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维熙:求证知识分子苦难的“大墙文学”
1
作者 陈言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小说 维熙 知识分子 "大墙文学"
下载PDF
论从维熙“荷花淀派”时期的文学创作
2
作者 程小强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作家从维熙于1953至1957年间,创作了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主要收录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和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凭借这些数量和质量均有限的创作,从维熙始列于"荷花淀派"队伍中。
关键词 文学创作 荷花淀派 维熙 短篇小说 小说集 散文
下载PDF
从维熙创作风格的演变与确立
3
作者 徐彦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回顾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 ,可以看出历史在他写作风格演变中所起的绝对作用。早期田园牧歌式的荷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断裂而陡然转向苍凉与悲壮。他所建构的“大墙文学”体系试图穿越时空的制限 ,对极端环境极端状态下人类生存形... 回顾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 ,可以看出历史在他写作风格演变中所起的绝对作用。早期田园牧歌式的荷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断裂而陡然转向苍凉与悲壮。他所建构的“大墙文学”体系试图穿越时空的制限 ,对极端环境极端状态下人类生存形式这一主题予以观照 ,并从知识分子视角切入 ,揭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独有的思索与抉择 ,进而反思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中的人性深度。在“悲”与“壮”的对照描述中 ,历史的“悲”是它本身所呈现的痛切伤痕 ,也是作品阔大的幕布 ,而英雄的“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 小说 集体无意识 个体意识 知识分子形象 悲剧 浪漫主义 人性关怀
下载PDF
从守望民间到激扬政治——论汪曾祺与从维熙的“鸡鸭”叙事
4
作者 程小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6-51,共6页
1940至1950年代,汪曾祺和从维熙以"鸡鸭"养护者为题材分别创作了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和《鸡鸭委员》。两位作者虽均围绕主人公的看鸡养鸭经历讲故事,但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仍表现出巨大差异:汪曾祺抒写二位"名家"... 1940至1950年代,汪曾祺和从维熙以"鸡鸭"养护者为题材分别创作了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和《鸡鸭委员》。两位作者虽均围绕主人公的看鸡养鸭经历讲故事,但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仍表现出巨大差异:汪曾祺抒写二位"名家"散淡、风流与自在的人生情志,从维熙叙写"委员"翠枝儿在饲养鸡鸭时表现出的超乎年龄的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汪曾祺重视发掘底层人物的力与美,从维熙更多遵从"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规训,底层民间逐渐退出"十七年"文学的叙事范畴。这源于后"荷花淀派"文学与京派文学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十七年"文学的政治主导和中国新文学的民间叙事之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鸡鸭名家》 维熙 《鸡鸭委员》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从维熙创作论
5
作者 陈自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8-50,共3页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裸雪》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在北国荒原和家乡大地上寻觅到了精神的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大墙文学” 精神故乡
下载PDF
事实胜于雄辩——对从维熙先生答复的答复
6
作者 王道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26-30,共5页
文章对从维熙先生就重建圆明园的话题发表的文章中的罅漏进行了指正 ,认为既要保留西洋楼残迹 ,又要重点恢复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 ,使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内容更加丰富。
关键词 学术商榷 维熙 圆明圆 重建 问题
下载PDF
苦难人生 血泪文字——编余琐忆:从维熙印象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兆淮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5期75-77,共3页
在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在《钟山》杂志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期间,曾有幸结识过一批颇有才华又活跃于新时期的“右派”作家朋友,并与他们有些书信和稿件往来。其中,有些人我读中学时即知其名,大学时又读过他们一些“获罪”... 在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在《钟山》杂志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期间,曾有幸结识过一批颇有才华又活跃于新时期的“右派”作家朋友,并与他们有些书信和稿件往来。其中,有些人我读中学时即知其名,大学时又读过他们一些“获罪”的代表作品。如王蒙和他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和他的《青枝绿叶》,刘宾雁和他的《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维熙 人生 苦难 印象 文字 70年代 文学编辑
下载PDF
反面文章正面做——从维熙小说构思管见
8
作者 师恭叔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3-55,共3页
从维熙的小说在构思上都具有“反面文章正面做”的特点 ,即所鄙夷的和所要批判的 ,往往从对立的角度作正面描写 ,从丑陋的背后去发掘美 ,从而达到对触发他写这些作品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但是 ,从维熙每篇作品都采用同样的构思方法 ,... 从维熙的小说在构思上都具有“反面文章正面做”的特点 ,即所鄙夷的和所要批判的 ,往往从对立的角度作正面描写 ,从丑陋的背后去发掘美 ,从而达到对触发他写这些作品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但是 ,从维熙每篇作品都采用同样的构思方法 ,却缺乏艺术上的创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艺术构思
