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短期疗效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戴张晗 陆君涛 +7 位作者 王天蓉 孙颖 徐锡涛 朱明明 童锦禄 冉志华 俞文梅 乔宇琪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118-1121,共4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edolizumab,VDZ)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收治的使用VDZ诱导治疗的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edolizumab,VDZ)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收治的使用VDZ诱导治疗的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改良Mayo评分和内镜Mayo评分(Mayo endoscopy score,MES)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分析VDZ治疗后第6周和第22/30周的临床和内镜缓解率,并比较分析第0周和第22/30周的白蛋白、血红蛋白、CRP、ESR和粪钙卫蛋白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9例UC患者,41.0%患者既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失败。VDZ诱导治疗6周时,69.2%(27/39)患者达到临床缓解,82.1%(32/39)的患者有临床应答。第30周时,76.9%(30/39)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84.6%(33/39)的患者有临床应答。第22/30周内镜下黏膜愈合率为50.0%(16/32)。随访至30周时,7例(17.9%)患者停用VDZ治疗,其中4例因治疗无效且疾病加重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12.8%)患者对VDZ部分应答者给予VDZ缩短疗程和/或联合用药,均获得临床缓解。第22/30周内镜MES评分较第0周显著下降(P<0.05)。第22/30周时粪钙卫蛋白和ESR较第0周明显下降(P<0.05)。随访中未出现严重感染、过敏及新发肿瘤等情况。结论VDZ短期内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并维持U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缓解 黏膜愈合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
2
作者 史海涛 沙素梅 +3 位作者 李嫱 范清 王燕 刘欣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使用VDZ治疗超过52周的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为...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使用VDZ治疗超过52周的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为治疗52周后的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内镜黏膜愈合率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纳入中重度UC患者21例,其中中度17例,重度4例,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为(44.2±14.3)岁,病程为60(36,103)个月。治疗52周时的临床应答率为85.7%(18/21),临床缓解率为76.2%(16/21),内镜黏膜愈合率为71.4%(15/21)。21例患者中,2例(9.5%)出现转氨酶增高,5例(23.8%)出现艰难梭菌感染,1例(4.8%)出现肠道EB病毒感染,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VDZ对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长期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对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继发性失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谢颖 周帆 +1 位作者 彭春艳 张晓琦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时出现继发性失应答(SL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启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均采用VDZ治疗4次及...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时出现继发性失应答(SL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启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均采用VDZ治疗4次及以上,在(22±4)周时达到临床应答。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SLR,将患者分为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SLR的影响因素。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持续临床应答情况。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用药年龄为(43.8±15.5)岁;病程3.3(2.0,8.0)年;以E3全结肠型为主(62.5%);改良Mayo评分为7(6,8)分;启动VDZ时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者17例(42.5%),合并5-氨基水杨酸者35例(87.5%)。29例患者在(22±4)周时完成内镜评估,内镜缓解率为75.9%(22/29)。共有12例(30%)发生SLR,设为失应答组,余28例为持续应答组。启动用药后发生SLR的平均时间为(11.9±5.9)个月。29例完成内镜评估患者中,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22±4)周的内镜缓解率分别为42.9%(3/7)和86.4%(19/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89,P=0.03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2±4)周内镜缓解是避免SLR的独立保护因素(HR=2.71,95%CI:1.30~5.62,P=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2±4)周内镜未缓解者较缓解者更易出现SLR(OR=2.71,95%CI:1.30~5.62,P=0.042)。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的17例患者中,16例(94.1%)达到无激素缓解。12例失应答患者通过优化治疗和联用糖皮质激素后重获应答率为41.7%(5/12)。共8例(20%)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采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22±4)周时内镜缓解率越高,发生SLR的可能性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继发性失应答 内镜缓解
原文传递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4
作者 余乔 骆家凯 +11 位作者 王玉婷 王小英 徐定婷 张晗芸 吕敏芳 马燕 厉书岩 黄晓旭 陈妙研 廖秀军 徐栋 陈焰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完成VDZ(22±8)周治疗达到应答或缓解,并继续随访至(5...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完成VDZ(22±8)周治疗达到应答或缓解,并继续随访至(54±8)周的84例UC患者,根据使用VDZ随访至(54±8)周是否达到临床缓解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VDZ缩短注射间隔的优化治疗者归入无效组。记录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用药史和内镜影像学资料等,利用临床改良Mayo评分、Mayo内镜评分等评估UC疾病活动度,同时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评估VDZ治疗达(54±8)周的疗效,分析影响患者临床缓解的因素。结果纳入随访至(54±8)周的84例UC患者,其中47例(55.95%)达到临床缓解为有效组,37例(44.05%)患者未达到临床缓解为无效组。有效组内镜缓解率为68.09%(32/47),黏膜愈合率是36.17%(17/47)。总体上,2.38%患者出现关节痛,3.57%患者出现肝功能不全,1例患者在维持治疗期间感染新冠肺炎后并发白血病死亡。