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国刚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7-40,48,共5页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建立了以神策军为核心的北衙禁军。地方上从内地到边疆建立了藩军。唐代藩镇军制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其各个藩镇内部的统兵体制,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方镇治所州的牙兵(衙军),二是方镇属下各个支州(支郡)的驻兵...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建立了以神策军为核心的北衙禁军。地方上从内地到边疆建立了藩军。唐代藩镇军制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其各个藩镇内部的统兵体制,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方镇治所州的牙兵(衙军),二是方镇属下各个支州(支郡)的驻兵,三是州下各县的军镇,一些领州较多的藩镇,又按军事需要或地理形势的便利划分若干小的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藩镇军制 藩镇军队 统兵体制 衙军 外军镇 支郡 县镇
全文增补中
试论北宋统兵体制的演变
2
作者 吴玉梅 张玉英 《沧桑》 2012年第6期13-15,共3页
北宋前期的统兵体制大致为"枢密院—三衙—都部署"统兵体制,但在北宋中后期,都部署统兵体制逐渐被帅臣统兵体制所取代。
关键词 都部署 帅臣 统兵体制
下载PDF
北宋钤辖边防统兵与军事决策地位之演变
3
作者 王战扬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1期129-134,共6页
北宋钤辖有从监察和统兵的双重职能向单一的军事统兵职能演变的过程。宋初州钤辖不受节度使节制,有独立的统兵与军事决策权,后逐渐融入行营军队之中,成为节度使、都部署的下属。在都部署边防统兵体制确立以后,钤辖一般不能独立决策及统... 北宋钤辖有从监察和统兵的双重职能向单一的军事统兵职能演变的过程。宋初州钤辖不受节度使节制,有独立的统兵与军事决策权,后逐渐融入行营军队之中,成为节度使、都部署的下属。在都部署边防统兵体制确立以后,钤辖一般不能独立决策及统兵出战。澶渊之盟以后虽罢除了宋辽边境地区的大批将帅,但在宋夏缘边地区的钤辖却得到增置,实行集体决策的机制。宋仁宗朝出现内臣、文臣担任钤辖的现象,且可参与经略安抚使帅府的军事决策。神宗推行将兵法以后,钤辖的军事监察职能消失,统兵及军事决策权得到加强。受政局影响,元祐时期凡军事事宜,钤辖需与知州同议,削弱了其权力,绍述时期再次得到加强。宋徽宗朝的钤辖制度延续了绍述时期的体制,钤辖已仅具备统兵属性。钦宗朝边防危机加重,钤辖皆由武将担任。宋高宗朝规定沿江边防要郡由文臣任钤辖,武臣为副,重申了祖宗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钤辖 边防统兵 军事决策
下载PDF
北宋后期都、副总管边防统兵权力的演变——以政局变迁和边防危机为视角
4
作者 王战扬 《宋史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53-62,共10页
宋神宗改革时期,武将副总管在文臣经略安抚使不在帅府的危急时刻可以全权节制兵马,与以往相比其统兵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元祐时期,调整了将兵法,并罢免了一批变法派安置的统兵官,但是随着边防危机的加剧,朝廷下诏都、副总管共同商议... 宋神宗改革时期,武将副总管在文臣经略安抚使不在帅府的危急时刻可以全权节制兵马,与以往相比其统兵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元祐时期,调整了将兵法,并罢免了一批变法派安置的统兵官,但是随着边防危机的加剧,朝廷下诏都、副总管共同商议军政,无疑扩大了武将副总管的军事决策和统兵权力。绍述时期恢复将兵法,调整元祐时期的人事部署,武将副总管的权力进一步上升,可直接节制诸将。宋徽宗时期置四辅郡以后,武将副总管的统兵权力呈逐步加强的趋势。金兵攻陷太原以后,文臣经略安抚使统兵体制崩溃,钦宗建置四道都总管,仍由文臣任之,且其设置范围也逐步扩大,但与北宋前期武将都部署的统兵体制大为不同。北宋后期宋廷重振武功的诸多举措,并未能挽救其王朝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后期 总管 边防统兵
下载PDF
南宋统兵文臣家族与幕府文人集聚--以衡山赵氏、邵武杜氏、天台贾氏为中心
5
