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机的维筋相交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郎显兵 谭曦 +3 位作者 黄翔 李佳 马晨阳 刘爔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6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介入维筋相交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共94例。根据维筋相交针刺法不同介入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介入维筋相交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共94例。根据维筋相交针刺法不同介入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维筋相交针刺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10~30 d给予维筋相交针刺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口舌歪斜、头晕目眩、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分别通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能力,并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负性情绪和睡眠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和吞咽能力高于对照组,且SAS评分、SDS评分和PSQI评分更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维筋相交针刺法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筋相交针刺法 缺血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 负性情绪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基于维筋相交理论探讨分期巨刺在中风偏瘫中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小英 李雨 +4 位作者 羊璞 马桥林 毛玉璇 杨祎 惠建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5-9,共5页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属中医“偏枯”“偏风”范畴,其病位及病理表现与维筋相交“伤左角,右足不用”的理论一脉相承。巨刺属古代九刺之一,通过“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的操作方法调整机体气血...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属中医“偏枯”“偏风”范畴,其病位及病理表现与维筋相交“伤左角,右足不用”的理论一脉相承。巨刺属古代九刺之一,通过“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的操作方法调整机体气血阴阳,是维筋相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特殊针法。维筋与肢体功能活动联系密切,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意义重大。分期巨刺则是根据偏瘫早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其经络及部位所采取以刺健侧为主的方法,针对患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突出。本研究从维筋相交与中风偏瘫的关系出发,认为维筋受损是偏瘫的核心病机,治疗应首辨偏瘫分期,采用分期巨刺,早期调益元神,恢复期疏导经气,后遗症期温运阳气,进而达到平衡阴阳、通经养筋的目的。故基于维筋相交理论指导临床,以期为治疗中风偏瘫及传承巨刺疗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筋相交 分期巨刺 中风 偏瘫 理论探析
下载PDF
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李琴 汪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10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有效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法,观察组应用维筋相交针刺法,2组分别针刺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下... 目的探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有效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法,观察组应用维筋相交针刺法,2组分别针刺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评分(BBS)及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活动、平衡能力及下肢痉挛的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BBS评分及MA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A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且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能降低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筋相交针刺法 中风后偏瘫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维筋相交”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晓明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维筋相交 《灵枢·经 中医学 少阳经
下载PDF
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凌 雷鸣 +2 位作者 陈群 赵晓 余小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0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维筋相交针刺法联合疏血通对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2例IS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维筋相交针刺法联合疏血通对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2例IS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1)和疏血通组(n=51)。疏血通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疏血通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1次/d,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血清GDNF、NSE的表达水平,并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疏血通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清NSE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GDNF表达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评分、WST评分、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清NSE表达水平均低于疏血通组,且观察组患者血清GDNF高于疏血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筋相交针刺法联合疏血通治疗IS合并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升高血清GDNF水平,降低血清NS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筋相交针刺法 疏血通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基于“维筋相交”治疗胞睑下垂的“三段取穴法”选穴思路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德祯 赵艳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8期187-189,共3页
针灸治疗部分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胞睑下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多以局部取穴为主。"三段取穴法"是将巅顶至足底分为上、中、下三段进行取穴,上肢及头颈以上为上段,躯干至腰为中段,腰以下为下段。以"维筋相交"... 针灸治疗部分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胞睑下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多以局部取穴为主。"三段取穴法"是将巅顶至足底分为上、中、下三段进行取穴,上肢及头颈以上为上段,躯干至腰为中段,腰以下为下段。以"维筋相交"为理论基础,结合经脉循行、中医病机、现代神经解剖理论,探讨应用"三段取穴法"针灸治疗胞睑下垂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筋相交 胞睑下垂 三段取穴法 选穴思路
下载PDF
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晓新 吴江莹 赵颖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5-809,共5页
