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水泥土强度的综合含水量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贾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32-136,140,共6页
通过水泥加固土的一系列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以及水泥土硬化机理中水的作用研究,分析影响水泥土性能的因素并着重分析含水量对水泥加固土性能的影响,揭示了上海软土地区综合含水量是影响水泥土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上海饱和软粘土地... 通过水泥加固土的一系列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以及水泥土硬化机理中水的作用研究,分析影响水泥土性能的因素并着重分析含水量对水泥加固土性能的影响,揭示了上海软土地区综合含水量是影响水泥土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上海饱和软粘土地区水泥土加固工程,提出在不增加水泥用量的情况下,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技术,控制综合含水量的方法来提高水泥土加固效果,从而在深基坑等工程应用中充分发挥坑内加固水泥土控制变形的作用及工程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 强度 室内试验 综合含水量
下载PDF
加固高含水量含有机质淤泥质土的设计优化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春辉 陈二龙 《珠江水运》 2014年第13期72-74,共3页
通过某码头护岸工程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法(简称旋喷桩)加固淤泥质土的工程案例,讨论旋喷桩加固高含水量含有机质淤泥土的不足和提出采用粉喷桩配合新的固化材料加固此类淤泥质土的设计,为类似项目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旋喷桩 粉喷桩 复合地基 有机质 综合含水量
下载PDF
通过综合治理边底水侵来降低热采井综合含水
3
作者 曲慧 郭祥元 +2 位作者 燕中庆 李红梅 马洪亮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48,58,共2页
孤岛中二中东Ng5热采经过近十年的高效开发,已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是由于边底水的侵入,导致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高含水井逐年增加。通过深化油藏分析,制定针对性措施,通过实施,总结出油井高含水的影响因素,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管理... 孤岛中二中东Ng5热采经过近十年的高效开发,已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是由于边底水的侵入,导致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高含水井逐年增加。通过深化油藏分析,制定针对性措施,通过实施,总结出油井高含水的影响因素,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理 边底水侵 热采井 综合含水量
下载PDF
注水用缓蚀阻垢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红丽 赵怡 +1 位作者 严茹 马全全 《内江科技》 2023年第8期143-144,共2页
在油田生产中,金属腐蚀是导致油田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管道中的腐蚀结垢现象存在,导致管道堵塞,造成原油生产出现很多阻碍。在油田开发中,很多油田在开采中采用注水开发技术,油井的综合含水量已经达到90%左右,注足水,对于油田... 在油田生产中,金属腐蚀是导致油田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管道中的腐蚀结垢现象存在,导致管道堵塞,造成原油生产出现很多阻碍。在油田开发中,很多油田在开采中采用注水开发技术,油井的综合含水量已经达到90%左右,注足水,对于油田稳产高产具有重要影响。对此,本文针对注水用缓蚀阻垢剂进行研究,探索相关阻垢剂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阻垢剂 油田开发 油田产量 管道堵塞 金属腐蚀 腐蚀结垢 注水开发技术 综合含水量
下载PDF
文101块油藏开发效果分析
5
作者 葛元霞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13期83-84,共2页
本文中对文101块油藏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主要考察了产量变化、综合含水量变化、水驱效果等问题。
关键词 文101块油藏 综合含水量变化 水驱效果
下载PDF
水下高压旋喷桩有关质量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舜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年第8期229-230,共2页
以某护岸加固工程二重管高压旋喷桩施工为例,分析影响成桩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 护岸加固 高压旋喷桩 质量控制 综合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下载PDF
The microphysics of ice accretion on wires: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被引量:12
7
作者 NIU ShengJie ZHOU Yue +4 位作者 JIA Ran YANG Jun LUE JingJing KE YiMing YANG ZhiB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28-437,共10页
The weather system,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physics of cloud, fog, and rain droplets are studied during the formation, growth, maintenance, and shedding periods of ice accretion on wires in Enshi, Hubei Pr... The weather system,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physics of cloud, fog, and rain droplets are studied during the formation, growth, maintenance, and shedding periods of ice accretion on wires in Enshi, Hubei Province in China using 2008/2009 and 2009/2010 winter observations. Th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s include data of visibility, microphysics of fog and rain droplets, and ice thickness, as well as data from an automated weather station and other routinely recorded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cing occurred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cold front, with a high-pressure system and a cold temperature trough at 850 hPa, and a southeasterly at 500 hPa that provided abundant moisture. Ice formation usually started in the evening or early morning, and ice shed around noon the following day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1℃ to 0℃. The averaged liquid water content of the fog droplet was distinctly greater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than during the other three periods, and there was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in each case of ice accretio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ice thickness was cl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liquid water content,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62. Simulations using empirical equ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simulated ice thickness agreed with observations fairly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accretion on wires growth of ice accret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MICROPHYSICS simulation of ice thick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