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子微腔中非绝热效应对Fock态制备的影响
1
作者 张力 王成 +1 位作者 李延敏 逄锦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3-26,共4页
利用高阶绝热近似方法,分析了三能级简并原子和单模光场的相互作用过程。
关键词 FOCK态 量子微腔 绝热近似 光场 绝热效应
下载PDF
超晶格中BOSON-FERMION耦合效应与非绝热效应竞争的计算机投影寻踪回归模拟分析
2
作者 王沁 王园 贾伯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5-28,共4页
对准一维Ⅶ-Ⅷ族变价化合物低温畸变超晶格,采用计算机投影寻踪回归模拟技术,对由位 移变换和HF平均场近似方法得到的多维序参量积分方程组,进行投影寻踪回归模拟,得到了系统的超晶格 -正常态转变相图和序参量变化关系.
关键词 回归 超晶格 Boson-Fermion耦合效应 绝热效应
下载PDF
NaI分子的非绝热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姚洪斌 郑雨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95-600,共6页
利用含时波包法研究了NaI分子在飞秒脉冲激光作用下的动力学演化情况.由于受非绝热效应的影响,波包运动到势能面的交叉区域时发生分裂.研究表明:非绝热效应引起的波包分裂是分子解离的根源,而且随着演化时间的增加非绝热效应变得越来越... 利用含时波包法研究了NaI分子在飞秒脉冲激光作用下的动力学演化情况.由于受非绝热效应的影响,波包运动到势能面的交叉区域时发生分裂.研究表明:非绝热效应引起的波包分裂是分子解离的根源,而且随着演化时间的增加非绝热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同时,分别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理论探讨了NaI分子在非绝热过程中的演化规律以及解离概率随脉冲波长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效应 NaI分子 飞秒脉冲 含时波包
原文传递
Berry相因子新的可观察效应及其非绝热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昌璞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3-37,共5页
本文基于作者最近关于 Berry 相因子及其非绝热效应的讨论,以缓变磁场中自旋1/2中性粒子的运动为例,分析了 Berry 相位对力学量测量的影响,并特别注意了绝热效应在测量中的体现.最后建议了一个验证我们结论的实验.
关键词 BERRY相因子 绝热效应 力学量
下载PDF
空心平板光波导中的绝热跟随效应——能级衰减速率的一种测量方法
5
作者 栗广福 张秀芳 《量子电子学》 CSCD 199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本文讨论了空心平板光波导中瞬态相干光学效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效应——绝热跟随。从粒子数矩阵方程和Maxwell方程出发,求出了当激光扫瞄脉冲为单阶模时空心平板光波导中绝热跟随信号光强公式。结果表明:与非波导情况相比,在波导中测... 本文讨论了空心平板光波导中瞬态相干光学效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效应——绝热跟随。从粒子数矩阵方程和Maxwell方程出发,求出了当激光扫瞄脉冲为单阶模时空心平板光波导中绝热跟随信号光强公式。结果表明:与非波导情况相比,在波导中测量能级衰减速率有其特殊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波导 绝热跟随效应 衰减速率
下载PDF
V型无反转激光的非绝热线宽
6
作者 熊锦 胡响明 彭金生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应用c数量子朗之万方法在激光场的低价近似下讨论了强相干驱动场下V型三能级系统无反转激光的非绝热线宽.证明了在强驱动场下,不管激光腔是“好腔”还是“坏腔”,系统的非绝热效应消失,即系统均可作绝热近似.