下载PDF
大墙下的深刻反思——感言从维熙与张贤亮的大墙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永贵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2-54,共3页
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了重大历史性的转变,“四人帮”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宣告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年轻的共和国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接连走了一程又一程的弯路,特别是“文革”十年给... 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了重大历史性的转变,“四人帮”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宣告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年轻的共和国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接连走了一程又一程的弯路,特别是“文革”十年给中国带来的地震般灾难,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久久呻吟不止,举国上下百废待兴而又积重难反。作为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精神表现,70年代末期复苏的现实主义文学便不断冲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遮蔽着人们视线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的迷雾,大多数作家能以理性的目光去烛照那段扭曲变形的历史,伤痕文学便在这一回眸中流了泪。“文革”中的“老右”,有一些曾蹲过监狱,因此,文学描写的对象少不了他们,少不了隔绝两个世界的那堵大墙,大墙文学在伤痕文学的画卷里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张贤亮 深刻反思 伤痕文学 劳改队 作品 作家 监狱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土牢
下载PDF
“地之子”及其梦想与异化——1953-1955年从维熙小说片论
10
作者 程小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31-33,37,共4页
从维熙50年代的小说创作向来鲜为评论界所关注,在50年代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从维熙的写作实践着"荷花淀派"的固有创作风格并积极地写这一进程中乡村中国的人事变迁、社会风貌与这一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作者始终关注着那些... 从维熙50年代的小说创作向来鲜为评论界所关注,在50年代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从维熙的写作实践着"荷花淀派"的固有创作风格并积极地写这一进程中乡村中国的人事变迁、社会风貌与这一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作者始终关注着那些乡土中国子民在这一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心灵痛苦,这些饱含诗意化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构成了某种张力,概念化的书写更成为其这个时期创作的一大败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合作化运动 乡土中国 概念化写作 政治意识形态
下载PDF
酒·散文·诗——小说家从维熙新作刍议之四
11
作者 安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6-48,共3页
海外有些人将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创作特点概括为对社会现实严酷层面的追求。这种概括的说法有其准确性,但还应看到大多数锐气不减中气雄厚的作家对于严酷现实超越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升华了的,提炼了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于人类这一整... 海外有些人将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创作特点概括为对社会现实严酷层面的追求。这种概括的说法有其准确性,但还应看到大多数锐气不减中气雄厚的作家对于严酷现实超越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升华了的,提炼了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于人类这一整体世界能够宏观把握。这种宏观把握是建立在微观的透徹之上。既然,在文学家眼里,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其实就是没有多文体的分类,所谓的“小说”“戏剧”“诗”“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母亲 散文 小说家 肖军 宏观把握 文人 “诗” 文体 远邻
下载PDF
厚重的创作来自厚重的生活──从维熙监狱题材小说浅谈
12
作者 孙自筠 《求是学刊》 1985年第3期61-65,共5页
关键词 维熙 监狱 题材 冤狱 小说 劳改队 劳改政策 犯人 人民民主专政 “左”
下载PDF
论从维熙中篇小说的悲剧色彩
13
作者 王志刚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40-44,共5页
近几年里,从维熙的一系列中篇小说创作相当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老评论家钟惦棐同志曾称之为“反思文学”,“也就是对逝去的年代来一次再认识。……这种文学将会随着整个... 近几年里,从维熙的一系列中篇小说创作相当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老评论家钟惦棐同志曾称之为“反思文学”,“也就是对逝去的年代来一次再认识。……这种文学将会随着整个思想界的逐渐深化而深化。因此,它可以是伤痕的,也可以是没有伤痕的。”①这种文学创作,自然同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有一定关系。从维熙深有感触地说过:二十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悲剧色彩 作家 共产党员 社会生活 中篇小说创作 悲剧创作 悲剧人物 历史时期 二十年
下载PDF
着力展现时代之魂——评从维熙长篇小说《北国草》
14
作者 吴海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5期54-56,共3页
