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疆萨热克铜矿床绿泥石化蚀变相与构造-岩浆-古地热事件的热通量恢复
被引量:
13
1
作者
方维萱
王磊
+1 位作者
鲁佳
于志远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1-675,共15页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所形成,A型自生粒间状绿泥石在侏罗系-下白垩统中总体顺层分布,形成温度在163~217℃,与辉铜矿共生且形成于埋藏-压实成岩期,热流密度为40.39~48.43 Jm-2s-1,热通量较小。B型微细脉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形成于盆地流体改造期,总体沿切层裂隙和显微裂隙分布,与辉铜矿和斑铜矿等共生,形成温度为188~219℃,热流密度较大,在116.90~330.49 Jm-2s-1。斑铜矿+辉铜矿型(196~237℃)和斑铜矿型(203~226℃)铜矿石带指示了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的中心部位,热流密度在330.49~878.78 Jm-2s-1,其热流密度明显较大。B型绿泥石相与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具有多重耦合结构,形成温度越高,裂隙渗透率越高,可达30×10-6 cm2/211~227℃,推测存在热启裂隙作用。C型和D型绿泥石相为构造-岩浆-热事件所形成,C型团斑状-细脉状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辉绿辉长岩脉群边部和外接触带含铜漂白-褪色化蚀变带中,含铜蚀变辉绿岩发生绿泥石化相蚀变温度为平均为175℃,平均热流密度321.46 Jm-2s-1,在克孜勒苏群褪色化杂砾岩中其绿泥石形成温度较高(236~238℃),热流密度高达442.86~922.63 Jm-2s-1;而D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碎裂岩化蚀变辉绿辉长岩脉群中,揭示遭受构造热事件的古地温在121~185℃,平均热流密度为239.59 Jm-2s-1。四种类型绿泥石蚀变相揭示萨热克铜矿区经历了异常古地场演化和古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蚀变相
热通量
构造-岩浆-热事件
绿泥石
地球化学岩相学
砂砾岩型铜矿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疆萨热克铜矿床绿泥石化蚀变相与构造-岩浆-古地热事件的热通量恢复
被引量:
13
1
作者
方维萱
王磊
鲁佳
于志远
机构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滨南采油厂
出处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1-675,共15页
基金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511016-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14081501)
文摘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所形成,A型自生粒间状绿泥石在侏罗系-下白垩统中总体顺层分布,形成温度在163~217℃,与辉铜矿共生且形成于埋藏-压实成岩期,热流密度为40.39~48.43 Jm-2s-1,热通量较小。B型微细脉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形成于盆地流体改造期,总体沿切层裂隙和显微裂隙分布,与辉铜矿和斑铜矿等共生,形成温度为188~219℃,热流密度较大,在116.90~330.49 Jm-2s-1。斑铜矿+辉铜矿型(196~237℃)和斑铜矿型(203~226℃)铜矿石带指示了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的中心部位,热流密度在330.49~878.78 Jm-2s-1,其热流密度明显较大。B型绿泥石相与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具有多重耦合结构,形成温度越高,裂隙渗透率越高,可达30×10-6 cm2/211~227℃,推测存在热启裂隙作用。C型和D型绿泥石相为构造-岩浆-热事件所形成,C型团斑状-细脉状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辉绿辉长岩脉群边部和外接触带含铜漂白-褪色化蚀变带中,含铜蚀变辉绿岩发生绿泥石化相蚀变温度为平均为175℃,平均热流密度321.46 Jm-2s-1,在克孜勒苏群褪色化杂砾岩中其绿泥石形成温度较高(236~238℃),热流密度高达442.86~922.63 Jm-2s-1;而D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碎裂岩化蚀变辉绿辉长岩脉群中,揭示遭受构造热事件的古地温在121~185℃,平均热流密度为239.59 Jm-2s-1。四种类型绿泥石蚀变相揭示萨热克铜矿区经历了异常古地场演化和古热事件。
关键词
绿泥石蚀变相
热通量
构造-岩浆-热事件
绿泥石
地球化学岩相学
砂砾岩型铜矿床
Keywords
chloritization facies
heat flux
tectonic-magamtic-thermal event
chlorite geochemical lithofacies
glutenite-type copper deposit
分类号
P594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P595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疆萨热克铜矿床绿泥石化蚀变相与构造-岩浆-古地热事件的热通量恢复
方维萱
王磊
鲁佳
于志远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