实质是立足于内心情感(即绝对依赖感)对敬拜对象(上帝)的一种“赋义”过程。我们称这种谈论宗教对象(上帝)的方...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本质是“情感和直观”,我们必须通过分析复杂的宗教语言来揭示这种本质,故此,我们对“上帝”的理解,其实质是立足于内心情感(即绝对依赖感)对敬拜对象(上帝)的一种“赋义”过程。我们称这种谈论宗教对象(上帝)的方法为“情感赋义”。奥托承继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也认为对“上帝”要以情感为出发点去进行理解,只是他认为,“上帝”概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被造物意识”,故可被称之为“被造感”。本文旨在对施莱尔马赫和奥托相关著作中的“情感赋义”思想以及它与宗教本质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探讨情感力量在宗教认识论中所应当具有的地位,这将是我们理解宗教语言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赋义 宗教语言 绝对依赖感 被造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