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性”的问题缘起与意义阐释——以宗教疑义为语境、以舍勒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宗教情感论为视镜
1
作者 田薇 《宗教与哲学》 2019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 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向人的存在的宗教性,指向终极而超越的宗教性,体现着人类通过无限性追求以超越有限性生存的先天形而上学倾向。关于这一理论观点的阐述,借助舍勒的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情感论予以展开。舍勒认为“绝对域意向”是人类有限个体的本质意向,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宗教性的情感行为,是在先的、原发的和独立的,是构成一切信仰生活形态的可能性前提;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是情感性直观或直观性情感,在本质上是有限者直观宇宙或遭遇无限时产生的“绝对依存感”,它是一种生存论意义的情感。在这种宗教性情感体验中,人与无限相遇,瞬间成为永恒。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体生存还是文化传承,宗教性都是其本体论的存在意义,呈现为原初信仰与原初情感交融一体的状态。就此而言,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传统还是现代,个人和文明的生存都是宗教性的存在;无论基督教还是儒家,都是宗教性的人文教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性 存在的宗教性 绝对域意向 绝对依存感 生存论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