关键词 驱动场无反转激 绝热效应 线宽
下载PDF
实际气体的混合制冷效应及其应用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公茂琼 吴剑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5-908,共4页
本文描述了等温和绝热混合的热力过程,并给出了绝热混合效应和等温混合效应的定义。首先以氮气和甲烷为例考察了相邻沸点物质的混合效应特性,以及温度、压力及摩尔比例等参数对混合效应的影响,并与其节流效应进行了比较。然后详细考察了... 本文描述了等温和绝热混合的热力过程,并给出了绝热混合效应和等温混合效应的定义。首先以氮气和甲烷为例考察了相邻沸点物质的混合效应特性,以及温度、压力及摩尔比例等参数对混合效应的影响,并与其节流效应进行了比较。然后详细考察了7种具有不同沸点的物质与氦气在不同混合温度下的混合效应。结果表明高沸点物质在相变区间具有很大的正混合效应,在该区间可具有一定的制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混合制冷效应实现制冷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气体 绝热混合效应 等温混合效应 应用探讨
下载PDF
三原子分子非绝热传能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安丰 胡茜茜 谢代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03-2110,共8页
涉及非绝热跃迁的众多碰撞传能过程在大气、星际、燃烧化学以及化学激光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传能过程通常涉及到多个电子态,包含多种非绝热效应,使得理论研究中的透热势能面构建和动力学计算都极具挑战.本文以C(^(1)D)+N_(2)(^... 涉及非绝热跃迁的众多碰撞传能过程在大气、星际、燃烧化学以及化学激光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传能过程通常涉及到多个电子态,包含多种非绝热效应,使得理论研究中的透热势能面构建和动力学计算都极具挑战.本文以C(^(1)D)+N_(2)(^(1)Σ_(g)^(+))与I(^(2)P_(3/2))+O_(2)(a^(1)Δ_(g))两个非绝热传能体系为例,介绍了小分子非绝热传能动力学中透热势能矩阵、透热势能面,以及锥形交叉和自旋轨道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上述两个非绝热传能体系的动力学机制,并阐明了非绝热效应在这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效应 自旋轨道耦合 锥形交叉 势能面 量子动力学
下载PDF
绝热去磁演示实验装置
9
作者 范淑华 李素琴 李建国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30-31,29,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绝热去磁降温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了这一演示实验装置的设计思想和实验操作步骤.该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在课堂演示绝热去磁效应.除此之外,它还可演示材料的顺磁和抗磁特性.
关键词 绝热去磁效应 实验装置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烧结Gd/Gd_5Si_2Ge_2复合材料磁热效应研究
10
作者 曾宏 岳明 +1 位作者 陈海玲 张久兴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2-874,共3页
以高纯钆和Gd5Si2Ge2合金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两组元Gdx(Gd5Si2Ge2)1-x(x=0,0.33,0.5,0.7,1)层状复合磁制冷材料.通过自制的磁热效应测量仪器直接测量了复合材料在外加磁场1.5 T下的磁热效应(ΔTad).随着复合比例的变化... 以高纯钆和Gd5Si2Ge2合金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两组元Gdx(Gd5Si2Ge2)1-x(x=0,0.33,0.5,0.7,1)层状复合磁制冷材料.通过自制的磁热效应测量仪器直接测量了复合材料在外加磁场1.5 T下的磁热效应(ΔTad).随着复合比例的变化,材料的最大绝热温变(ΔTad)从x=0.3时的1.6 K增加到x=0.7时的2.0 K,而最大绝热温变峰的位置从286K变到了293 K.同时,与单组元的Gd5Si2Ge2合金相比,随着钆的含量增加时,复合材料的最大绝热温变峰变宽.当x=0.7时,层状复合磁制冷材料在外加磁场1.5 T下的最大绝热温变(ΔT)在260-310K范围里从1.1 K变到2.0 K,这种材料非常适合作为室温磁制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 Gdx(Gd5Si2Ge2)1-x 复合材料 磁热效应 绝热温变(ΔTad)
下载PDF
湿C矢量及其应用
11
作者 黄逸飞 姚秀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5-997,共13页
C矢量(C)是Q矢量(Q)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表征了三维非地转运动。然而,C是基于地转风近似和绝热条件得到的,不包含大气运动的非绝热加热信息。大气中的降水及其影响天气系统往往与大气凝结潜热释放所产生的非绝热效应有关。从β平面下的... C矢量(C)是Q矢量(Q)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表征了三维非地转运动。然而,C是基于地转风近似和绝热条件得到的,不包含大气运动的非绝热加热信息。大气中的降水及其影响天气系统往往与大气凝结潜热释放所产生的非绝热效应有关。从β平面下的p坐标系大气原始方程组出发,考虑大气非绝热效应,推导湿C矢量(C*),揭示C*的物理意义。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高原低涡数据集,通过C*诊断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涡”)个例形成、发展和移动过程,并与C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以证实C*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相较于Q和C,C*包含更全面的非地转运动信息,在诊断中具有优势。C*的水平分量(Chor*)表征了热成风非平衡和非绝热加热作用产生的次级环流,能更好地解释高原涡移动方向改变的原因;C*的垂直分量(Cp*)恢复了被Q丢失的非地转运动信息,描述了地转非平衡产生的水平非地转运动,其负值中心表征高原涡中心的位置,且对高原涡发展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此外,Chor*和Cp*的相对大小还表明高原涡存在显著的斜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C矢量 C矢量 非地转运动 绝热效应 高原涡
下载PDF
内辐射带高能质子对磁暴响应的统计研究
12