北大荒既是一片广袤的神奇的土地,又是一块丰腴的文学的土地。一代代拓荒者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先后在那里耕耘、播种、获收,变北大荒为“北大仓”;一个个文学者们便以充满激情的笔触为青年拓荒者讴歌,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北大荒文学”... 北大荒既是一片广袤的神奇的土地,又是一块丰腴的文学的土地。一代代拓荒者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先后在那里耕耘、播种、获收,变北大荒为“北大仓”;一个个文学者们便以充满激情的笔触为青年拓荒者讴歌,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北大荒文学”。梁晓声的获奖短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中篇力作《今夜有暴风雪》已蜚声文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五十年代 长篇小说 北大荒文学 青年 时代精神 垦荒 拓荒者 梁晓声 作品
下载PDF
由从维熙同志《答力戈同志》信说起
15
作者 赵成群 《文艺评论》 1985年第4期111-111,共1页
《文艺评论》八五年第二期发了从维熙同志《答力戈同志》的信。我把此信连同力戈同志的《北大荒人谈【北国草】》一文(见《文评》八四年第二期)推荐给北大荒农场系统的几个同志看。同志们感觉到了两文在语调上的明显差异:力文中有些言... 《文艺评论》八五年第二期发了从维熙同志《答力戈同志》的信。我把此信连同力戈同志的《北大荒人谈【北国草】》一文(见《文评》八四年第二期)推荐给北大荒农场系统的几个同志看。同志们感觉到了两文在语调上的明显差异:力文中有些言词重了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文艺评论 农场 语调 果戈理 作家 作品 反批评
下载PDF
审美理想下的历史交叉——就《北国草》访从维熙
16
作者 华铭 《文艺评论》 1984年第1期60-65,94,共7页
对比中的疑问1982年盛夏,北京酷热。地处北京西北郊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宿舍楼的一间小屋里,梁晓声脸色苍白,在为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着最后的加工和润色。半年以后,这篇在汗水中泡出来的短篇小说,使梁晓声站到了1983年全国优秀... 对比中的疑问1982年盛夏,北京酷热。地处北京西北郊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宿舍楼的一间小屋里,梁晓声脸色苍白,在为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着最后的加工和润色。半年以后,这篇在汗水中泡出来的短篇小说,使梁晓声站到了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授奖大会的主席台前,从周扬同志手中接过了烫着金字的获奖证书。脱颖于“伤痕文学”大潮中的新时期青年题材创作,从此便在一个新的高度,找到了纵横驰骋的崭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梁晓声 审美理想 短篇小说 电影制片厂 宿舍楼 疑问 伤痕文学 题材 历史感
下载PDF
“负重的骆驼”——从维熙访谈
17
作者 朱育颖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5-51,共7页
关键词 维熙 “大墙文学” 知识分子形象 人性 批判精神
下载PDF
从维熙小说语言风格变化之管窥
18
作者 力量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其生活经历关系密切,其生活经历对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起着制约作用。本文以从维熙的经历为线索,对其前后期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比较,前期:1.柔婉、清新;2.柔婉、自然。后期:1.雄浑... 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其生活经历关系密切,其生活经历对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起着制约作用。本文以从维熙的经历为线索,对其前后期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比较,前期:1.柔婉、清新;2.柔婉、自然。后期:1.雄浑、冷峻;2.深沉、含蓄,从而进一步揭示个人经历在语言风格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 维熙 小说语言 风格变化 生活经历 “四人帮” 迭音词 早期小说 五十年代 作品
下载PDF
从维熙小传
19
作者 房福贤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47-51,共5页
从维熙,当代著名小说家,早期曾用笔名碧征、丛缨。一九三三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玉官屯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他的祖父是满清末年的秀才,父亲是天津北洋工学院的高材生。在这个书香门第里,幼小的维熙曾受到很好的艺术熏... 从维熙,当代著名小说家,早期曾用笔名碧征、丛缨。一九三三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玉官屯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他的祖父是满清末年的秀才,父亲是天津北洋工学院的高材生。在这个书香门第里,幼小的维熙曾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当他在村口大庙里上小学第一堂语文课,摇头晃脑地读着“人手耳鼻口、马牛猪羊狗时”,己经会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了。在祖父填鸭式的早期教育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小传 早期教育 艺术熏陶 玉田县 语文课 小说家 高材生 河北省 祖父
下载PDF
深沉悲壮 浓郁隽美——从维熙中篇小说的几个特点
20
作者 王志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22-25,共4页
从维熙在灿若繁星的当代作家中是惹人注目的一个。这不单是他的作品出现了“井喷”,近几年,仅中篇小说就有十一部,更主要的是他所涉足的领域是独特的,开拓了劳改生活的题材禁区,使他的作品一开始,就显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这类题材作品... 从维熙在灿若繁星的当代作家中是惹人注目的一个。这不单是他的作品出现了“井喷”,近几年,仅中篇小说就有十一部,更主要的是他所涉足的领域是独特的,开拓了劳改生活的题材禁区,使他的作品一开始,就显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这类题材作品的出现,不但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扩大了视野,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增添了新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熙 中篇小说 作品主题 文学创作 知识分子 题材 当代作家 真善美 迎春花 爱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