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1
作者 李亚林 王根厚 +4 位作者 孟俊 陈生生 魏玉帅 邱昆峰 蔡克大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3期75-79,共5页
传统的“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长期存在学生时空四维地质学思维难以建立、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该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 传统的“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长期存在学生时空四维地质学思维难以建立、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该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教学理念、课程思政、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课程创新设计,构建并实施了“现象-理论-应用-问题-能力”五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实施结果表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高,教学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类专业 综合地质学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地方应用型高校“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松峰 姜忠峰 +2 位作者 吴丽 梁峰 赵毅楠 《科教导刊》 2023年第3期127-129,共3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倾向于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文章以“综合地质学”课程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以...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倾向于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文章以“综合地质学”课程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掌握地质方面的理论知识,建立地质思维,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综合地质学 教学改革 地质思维 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综合地质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3
作者 李松峰 梁峰 +2 位作者 吴丽 姜忠峰 赵毅楠 《科教导刊》 2023年第7期127-129,共3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再次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综合地质学课程为例,秉承OBE教育理念,针对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 党的二十大精神再次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综合地质学课程为例,秉承OBE教育理念,针对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动态化调整,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OBE 综合地质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在河流相储层的试井解释中综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数值模拟
4
作者 R.Raghavan 梁音 《四川石油普查》 2001年第2期76-86,共11页
本文着重于在河流相储层的压力测试分析中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利用从地震和测井数据推导出的3,105,851个单元的“孔隙度立方体”概述了开发有7,128个单元,用于评估储层特征(渗透率,表皮系数,渗透率-孔隙度关系,储层连通... 本文着重于在河流相储层的压力测试分析中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利用从地震和测井数据推导出的3,105,851个单元的“孔隙度立方体”概述了开发有7,128个单元,用于评估储层特征(渗透率,表皮系数,渗透率-孔隙度关系,储层连通性,断层系数等)的三维模型的步骤,它主要包括:i)识别“孔隙度立方体”中与井筒连通,孔隙度高于一个指定的截止值的所有点,以区分高孔隙度的河道和低孔隙度的漫滩。ii)在保持产层厚度,孔隙体积,高低孔隙度物质之间的连通性等的条件下,将“孔隙度立方体”放大到一个合理的尺寸以便试井模拟。iii)用数值模拟程序和回归法对测得的压力和压力导数响应进行拟合以自动调整储层渗透率描述。凝析气藏中的一次试井结果被用于证实本文概述的方法。用该方法我们不仅能识别水平渗透率,还能区分垂向渗透率。基于该研究得出的结论和需考虑的问题与常规解释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储层 试井解释 综合地质学 凝析气藏 地球物理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Near-Surface Structures for Complex Seismic Topography
5
作者 JiangWenbo HeZhanxiang LiuHo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3年第1期22-26,共5页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the near-surface structure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method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the near-surface structure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method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nearssurface investigation and their solutions are described. Actual exampl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Takelamagan, western Qaidam and northern Xinjiang are taken to demonstrate the results and the capability of this approach in solving the nearsurface problem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 approach could become both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eismic acquisition parameters and determining the seismic shot locations,as well as supplying near-surface velocity models for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ismic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震地质学 电法勘探 探通术 地震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