作者 何兆海 徐寄遥 +3 位作者 王赤 戴磊 陈涛 Ilan Roth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471,共17页
范艾伦卫星-A观测表明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在磁暴主相期间显著下降,在恢复相时与地磁SYM-H指数同步恢复.磁暴期间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变化对磁场变化的响应是绝热的吗?基于刘维尔定理和第一和第三绝热不变量守恒,定量地评估了高能质... 范艾伦卫星-A观测表明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在磁暴主相期间显著下降,在恢复相时与地磁SYM-H指数同步恢复.磁暴期间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变化对磁场变化的响应是绝热的吗?基于刘维尔定理和第一和第三绝热不变量守恒,定量地评估了高能质子在内辐射带中的完全绝热效应.两个事件研究表明,理论计算的绝热效应导致的高能质子通量变化与范艾伦卫星观测结果吻合良好.本文进而对2013-2016年期间发生的67次磁暴事件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变化的90%贡献是完全绝热效应.相空间密度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最后通过对比研究磁暴前后高能质子通量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磁暴(56/67)期间,绝热效应能解释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的变化;另外11次磁暴事件中非绝热效应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辐射带 高能质子 完全绝热效应
下载PDF
太阳P模振动理论的研究
13
作者 毕少兰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1999年第1期62-62,共1页
日震学是太阳物理的一个前沿分支学科,是根据太阳振动的观测来研究太阳的内部结构与运动的一种方法学。太阳5min振动频率的理论计算和实测之间存在的显著偏差和振动模的激发问题一直是困扰日震学的两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仍然没... 日震学是太阳物理的一个前沿分支学科,是根据太阳振动的观测来研究太阳的内部结构与运动的一种方法学。太阳5min振动频率的理论计算和实测之间存在的显著偏差和振动模的激发问题一直是困扰日震学的两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仍然没有解决。然而太阳的表面层内绝热假设条件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偏差,我们认为绝大多数标准太阳模型的P模频率计算忽略了非绝热效应对频率的影响,忽略了振动的激发和衰减机制以及缺乏振动与对流湍流相互作用的知识。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振动 绝热效应 激发机制 日震 太阳活动
下载PDF
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同美 袁卓建 郭裕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7-100,共4页
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性能检验及对 1994年 5月1日世界时 12时东亚季风区局地平均经向环流 的模拟分析,分析所用的是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处理过的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结果表明, 在现行资料条件下模拟达到... 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性能检验及对 1994年 5月1日世界时 12时东亚季风区局地平均经向环流 的模拟分析,分析所用的是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处理过的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结果表明, 在现行资料条件下模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证明该模式对局地经圈环流模拟性能良好.在此基础上,根据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进一步诊断分析方程中各强迫项对经向环流所起的作用.对1994年5月1日世界时 12时东亚季风区局地平均经向环流而言,模拟出的各项的作用与对天气实况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分析结果是相吻合的.在东亚季风区的经向环流形成过程中,温度平流及绝热加热的作用相当显著.非绝热加热的作 用在本文中没有作确切地比较,因其计算受到水汽资料精度和各层辐射资料缺乏的限制.另外,对流中的 云物理过程也暂时未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季风径向环流 东亚季风 绝热变温效应 绝热加热 热通量散度 模式性能检测 涡动角动量散度
下载PDF
38CrMoAl高强度钢动态力学性能及其J-C本构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包志强 张勇 +2 位作者 张柱柱 樊伟杰 孟莉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3,共8页
分别利用液压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对38CrMoAl高强度钢进行低应变速率(10^(-4),10^(-3),10^(-2) s^(-1))下的准静态压缩试验和高应变速率(850~4 500 s^(-1))下的动态压缩试验,研究了该钢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以及动态压缩... 分别利用液压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对38CrMoAl高强度钢进行低应变速率(10^(-4),10^(-3),10^(-2) s^(-1))下的准静态压缩试验和高应变速率(850~4 500 s^(-1))下的动态压缩试验,研究了该钢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以及动态压缩后的显微组织;考虑应变速率强化效应和绝热效应对Johnson-Cook(J-C)本构模型进行修正,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真实屈服强度随着压缩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应变速率强化效应;经高应变速率压缩后,试验钢中出现了具有一定耐蚀性的强化区;修正后的J-C本构模型预测得到试验钢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真应力与试验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范围为1.76%~3.99%,这表明修正后的J-C本构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该钢的动态压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CRMOAL钢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 J-C本构模型 应变速率强化效应 绝热效应