目的:观察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臀部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每次1 mL,隔日1次,每周3次;同时口服胞磷胆碱钠胶囊,每次0.2 g,... 目的:观察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臀部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每次1 mL,隔日1次,每周3次;同时口服胞磷胆碱钠胶囊,每次0.2 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穴取健侧巨髎、颔厌,患侧睛明、四白、阳白、攒竹、上明、丝竹空、瞳子髎,风池、曲池、偏历、外关、合谷,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复视检查(CROM)评分、瞳孔大小、睑裂宽度、眼球活动度,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ROM评分降低(P<0.05),瞳孔缩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睑裂宽度和眼球活动度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眼裂宽度及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2.6%(19/23),高于对照组的65.2%(15/23,P<0.05)。结论:维筋相交针刺法可以有效改善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复视、瞳孔散大、睑裂变窄和眼球活动度减小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 维筋相交针刺法 复视 眼球活动度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被引量:17
8
作者 雷云 孟祥刚 +3 位作者 赵琦 武连仲 吴梦晗 杜宇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57-760,共4页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经验。武连仲教授治疗本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总纲,以"维筋相交、巨刺法"理论为特色,巨刺颔厌、巨髎穴,采用经络辨证、表里辨证,并根据本病分期、分型论...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经验。武连仲教授治疗本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总纲,以"维筋相交、巨刺法"理论为特色,巨刺颔厌、巨髎穴,采用经络辨证、表里辨证,并根据本病分期、分型论治,发病前期以疏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采用毛刺法,选穴少、手法轻;发病中后期以扶助正气、调和气血为主,采用深刺法,选穴多、手法重;并结合武老创立的风池四刺、睑缘攀刺、巨刺法及针刺得气量学要领,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针刺疗法 维筋相交 巨刺法 名医经验 武连仲
原文传递
试论脑与经筋的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杜新宇 许军峰 石学敏 《江苏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7-9,共3页
探讨了中医学对脑的认识、经筋理论及脑与经筋的关系。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经筋结聚于关节九窍,具备联缀筋骨关节、维持脏器稳定、维持身体运动平衡的作用。脑通过经筋实现对运动系统的支配功能,经筋病变可以从醒脑调神治疗入手。临... 探讨了中医学对脑的认识、经筋理论及脑与经筋的关系。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经筋结聚于关节九窍,具备联缀筋骨关节、维持脏器稳定、维持身体运动平衡的作用。脑通过经筋实现对运动系统的支配功能,经筋病变可以从醒脑调神治疗入手。临床中运用醒脑调神法治疗经筋痛证疗效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筋相交 醒脑调神 痛证
下载PDF
颞三针对中风病的治疗作用浅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德雄 贾超 +1 位作者 朱欢欢 庄礼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64-2065,共2页
颞三针是治疗中风的重要穴位组合,对改善中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均有良好的疗效,从祖国医学、现代解剖、神经病学、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颞三针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其临床治疗原理,以期进一步推动颞三针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颞三针 维筋相交 中风
下载PDF
不同取穴法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世芬 殷立新 +1 位作者 郝玉军 阿木提.托乎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5-276,共2页
2000年9月-2001年12月我们应用"维筋相交"理论指导选穴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并设传统方法取穴针刺治疗的45例作对照,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取穴 急性脑梗塞 针灸疗法 维筋相交”理论 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秀秀 王维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期175-177,192,共4页
痉挛性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恢复期后遗综合征,约6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主要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病机。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中,少阳经取穴已广泛... 痉挛性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恢复期后遗综合征,约6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主要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病机。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中,少阳经取穴已广泛运用于针灸临床,并且疗效确切。目前,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各一。文章总结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并从多方面分析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为临床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少阳主枢 维筋相交 跷脉 经理论
下载PDF
十二经筋临床应用浅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闫明 张贝贝 贾红玲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150-1152,共3页
经筋为病,除了各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及疼痛外,还有各条经筋独自循行部位的主病。对于经筋病的治疗除以痛为腧、经脉取穴外,还有对应点针刺法、不同经筋刺法等多种治法。但经筋病的主治范围还比较局限,很多与经筋相... 经筋为病,除了各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及疼痛外,还有各条经筋独自循行部位的主病。对于经筋病的治疗除以痛为腧、经脉取穴外,还有对应点针刺法、不同经筋刺法等多种治法。但经筋病的主治范围还比较局限,很多与经筋相关的五官九窍和内脏疾病涉及较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经 《灵枢经》 维筋相交理论 跷脉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7
14
作者 蒙昕竹 周鸿飞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年第8期70-72,共3页
足内翻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的病理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加重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基于不同基础理论的引导,足内翻的针灸治疗方法种类繁多。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理论基础,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风 足内翻 后遗症 阴阳学说 跷脉 脏腑 经络 维筋相交 理论
原文传递
浅析针刺颔厌穴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舒峣 李静 《湖南中医杂志》 2015年第4期98-99,共2页
颔厌穴在治疗中风病中多有应用,但关于颔厌穴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及相关临床应用尚缺乏系统明确的阐释。笔者通过对颔厌穴治疗中风病中涉及到的脑神-胆经-维筋相交理论,为颔厌穴的具体应用提供明确清晰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中风... 颔厌穴在治疗中风病中多有应用,但关于颔厌穴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及相关临床应用尚缺乏系统明确的阐释。笔者通过对颔厌穴治疗中风病中涉及到的脑神-胆经-维筋相交理论,为颔厌穴的具体应用提供明确清晰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中风病用好这一穴位提供整体清晰的治疗思路。1理论来源1.1颔厌穴所包含的脑神-胆腑-全身阳气的整体调节理论颔厌穴,又名头角,位于胆经循行的最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针刺 颔厌穴 维筋相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