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具脉冲灌溉的绿洲植被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焦建军 蔡绍洪 李利梅 《应用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9-417,共9页
本文研究干旱区具脉冲灌溉的绿洲植被退化动力学模型.证明此模型的所有解一致完全有界.得到此模型的绿洲植被灭绝周期解的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也得到此模型持久的条件.结论是脉冲灌溉方法为干旱区雨量减少控制绿洲植被退化提供可靠的策... 本文研究干旱区具脉冲灌溉的绿洲植被退化动力学模型.证明此模型的所有解一致完全有界.得到此模型的绿洲植被灭绝周期解的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也得到此模型持久的条件.结论是脉冲灌溉方法为干旱区雨量减少控制绿洲植被退化提供可靠的策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灌溉 绿洲植被退化 绿洲植被灭绝 持久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植被封育更新现状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洪祥 王林和 +1 位作者 姚云峰 刘洪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S1期60-63,共4页
本文对额济纳旗 36年来的绿洲植被封育更新工作进行了总结 ,肯定了封育更新这一有效方法 ,并从更新幼树的密度、生长状况及作用因子等方面对封育后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初步分析 ,对封育后更新状况差异大。
关键词 绿洲植被 封育更新 现状分析 规范化管理
下载PDF
青海省那棱格勒河下游绿洲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范亚宁 刘康 古超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4期42-45,共4页
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技术指标,评价那棱格勒河下游绿洲的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那棱格勒河下游绿洲区主要为中植被覆盖(覆盖度30%~60%)区域,占绿洲区总面积的42.83%;低植被覆盖类型(覆盖度10%~30%)... 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技术指标,评价那棱格勒河下游绿洲的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那棱格勒河下游绿洲区主要为中植被覆盖(覆盖度30%~60%)区域,占绿洲区总面积的42.83%;低植被覆盖类型(覆盖度10%~30%)和高植被覆盖类型(覆盖度>60%)次之。极低植被覆盖(覆盖度<10%)区域最少,占绿洲区总面积的3.96%。稀疏草地和荒漠为该区域的优势景观,自然生产力等级低,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难以恢复,极易发生退化与沙化,系统的恢复稳定性与阻抗稳定性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植被 生态评价 那棱格勒河
下载PDF
绿洲外围植被防护生态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振武 夏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24,共5页
k─ε紊流数学模型是模拟风通过绿洲外围植被区流场细节的有效手段,由此可找出风流通过植被区,在顺风方向及随植被盖度变化的递变规律,并可定量地反映绿洲外围植被降低风速、降低进入绿洲沙流量的生态效益。试验表明,顺风方向2k... k─ε紊流数学模型是模拟风通过绿洲外围植被区流场细节的有效手段,由此可找出风流通过植被区,在顺风方向及随植被盖度变化的递变规律,并可定量地反映绿洲外围植被降低风速、降低进入绿洲沙流量的生态效益。试验表明,顺风方向2km的植被盖度由0增至15%-20%,可降低风速37%-40%;增至35%-40%,可降低48%左右;增至55%可降低54%左右。植被盖度由0%增至15%,35%,50%,在地面以上0-20cm的高度内,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沙流量5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植被 生态效益 植被防风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并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本文引用正史以及汉简、敦煌遗书、西夏文书、明清方志等大量有关史料 ,并经实地反复考察 ,对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状况 ,作了细致的探讨。史实表明 ,早在河西汉代大规模开发始 ,因大量用作薪柴、饲草等 ,这一破坏... 本文引用正史以及汉简、敦煌遗书、西夏文书、明清方志等大量有关史料 ,并经实地反复考察 ,对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状况 ,作了细致的探讨。史实表明 ,早在河西汉代大规模开发始 ,因大量用作薪柴、饲草等 ,这一破坏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迨至唐代、西夏破坏更趋严重。及至明清伴随着河西更大规模的开发 ,绿洲边缘荒漠植被遂被更大面积的刈伐、采挖 ,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沙漠化过程。研究历史上荒漠植被的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绿洲边缘植被 草被资源 汉朝 唐朝 西夏 明朝 清朝 草籽 饲料 生态环境保护 荒漠植被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Oasis-desert Ecotone in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7
6
作者 MAO Donglei LEI Jiaqiang +3 位作者 ZENG Fanjiang RAHMUTULLA Zaynulla WANG Cui ZHOU 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658-673,共16页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is a fragile ecological zone that is affected both by oasis and desert condition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ces in wind power, and the influence of wi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is a fragile ecological zone that is affected both by oasis and desert condition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ces in wind power, and the influence of wi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n the ecoton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con- temporaneous wi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with serious sand-blown hazards. The wind velocity, average wind velocity, sand drift potential (DP), resultant sand drift