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09—2019-10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接受钻孔引流术的179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的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分...目的探究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09—2019-10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接受钻孔引流术的179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的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52例)和非脑梗死组(127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将差异显著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人数、口服阿司匹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脑组织位移、手术时长、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大小均高于非脑梗死组,hs-CRP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口服阿司匹林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大小以及发病至手术时间是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校准曲线显示以上述因素构建的脑梗死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准确性较高,模型的C-index值为0.822(95%CI:0.691-0.878),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2,预测准确度为85.93%。结论高血压、口服阿司匹林时间、脑组织位移、血肿大小以及发病至手术时间是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效能较好。临床上应严格阿司匹林用药指征,动态监测凝血指标,改善患者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09—2019-10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接受钻孔引流术的179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的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52例)和非脑梗死组(127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将差异显著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人数、口服阿司匹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脑组织位移、手术时长、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大小均高于非脑梗死组,hs-CRP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口服阿司匹林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大小以及发病至手术时间是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校准曲线显示以上述因素构建的脑梗死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准确性较高,模型的C-index值为0.822(95%CI:0.691-0.878),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2,预测准确度为85.93%。结论高血压、口服阿司匹林时间、脑组织位移、血肿大小以及发病至手术时间是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效能较好。临床上应严格阿司匹林用药指征,动态监测凝血指标,改善患者预后。
文摘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60例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亚低温条件下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前水肿体积为(91.46±7.47)cm^3、颅内压为(26.3±7.5)mm Hg(1 mm Hg=0.133 k Pa),治疗后水肿体积为(72.16±6.42)cm^3、颅内压为(19.4±3.2)mm Hg;对照组治疗前水肿体积为(91.07±7.95)cm^3,颅内压为(25.9±5.3)mm Hg,治疗后水肿体积为(88.92±8.23)cm^3、颅内压为(24.3±2.6)mm Hg;治疗后研究组水肿体积和颅内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亚低温条件下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水肿体积以及颅内压等指标,临床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