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珉 陈高 张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533-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确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凝血状态及影像学资料,对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确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凝血状态及影像学资料,对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脑血管痉挛(OR 4.028,95%CI1.532~10.591)、脑积水(OR 18.564,95% CI 1.518~22.698)、血浆渗透压升高(OR 1.072,95%CI 1.003~1.145)和高血糖(OR 1.064,95%CI 1.009~1.085).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升高(OR 0.917,95% CI 0.086~0.977).而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和凝血状态参数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无相关性.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加重、合并脑积水、血浆渗透压增高及入院时明显高糖血症,均能高度预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而适当增加平均动脉压,可以减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延迟 缺血性 神经功能障碍 肿瘤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 被引量:7
2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王拓 鲍刚 隋龙 李琦 郗磊 徐高峰 谢昌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510-251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H"治疗。结果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动脉瘤性SAH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珉 胡颖红 陈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 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 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 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 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与D IND两者之间存在弱相关(r=0.22;P=0.016);随着痉挛程度加重,D IND发生率增加(U=2.589,P<0.05)。大脑中动脉痉挛组的D IND发生率为68.0%,高于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痉挛组的36.7%和25.0%(2χ=8.195,P=0.004);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646,P=0.421)。结论:脑血管痉挛只是D IN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度脑血管痉挛时和大脑中动脉部位的痉挛,才易发生D IND;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脑缺血,可能无D IND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价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运俊 赵佳 +1 位作者 陈伟建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0-571,共2页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3],常表现为新发的偏瘫、失语、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昏迷,严重者...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3],常表现为新发的偏瘫、失语、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是动脉瘤性SAH的严重并发症,随着早期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开展,再出血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动脉瘤SAH CT灌注成像 HEMORRHAGE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 神经功能缺损 再出血率
下载PDF
超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阿替普酶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继发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林 谢海洋 +3 位作者 秦延昆 邵祥忠 邓海鹏 赵海霞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0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阿替普酶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继发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30日—2019年5月30日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 目的观察超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阿替普酶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继发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30日—2019年5月30日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B和C组,每组40例。A组接受常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疗;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训练。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 h、14 d、30 d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取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采取BI评分)、运动能力(采取FMA评分)、平衡能力(采取BBS评分)、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继发障碍发生率等。结果治疗30 d,C组和B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前3组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 h NIHS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6 h的NIHS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14 d及30 d,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BI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B、C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而B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30 d,C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前3组FMA评分、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 h的FMA评分、BB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及30 d,3组FMA评分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B、C组FMA评分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30 d,C组FMA评分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3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继发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超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阿替普酶不仅可提高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还可降低继发障碍发生率,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临床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应重视超早期神经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缺血性脑卒中 超早期神经康复 阿替普酶 障碍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缺血性心肌病或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继发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用多普勒超声优化房室延迟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Jansen A.H.M. Bracke F.A. +1 位作者 Van Dantzig J.M. 柴大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6期42-42,共1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echocardiographic indexes to determine the most hemodynamically appropriate atrioventricular(AV) delay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for heart failure. Doppler echocardi...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echocardiographic indexes to determine the most hemodynamically appropriate atrioventricular(AV) delay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for heart failur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optimization of AV delay in CRT has not been correlated with invasive hemodynamic indexes. In 3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RT, invasive left ventricular(LV) pressure measurements with a sensor- tipped pressure guidewire an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24 hours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vasively, the optimal sensed AV delay was determined by LV dP/dtmax. Th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methods evaluated were the 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 of the transmitral flow(EA VTI), diastolic filling time(EA duration), the VTI of the LV outflow tract or aorta(LV VTI), and Ritter’ s formula. Biventricular pacing with optimized interventricular and AV delay increased LV dP/dtmax from 777± 149 to 1,010± 163 dynes/s(p< 0.0001). The optimal AV delay with the EA VTI method was concordant with LV dP/dtmax in 29 of 30 patients(r=0.96), with EA duration in 20 of 30 patients(r=0.83), with LV VTI in 13 patients(r=0.54), and with Ritter’ s formula in none of the patients(r=0.35). In conclusion, to obtain the optimal acute hemodynamic benefit of CRT,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is a reliable tool to optimize the AV delay compared with the invasive LV dP/dtmax.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aximal VTI of mitral inflow is the most accurat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血流动力学指标 多普勒超声检查 心力衰竭患者 房室延迟 扩张型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 有创 优化