potential (RDP), and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decrease significantly and successively across four landscape types with in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VC). Flat surfaces and areas of shifting sandy ground experience intense wind erosion with fast movement of mobile sand dunes; semi-fixed sand areas experience ex- tensive wind deposition but only slight wind erosion; and fixed sand areas experience only slight wi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Volume of wind erosion on bare newly reclaimed farmland is up to 6.96 times that of bare shifting sandy ground. Wind erosion volume per unit area and VC follow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natural conditions, while wind deposition volume per unit area does not conform to any functions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vary topography and arrangement patterns of vegetation besides for V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olume of wind erosion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VC, and different typ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pog- raphy and vegetation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wind deposition volume in the field, and underground water tables in different land- scape types control the plant community distribution. Keywords: wind erosion; wind deposition; oasis-desert ecotone; vegetation coverage (VC); topography; Cele Coun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erosion wind deposition oasis-desert ecotone vegetation coverage (VC) TOPOGRAPHY Cele County
下载PDF
黑河下游绿洲NDVI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席海洋 冯起 +2 位作者 司建华 常宗强 苏永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4-582,共9页
本研究选取黑河下游核心绿洲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绿洲区植被变化和地下水位的长期监测,分析黑河下游绿洲植被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通过表面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位变化对绿洲植被的分布格局的影响,揭示绿洲植被变化对地下水... 本研究选取黑河下游核心绿洲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绿洲区植被变化和地下水位的长期监测,分析黑河下游绿洲植被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通过表面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位变化对绿洲植被的分布格局的影响,揭示绿洲植被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响应。结果表明:额济纳地区200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整体上小于1990年NDVI值,植被生长状况较1990年差;2009年河道附近绿洲区局部NDVI值增加,但大部分NDVI值仍小于1990年。相较2001年,2009年西河中上段河道附近植被有明显改善,西河下段植被仍呈现退化趋势,这主要与东西河分水措施有直接关系;东河上段河道附近绿洲呈现明显好转,东河中段变化不大,而东河下段植被面积略微增加,东居延海周围植被明显好于2001年。通过比较1990年、2001年和2009年地下水位与NDVI值的关系发现,地下水较为适宜的水位仍保持在2~4m之间,地下水位下降与植被退化或者植被盖度降低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绿洲植被 地下水 响应
原文传递
基于ESA-LUC和MODIS-NDVI的西北干旱荒漠-绿洲体系分类阈值及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武磊 李常斌 +3 位作者 王刘明 谢旭红 张媛 魏健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150,共12页
选择ESA-LUC和MODIS NDVI数据,通过两套数据的逐像元对比,实现基于NDVI的荒漠-绿洲阈值率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绿洲植被、荒漠植被和荒漠等大类。绿洲属外源水资源支撑类,具较高植被生产力;荒漠植被属本地降水支撑类,属过渡型植被生产力;... 选择ESA-LUC和MODIS NDVI数据,通过两套数据的逐像元对比,实现基于NDVI的荒漠-绿洲阈值率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绿洲植被、荒漠植被和荒漠等大类。绿洲属外源水资源支撑类,具较高植被生产力;荒漠植被属本地降水支撑类,属过渡型植被生产力;荒漠类包括沙漠、岩漠、砾漠等未利用类型,以绿度极低或无植被为主要特征。结果表明:NDVI阈值与参照覆被的构成密切相关,受研究区水文气象、基质类型及绿洲开发程度等影响,分类阈值构成也不尽相同。将率定所得阈值应用于4个代表性流域荒漠-绿洲体系的划分及植被演变研究,发现各研究区植被动态与绿洲扩张、区域水资源变化和荒漠本底占比等形成良好空间对应;稳定区以绿洲更绿、荒漠更荒为主要变化特征;变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绿洲外围地带,反映了农业扩张、轮作或弃耕等人为因素;荒漠腹地的植被变化幅度较小,与该区植被主要受本地降水支撑和调节有关。研究为干旱荒漠-绿洲体系划分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数据方法,相关结论可为干旱区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及荒漠生态保护、改良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植被 荒漠植被 荒漠 ESA-LUC MODIS-NDVI
原文传递
焉耆盆地绿洲灌区生态安全下的地下水埋深合理界定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水献 吴彬 +2 位作者 杨鹏年 李霞 董新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30,共9页