作者 商宇琦 《宋史研究论丛》 2021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南宋中期以降与金、蒙古的持久战争,令宋代幕府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同时也使一些家族得以凭军功兴起,成为煜赫一时的统兵文臣世家。衡山赵氏、邵武杜氏、天台贾氏即为其间代表。与传统武将世家不同,他们兼具战将与文臣的双重身份,不... 南宋中期以降与金、蒙古的持久战争,令宋代幕府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同时也使一些家族得以凭军功兴起,成为煜赫一时的统兵文臣世家。衡山赵氏、邵武杜氏、天台贾氏即为其间代表。与传统武将世家不同,他们兼具战将与文臣的双重身份,不仅以治边守备、军功卓著闻名于世,更借由浸染道学、诗文创作、精研书画及晶题文物等方式,养成推重学术与艺文的家族传统,在提升家族地位、形塑“诗书元帅”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统兵文臣家族中,又以赵葵与贾似道二人开阖时间最长、军功最著、幕下文士最多,对志在从戎游边的文人有着莫大的感召与吸引力。幕府不仅为江湖游士提供了物质资助与庇护,亦为他们创造了谈诗论文、中饱诗囊的空间,是江湖文人群体形成的促因之一。统兵文臣僚属,则多以文才与兵谋入幕,并凭借卓越的四六写作能力得到府主的汲弓I、延誉和提携,折射出清晰的选辟标准和幕府文学内部的文体秩序。统兵文臣家族及其幕府文人群体,是研究南宋幕府文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统兵文臣 家族 幕府文人 江湖文人
下载PDF
貂蝉却自兜鍪出——辛弃疾统兵文臣的身份认知与词体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惠俊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统兵文臣是南宋特殊政局下的重要群体,他们或由武职入官,因军功改换文资,由此进入士大夫群体;或本是科举出身,但却主要依由军功获得官阶职事的升转。辛弃疾的仕宦生涯便走的是以武功换文职的路径,故而他的身份是典型的南宋统兵文臣。辛... 统兵文臣是南宋特殊政局下的重要群体,他们或由武职入官,因军功改换文资,由此进入士大夫群体;或本是科举出身,但却主要依由军功获得官阶职事的升转。辛弃疾的仕宦生涯便走的是以武功换文职的路径,故而他的身份是典型的南宋统兵文臣。辛弃疾本人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并自觉以统兵文臣的价值观念勉励自我与他人。稼轩词中的高频典故"貂蝉元出兜鍪"便是典型案例,既展现着辛弃疾的统兵文臣身份认同,亦承载着主流士大夫对统兵文臣的排斥与疏离。统兵文臣身份导致了辛弃疾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日常心态等殊异于主流科举士大夫,促成了稼轩词极富个性的用典习惯、典故意蕴、词情表达等,应当成为辛弃疾其人其词研究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稼轩词 统兵文臣 同典多用
原文传递
宋代地方统兵官体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龚延明 《军事历史研究》 2019年第5期23-38,共16页
宋代地方统兵官的源头是始置于北周的、作为行营或地方高级统兵官的大总管,宋代称马步军都部署。英宗继位后,避讳,改都部署为都总管。在太宗朝,都部署有成为禁军屯驻地方重镇统兵官之趋势。"澶渊之盟"后,宋辽休战,真宗罢"... 宋代地方统兵官的源头是始置于北周的、作为行营或地方高级统兵官的大总管,宋代称马步军都部署。英宗继位后,避讳,改都部署为都总管。在太宗朝,都部署有成为禁军屯驻地方重镇统兵官之趋势。"澶渊之盟"后,宋辽休战,真宗罢"行营"之号,标志着都部署由中央临时差遣出征的统帅向地方驻扎的统兵官之演变。至仁宗朝出现"路分部署、兵马钤辖以上"之称,表明都部署统兵之制度化、规范化,路分部署体制完成由战时统兵体制向和平时期地方统兵官体制之转型,脱离了中央三衙禁军的军事编制。神宗熙丰"将兵法"推行后,既有路、州马步军部都署与兵马钤辖,又有诸路正将、副将,产生重叠。至南宋初,战时统兵体制宣抚司、都统制、制置司体制取代了宋辽交战时的行营都总管体制,但地方诸路州郡帅臣带马步军都总管或州兵马钤辖不废,名分为管"州郡分屯"之兵,维护地方治安而已。宋王朝为收回地方军权而构建的地方统兵体制,即都总管、兵马钤辖、兵马都监、巡检分布于路、州(府、军、监)、县三级的"州兵官"体制,与中央"枢密院——三衙"统管下的御前诸军、屯驻大军的都统制、统制、统领、将副官"统兵战守官"体制,合成了两宋地方准军事力量负责维稳与中央正规军负责对外防御之军事体制,这是中国军事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都部署 都总管 禁军 地方统兵
原文传递
“以文制武”的宋朝军事制度及其得失
8