结论VDZ在持续治疗UC患者并维持临床和内镜缓解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总体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真实世界 持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的真实世界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唐健 邓钧 +8 位作者 黄梓城 黄钊鹏 郭慧丽 刁娜 杨洪生 晁康 郭勤 胡品津 高翔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VDZ治疗,第0、2和6周以及随后每8周给药1...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VDZ治疗,第0、2和6周以及随后每8周给药1次,每次300 mg。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临床应答及缓解情况,采用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估内镜应答及缓解情况,记录治疗期间所有不良反应以评价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治疗后22周的临床缓解率,次要终点包括治疗后22周的临床应答率、治疗后52周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治疗后(22±8)周的内镜应答率和缓解率。将既往使用过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和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的31例患者设为非Bio-naive组,既往未使用过生物制剂的14例患者设为Bio-naive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和部分次要终点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2周,45例患者的CDAI从基线(261.4±98.3)分下降至(166.6±9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P<0.01),其中64.4%(29/45)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46.7%(21/45)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Bio-naive组与非Bio-naive组患者在治疗后22周的临床应答率[71.4%(10/14)比61.3%(19/31),χ^(2)=0.4,P=0.4]、临床缓解率[42.9%(6/14)比48.4%(15/31),χ^(2)=0.1,P=0.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2周,33例患者的CDAI从基线(306.9±130.7)分下降至(126.6±9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P<0.01),其中39.4%(13/33)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33.3%(11/33)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但41.4%(12/29)的患者出现继发性失应答。治疗后(22±8)周,25例基线内镜下处于活动期患者的SES-CD评分从基线的13.0(7.0,19.0)分下降至8.0(2.5,1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P<0.05),其中40.0%(10/25)的患者达到内镜应答,20.0%(5/25)的患者达到内镜缓解。45例患者在VDZ治疗期间新发面部皮疹1例(2.2%),新发关节疼痛2例(4.4%),没有新发活动性结核和乙肝病毒感染。结论VDZ单药对轻中度CD为主的人群具有较好的诱导缓解作用,安全性较好。既往IFX或ADA的使用未能影响VDZ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继发性失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活动期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真实世界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和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失应答的发生情况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健 高翔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和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在中国已经上市1年余, 初始对药物治疗应答的患者在后续继续治疗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失应答的情况, 如何进行有效、规范的针对性处理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这两种药物的作...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和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在中国已经上市1年余, 初始对药物治疗应答的患者在后续继续治疗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失应答的情况, 如何进行有效、规范的针对性处理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剂型、使用方法及免疫原性均与既往药物不尽相同, 故针对其失应答的应对策略也应作出改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与UST及VDZ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探讨这两种新型生物制剂失应答的发生情况及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失应答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后新发关节病四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尚丽丽 黄开拓 +1 位作者 姚玲雅 曹倩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后出现关节表现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VDZ治疗后出现关节表现的UC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既往文献报道的...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后出现关节表现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VDZ治疗后出现关节表现的UC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既往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UC患者既往均无肠外表现,使用VDZ后4例患者出现关节疼痛,3例为多关节累及。3例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超声检查提示关节积液。没有因为关节表现加重而停药的患者,治疗后患者关节表现均得到改善。结论接受VDZ治疗后可能诱发关节病,表现为CRP升高,关节积液、骨髓水肿等。经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后,患者大都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关节病 关节炎
原文传递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高燕飞 王新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累及胃肠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通过阻止淋巴细胞向肠道炎症部位募集发挥治疗作用,具有肠道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本文就VDZ治疗IBD的药物机制、临床疗... 炎症性肠病(IBD)是累及胃肠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通过阻止淋巴细胞向肠道炎症部位募集发挥治疗作用,具有肠道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本文就VDZ治疗IBD的药物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疗效相关预测因素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安全性 预测因子
原文传递