下载PDF
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向移动的热力强迫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秀萍 孙建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1-558,共8页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6月22—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短期东西进退的热力强迫过程,并探讨了相应机制。结果表明:东风带...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6月22—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短期东西进退的热力强迫过程,并探讨了相应机制。结果表明:东风带扰动附近非绝热效应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影响着西太副高东西向的运动;西太副高短期东西向移动有趋"冷"的趋势,即西太副高向非绝热加热减弱或者非绝热冷却增强方向移动;在西太副高突然东退前后,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非绝热加热效应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东风带扰动东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增强和东风带扰动西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减弱东退的特征,而且在对流层3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在非绝热加热效应影响因子中,垂直输送项最为重要,其次为局地变化项,水平平流效应最不显著,因此,垂直输送作用和局地变化作用引起的非绝热效应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副高突然东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诊断分析 东风带扰动 西太副高东西向移动 绝热加热效应
下载PDF
三态NaI分子飞秒含时光电子能谱的理论研究
17
作者 白静 冯小静 郭玮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6-62,68,共8页
利用三态模型和含时量子波包法,研究了NaI分子在飞秒泵浦—探测激光场中延时,波长,场强对光电子能谱的影响.波包在势能面上传播,受到非绝热效应的影响,传播到交叉区域时发生分裂,延时影响光电子能谱谱峰的位置和峰高.延时增加,非绝热效... 利用三态模型和含时量子波包法,研究了NaI分子在飞秒泵浦—探测激光场中延时,波长,场强对光电子能谱的影响.波包在势能面上传播,受到非绝热效应的影响,传播到交叉区域时发生分裂,延时影响光电子能谱谱峰的位置和峰高.延时增加,非绝热效应对波包运动的影响越明显.泵浦波长影响光电子能谱构型,探测波长只影响谱峰位置,不影响峰高.激光场强增强,光电子谱谱峰增高.光电子能谱反映波包动力学信息.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验上实现分子的光控制以及量子调控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NaI分子的动力学性质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态模型 绝热效应 含时波包法 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高熵合金动态载荷下变形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睿鑫 唐宇 +1 位作者 李顺 白书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7001-17009,共9页
因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结构和性能,高熵合金在短短十几年间就从一种新型的合金设计理念成为了高性能结构材料的明日之星。近年来,研究者们相继开展了高熵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和变形机制的研究,旨在推进高熵合金的实用化进程、夯实高熵合金... 因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结构和性能,高熵合金在短短十几年间就从一种新型的合金设计理念成为了高性能结构材料的明日之星。近年来,研究者们相继开展了高熵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和变形机制的研究,旨在推进高熵合金的实用化进程、夯实高熵合金动态力学行为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丰富高熵合金的内涵。本文综述了高熵合金动态变形机制的研究进展,对高熵合金在动态载荷下的位错运动、孪生变形、应变诱发相变以及绝热剪切效应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高熵合金在动态载荷下的变形机制与其在准静态载荷下的变形机制之间,既有相互关联的相似性,又有值得关注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动态变形由位错运动主导的高熵合金,因受到热激活机制、拖曳机制和位错间强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效应、应变敏感性和强应变硬化能力。其中,动态载荷下的位错运动会受到晶格畸变、短程有序、第二相等一系列微结构的影响。此外,层错能较低的面心立方型高熵合金的动态变形过程、亚稳高熵合金的动态变形过程以及难熔高熵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还会分别受到孪生变形、应变诱发相变效应以及热效应和变形局域化引发的绝热剪切效应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动态力学行为 动态变形机制 位错 孪生变形 绝热剪切效应 应变率效应
下载PDF
Novel later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on SOI substrate for optimizing hot-carrier degradation
19
作者 黄婷婷 刘斯扬 +1 位作者 孙伟锋 张春伟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4年第1期17-21,共5页