下载PDF
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46例临床观察
7
作者 刘学来 王小花 +2 位作者 赵德芹 杨培中 刘向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颗粒剂型的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28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82.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病残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承气汤加减 通腑解毒 祛瘀通络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死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秀辉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112-113,共2页
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特指颅脑损伤后继发的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可称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的... 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特指颅脑损伤后继发的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可称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梗死的出现加重了原来脑损伤的病情,对其治疗及转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对我院自2000年至2006年收治经CT检查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10例进行临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脑梗死 颅脑损伤后 临床分析 脑损伤 现代影像学技术 神经功能障碍 缺血性损害
下载PDF
19例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承能 谢坚 +1 位作者 陈志俊 吕西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17期2665-2666,共2页
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导致局部脑血流供应改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其对病情的加重和预后的不良影响逐渐为临床医生所重视。有报道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0.53%。现... 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导致局部脑血流供应改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其对病情的加重和预后的不良影响逐渐为临床医生所重视。有报道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0.53%。现就我院从2001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大面积脑梗死 外伤脑梗死 临床分析 颅脑损伤病人 神经功能障碍 脑损伤 缺血性损害 血流供应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普伐他汀治疗对抢救治疗频率、住院时间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刘宇慧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62-262,共1页
目的我们曾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期采用普伐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血管痉挛导致的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本研究评定普伐他汀对传统抢救治疗的频率和强度,及住院时间和6个月预后等的影响。方法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目的我们曾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期采用普伐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血管痉挛导致的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本研究评定普伐他汀对传统抢救治疗的频率和强度,及住院时间和6个月预后等的影响。方法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纳入本研究,年龄18~84岁,病程(1.8±1.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频率 普伐他汀 住院时间 抢救治疗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预后
下载PDF
脑外伤继发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犹春跃 张平 +1 位作者 赵洪新 李刚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5-656,共2页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外伤后会继发脑缺血和血管闭塞,造成相应供血区脑组织梗死。当颅内损伤引起局部血流供应改变,组织缺血性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外伤后 临床分析 外伤脑梗死 神经功能障碍 缺血性损伤 血管闭塞 血流供应
原文传递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预后关系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更申 吴国彪 +1 位作者 范振增 孙国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6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手术夹闭38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Ⅰ~Ⅱ级(283例)、Ⅲ级(75例)和Ⅳ~Ⅴ级(29例)三组,各组依据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再分为早...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手术夹闭38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Ⅰ~Ⅱ级(283例)、Ⅲ级(75例)和Ⅳ~Ⅴ级(29例)三组,各组依据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再分为早期(发病后0~3d)、中期(4~10d)和晚期(11d~)手术治疗三个亚组。比较接受不同时段手术治疗患者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出院时结果良好(GOS≥4)发生率。结果:Ⅰ~Ⅱ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0.2%(46/51)、82.0%(41/50)和83.5%(152/182)。Ⅲ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56.0%(14/25)、80.0%(4/5)和57.8%(26/45)。Ⅳ~Ⅴ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46.2%(6/13)、20.0%(1/5)和0.0%(0/11)。Ⅰ~Ⅱ级和Ⅲ级接受不同时间段手术夹闭治疗患者的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出院时结果良好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结果良好率显著高于非早期手术组(P=0.026),而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无显著差别。结论:Hunt&Hess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均可,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时机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积水
下载PDF
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的综合治疗(附284例报告) 被引量:4
13
作者 毛伯镛 张跃康 +1 位作者 张恒 鞠延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总结动脉瘤手术后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多普勒超声(TCD)的结果与DIND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病人手术后发生血管痉挛,79... 目的总结动脉瘤手术后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多普勒超声(TCD)的结果与DIND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病人手术后发生血管痉挛,79例发生DIND。TCD所示血流速度与DIND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关系。经治疗,62例DIND病人(78.5%)症状消失。病死率2.5%。结论血管痉挛是导致DIND的主要因素,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术后并 血管痉挛 综合治疗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死41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谭新杰 胡长林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外伤脑梗死 脑损伤 神经功能障碍 现代影像学技术 临床医师 颅脑损伤后 缺血性损害 脑梗死患者 血流供应 脑组织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前早期持续腰池引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坤 罗祺 +2 位作者 陈儇 孟祥坤 徐宁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0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行动脉瘤夹闭术前早期持续腰池引流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320例aSAH患者行持续腰池引流后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未行引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行动脉瘤夹闭术前早期持续腰池引流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320例aSAH患者行持续腰池引流后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未行引流治疗的200例同期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差别。结果持续腰池引流组患者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1),显著降低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积水(χ2=11.10,P=0.01)、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χ2=4.86,P=0.03)以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χ2=0.39,P=0.53)。结论对于aSAH患者夹闭术前早期行持续腰池引流治疗是较合理的选择,对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HUNT HESS 持续腰池引流 延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