作者 赵映林 《文史杂志》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与一些专制王朝不同:为了避免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防止武将坐大,没有采用取极端手段诛戮带兵将领,而是采用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这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当然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更易为世人所理解。宋朝解...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与一些专制王朝不同:为了避免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防止武将坐大,没有采用取极端手段诛戮带兵将领,而是采用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这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当然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更易为世人所理解。宋朝解决了带兵将领的军权之后,推行“以文制武”的军事体制,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其积极作用则是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不曾出现军人割据的分裂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制武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三省—三衙统兵体制 守内虚外
下载PDF
统兵之要
9
作者 周业胜 《当代检察官》 2017年第7期56-56,共1页
兽之强者领,蜂之王者引。 辗转栖食觅,磨砺繁衍辛。 为首为兄忖,统兵责铭心。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统兵之要》
原文传递
论北宋前期的都部署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邦炜 杜桂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4,共9页
人们往往将北宋初期的都部署视为地方统兵官,将当时的统兵体制概括为“枢密院—三衙体制”。其实,北宋初期的都部署主要是中央统兵大员或前敌总指挥,宋初的统兵体制应概括为“枢密院—三衙—都部署体制”。
关键词 北宋前期 都部署 统兵体制
下载PDF
辽代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善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7,15,共6页
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以“用武立国”而著称,作为主要的军事支柱,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引人注目。其具体表现一是其强盛的私兵势力,这与世家大族广泛占有奴隶是相适应的;二是由于世代统兵所形成的军事权力和军事影响,这则是由辽朝的军事用... 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以“用武立国”而著称,作为主要的军事支柱,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引人注目。其具体表现一是其强盛的私兵势力,这与世家大族广泛占有奴隶是相适应的;二是由于世代统兵所形成的军事权力和军事影响,这则是由辽朝的军事用人制度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世家大族 世代统兵
下载PDF
靖康之难中四道都总管设置探析
12
作者 郭红超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1-114,共4页
北宋末年金军第二次进逼开封时,宋钦宗下诏设置四道都总管,以统率四方兵马入卫京师开封。然而四道都总管的设置未能阻止金人的进攻,护卫京师的目的未能实现,四道都总管所统率的兵马,有三道归属到赵构的旗下,因此靖康之难中四道都总管的... 北宋末年金军第二次进逼开封时,宋钦宗下诏设置四道都总管,以统率四方兵马入卫京师开封。然而四道都总管的设置未能阻止金人的进攻,护卫京师的目的未能实现,四道都总管所统率的兵马,有三道归属到赵构的旗下,因此靖康之难中四道都总管的设置却对南宋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康之难 四道都总管 统兵体制
下载PDF
劉邦集團侍衛組織的組成結構、戰時職能與王朝化歷程
13
作者 李昭毅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7-314,共48页