A novel later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on a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 SOI-LIGBT with a special low-doped P-well structure is proposed.The P-well structure is added to attach the P-body under the channe... A novel later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on a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 SOI-LIGBT with a special low-doped P-well structure is proposed.The P-well structure is added to attach the P-body under the channel so as to reduce the linear anode current degradation without additional process.The influence of the length and depth of the P-well on the hot-carrier HC reliability of the SOI-LIGBT is studied.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length of the P-well the perpendicular electric field peak and the impact ionization peak diminish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the hot-carrier degradation. In addition the impact ionization will be weaken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epth of the P-well which also makes the hot-carrier degradation decrease.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low-doped P-well and the process windows the length and depth of the P-well are both chosen as 2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LIGBT SILICON-ON-INSULATOR SOI hot-carrier effect HCE optimi-zation
下载PDF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F+HD→DF+H Reaction at Collision Energies from 3.03 meV to 17.97 meV
20
作者 Heilong Wang Yu Li +3 位作者 Zhirun Jiao Hongtao Zhang Chunlei Xiao Xuemi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925-931,I0005,共8页
The prototypical reaction of F+HD→DF+H was investigated at collision energies from 3.03 meV to 17.97 meV using a crossed molecular beam apparatus with multichannel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detection.Significant... The prototypical reaction of F+HD→DF+H was investigated at collision energies from 3.03 meV to 17.97 meV using a crossed molecular beam apparatus with multichannel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detection.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from both the BornOppenheimer(BO)forbidden reaction F^(*)(^(2)P_(1/2))+HD→DF+H and the BO-allowed reaction F(^(2)P_(3/2))+HD→DF+H were observed.In the backward scattering direction,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BO-forbidden reaction F^(*)(^(2)P_(1/2))+HD was found to b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e BO-allowed reaction F(^(2)P_(3/2))+HD,indicating the non-adiabatic effec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ynamics of the title reaction at low collision energies.Collision-energy dependence of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DCSs)in the backward scattering direction was found to be monotonously decreased as the collision energy decreases,which does not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resonance states in this energy range.DCSs of both BO-allowed and BO-forbidden reactions were measured at seven collision energies from 3.03 meV to 17.97 meV.It is quite unexpected that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gradually shifts from backward to sideway as the collision energy decreases from 17.97 meV to 3.03 meV,suggesting some unknown mechanisms may exist at low collision ener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on dynamics Crossed beam experiment Non-adiabatic effects Low collision ener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