维得利珠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各系统影响的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雪 王素敏 +3 位作者 马娜 孙亚星 张哲 冯百岁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抗整合素α4β7单克隆抗体,在传统的认知中具有很高的肠道选择性,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大部分都局限在肠道内。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维得利珠单抗会阻断T细胞向炎... 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抗整合素α4β7单克隆抗体,在传统的认知中具有很高的肠道选择性,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大部分都局限在肠道内。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维得利珠单抗会阻断T细胞向炎症肠道组织的转运。因此,阻止T细胞转运到肠道,被认为是维得利珠单抗减轻肠道炎症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随着维得利珠单抗的广泛应用,其对除肠道以外机体其他系统的影响也时有报道,同时其作用的细胞亚群也不再局限于T细胞。维得利珠单抗对IBD患者肠道内的固有免疫细胞以及B细胞也有作用。此外,维得利珠单抗还可能用于治疗与肠内疾病活动相关的一些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EIM),如周围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该文总结了维得利珠单抗对IBD患者各系统的影响,以期帮助全面认识维得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炎症性肠病 固有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
原文传递
新型抗整合素抗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估关键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永昊 潘柏舟 +3 位作者 程晞 梁士楚 常龄予 梅俏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4期314-320,共7页
目的:分析可作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新型治疗药物抗整合素抗体疗效评估和预测的关键基因。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已公开的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伊妥珠单克隆抗体临床实验患者基因测... 目的:分析可作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新型治疗药物抗整合素抗体疗效评估和预测的关键基因。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已公开的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伊妥珠单克隆抗体临床实验患者基因测序信息,通过limma分析找出药物有应答组共有差异性表达基因。使用DAVID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进行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进行信号传导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PI),构建ROC曲线分析关键基因的预测性能。结果: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疗效组间鉴定出433个差异基因,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与伊妥珠单克隆抗体共同差异基因15个。基因功能聚类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功能与白细胞黏附与迁移、炎症反应相关,细胞组分集中于细胞膜锚定成分与细胞外空间,与抗整合素抗体的药理作用相符。PPI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性基因MNDA、AQP9、FPR1、FCGR3B、VNN2、TREM1、MYO1F和GAS2L3,其中5个已被实验室证明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结论:抗整合素抗体的疗效与炎症、黏附相关基因密切相关,其表达变化情况可以作为抗整合素抗体疗效预测与监测指标,以及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研究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抗整合素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伊妥单克隆抗体 生物信息 关键基因 疗效预测
原文传递
生物制剂治疗成人炎症性肠病:合理选择和转换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品津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2期97-105,共9页
多种生物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但由于缺乏比较生物制剂间疗效和安全性的头对头的随机对照研究, 以及缺乏准确预测生物制剂疗效的方法, 临床医生常存在如何选择生物制剂的困惑。本文参考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证据, 再结... 多种生物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但由于缺乏比较生物制剂间疗效和安全性的头对头的随机对照研究, 以及缺乏准确预测生物制剂疗效的方法, 临床医生常存在如何选择生物制剂的困惑。本文参考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证据, 再结合国际主流意见和我国的应用经验, 提出IBD治疗过程中生物制剂选择和转换的建议, 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剂 炎症性肠病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选择 转换
原文传递
治疗药物监测在炎症性肠病生物制剂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新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3期202-208,共7页
随着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目标的不断改变和完善,治疗药物监测(TDM)已经成为IBD生物制剂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较为理想的辅助工具之一。本文就TDM在IBD生物制剂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作一阐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治疗药物监测 生物制剂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生物制剂双靶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五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燕 朱少康 +5 位作者 马贤纵 张丽敏 杜树文 范鑫 李世荣 金鹏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评估生物制剂双靶治疗难治克罗恩病(CD)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6日至2021年8月15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5例生物制剂双靶治疗难治性C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截止至2... 目的评估生物制剂双靶治疗难治克罗恩病(CD)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6日至2021年8月15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5例生物制剂双靶治疗难治性C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截止至2021年8月发表的生物制剂双靶治疗文章,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及总结。结果纳入5例难治性CD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8(23.0,56.0)岁,病程10.4(6.0,17.0)年,其中2例英夫利西单抗(IFX)联合乌司奴单抗(UST),2例IFX联合维得利珠单抗(VDZ),1例UST联合VDZ治疗。含VDZ组联合治疗后第14周,不含VDZ组联合治疗后第16周进行实验室及结肠镜复查。本组5例经联合治疗14~16周后复查,结果显示1例临床缓解,3例临床应答,3例内镜应答。联合UST组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5例患者联合治疗后随访半年均未出现特殊药物不良反应。共检索到17篇相关报道。结论生物制剂双靶治疗可能是一种对难治性CD短期有效、安全性较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生物制剂 双靶治疗 难治性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