本文由漢帝國成立之歷程,考察劉邦集團侍衛組織的組成結構和戰時職能,並從其王朝化的歷程和特色當中,思考其對漢初侍衛組織成立的影響。在組成結構上,侍衛組織原以舍人、中涓、謁者等散從近侍爲中心,至屯兵霸上以後,漸以郎將、郎中等統... 本文由漢帝國成立之歷程,考察劉邦集團侍衛組織的組成結構和戰時職能,並從其王朝化的歷程和特色當中,思考其對漢初侍衛組織成立的影響。在組成結構上,侍衛組織原以舍人、中涓、謁者等散從近侍爲中心,至屯兵霸上以後,漸以郎將、郎中等統兵軍職爲主體。就組織職能而言,散從和統兵兩職系皆需内充侍衛、外從征伐,且因近侍屬性而需執行臨時性的軍事任務,説明戰時體制下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然在王朝化歷程中,兩職系職任分以侍衛和戰鬥爲主,爲漢帝國成立後的侍衛化和科層化發展奠定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侍卫组织 散从职系 统兵职系 战时职能 王朝化历程
下载PDF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海斌 《近代中国》 2011年第1期326-357,共32页
张之洞在编练江南自强军时已形成'取法于德'的认知,招募德国军官担任统兵之责;及回任湖广总督,聘用德人的场域由军队转向军校,不再令其直接带兵,而只充任教习。应募来华的德国教官来源各异,对地方军事近代化改革亦有所推动。但... 张之洞在编练江南自强军时已形成'取法于德'的认知,招募德国军官担任统兵之责;及回任湖广总督,聘用德人的场域由军队转向军校,不再令其直接带兵,而只充任教习。应募来华的德国教官来源各异,对地方军事近代化改革亦有所推动。但由于德国教习自身个性及中德关系大环境的变化,他们很难与中国人充分合作,更由于清朝对军事改革缺乏必要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习 德国 统兵 个性 军事 场域 改革
原文传递
南宋御前诸军之文官领军考察--以宣谕使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斌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7-219,216,共4页
应对危机,需要采取适宜的统兵体制以切实驾驭军队,尤其如何控制屯驻于外的精锐部队御前诸军,是令南宋棘手的核心问题之一。南宋通过宣谕使以谕指督军模式控制御前诸军,使之既能听命中央又可抗衡强敌,在精锐部队形成收放自如的宣谕使—... 应对危机,需要采取适宜的统兵体制以切实驾驭军队,尤其如何控制屯驻于外的精锐部队御前诸军,是令南宋棘手的核心问题之一。南宋通过宣谕使以谕指督军模式控制御前诸军,使之既能听命中央又可抗衡强敌,在精锐部队形成收放自如的宣谕使——都统制——总领统兵体制。宣谕使是高层文官,才干出众,有着较强的军事领导能力。这一重要的文官领军个案,有助于考察南宋应对危机、控制军队的统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宣谕使 总领 御前诸军 统兵体制
原文传递
北宋陕西沿边诸路的军事构造及运作
16
作者 上官红伟 《理论与史学》 2019年第1期-,共25页
宋代武力之盛,前不及汉唐,后不如元明清诸朝,已不须过多争辩。究其原因,除与两宋立国背景、宋廷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国策以及宋代将领素养等相关之外,宋代兵制方面亦可挖掘其原因。具体到战役层面,其间的胜负得失,则与将帅是否指挥得... 宋代武力之盛,前不及汉唐,后不如元明清诸朝,已不须过多争辩。究其原因,除与两宋立国背景、宋廷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国策以及宋代将领素养等相关之外,宋代兵制方面亦可挖掘其原因。具体到战役层面,其间的胜负得失,则与将帅是否指挥得法直接相关,此为兵法范围,而在战争层面,如何调配兵力和选择将帅,则属兵制问题,后者对战争的胜负更具决定作用。宋代用兵之失,多体现于应对辽、夏、金三朝造成的边患方面,其中不免涉及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文抑武 元明清 地方统兵体制 将帅 军事
原文传递
唐大中四年申岸撰墓志铭考释
17
作者 孙继民 张士忠 《中国历史文物》 2006年第1期68-74,共7页
河北省永年县清晖书院所藏唐大中四年墓志铭颇具特色,它不同于一般墓志文,既没有志题,也没有铭辞,只有相当于一般墓志铭序的散文;志文不是对逝者先祖世系及事迹、逝者仕宦或经历以及死亡时间地点、逝者家室后人等内容的铺叙,而是生者昭... 河北省永年县清晖书院所藏唐大中四年墓志铭颇具特色,它不同于一般墓志文,既没有志题,也没有铭辞,只有相当于一般墓志铭序的散文;志文不是对逝者先祖世系及事迹、逝者仕宦或经历以及死亡时间地点、逝者家室后人等内容的铺叙,而是生者昭告先亡,叙述家世并"于洺州临洺县西去城五里买地安坟茔葬";志文不是为某一人下葬而撰,而是为包括"曾祖考妣"在内的一家"置坟迁葬"而写,属于家族的迁葬墓志。该志对研究唐代后期泽潞镇的军事制度很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沼州驻军以潞州官健为主要构成的事实,体现了泽潞镇镇军驻防制度的特点,证实唐朝廷曾对泽潞镇的统兵体制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申岸墓志 泽潞镇 潞州官健 统兵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