在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焉耆盆地是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区,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依赖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该区又担负着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重任,如何实现该地区地下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是... 在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焉耆盆地是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区,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依赖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该区又担负着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重任,如何实现该地区地下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是一个急需探讨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焉耆盆地的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碱化、植被生长与潜水蒸发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从确保绿洲灌区生态安全角度提出了地下水生态埋深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确定绿洲灌区适宜生态埋深为3.0~4.0m,即适合林地生长的适宜深度与极限潜水蒸发深度的区间。地下水生态埋深的确定,对于估算生态用水、防治土地盐渍化和沙漠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焉耆盆地地下水合理开采与水盐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埋深 生态安全 绿洲灌区 天然植被 焉耆盆地
原文传递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近二十年生态输水的生态水文恢复效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川 张勇勇 赵文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80-2187,共8页
为了解黑河流域输水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以额济纳绿洲为例,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采用空间分析、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识别了生态输水工程实施以来(2000—2020年)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埋深、地表水体及NDVI时空变... 为了解黑河流域输水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以额济纳绿洲为例,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采用空间分析、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识别了生态输水工程实施以来(2000—2020年)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埋深、地表水体及NDVI时空变化,分析了绿洲水文-生态指标对生态输水量的响应,明晰了绿洲植被恢复驱动因素的结构与强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狼心山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加2.7×10^(7)m^(3),额济纳绿洲平均地下水埋深上升了0.41 m,地表水体面积增加了130.62 km^(2);NDVI显著增加,增加区域占42.34%,主要集中在西河中游和东河下游;西河地区NDVI对径流量的响应较东河地区更敏感;当狼心山年径流量>6×10~8 m^(3)、平均地下水埋深<2.8 m时,绿洲植被面积及NDVI维持在较高水平;径流量、地下水埋深及耕地面积等因素对绿洲植被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黑河下游径流量保证与地下水稳定是额济纳绿洲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输水 地下水 地表水 绿洲植被 恢复
原文传递
敦煌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丽娜 牛叔文 +1 位作者 马利邦 李怡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6-775,共10页
利用ArcGIS9.2软件,结合野外调查,对敦煌市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8个类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近20年来敦煌市呈现出植被覆盖程度不断降低、覆盖面积减小的趋势,其中耕作... 利用ArcGIS9.2软件,结合野外调查,对敦煌市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8个类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近20年来敦煌市呈现出植被覆盖程度不断降低、覆盖面积减小的趋势,其中耕作区、城建用地和无植被区面积净增,其他5类用地面积净减;8类用地类型之间互有转换,转移的主要方向是部分草地和无植被区转变为耕作区,水域湿地和灌木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由高覆盖、中覆盖、低覆盖到无植被区逐次转变;除了耕作区边缘植被覆盖程度有所增加外,其他区域退化趋势明显;引起LUCC的自然因素中气温升高的影响较大,而人文因素中土地开垦、增加灌溉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绿洲植被 转移矩阵 敦煌市
原文传递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theory of the isolated oasis system
12
作者 LI YaoKun CHAO Ji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36-447,共12页
Assume that an oasis and its surrounding desert consist of an isolated system without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with the outer environ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oasis evolution have been explored under the condition o... Assume that an oasis and its surrounding desert consist of an isolated system without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with the outer environ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oasis evolution have been explor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ystem energy conserv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oasis evolves with two equilibrium states.The first equilibrium suggests a stable expansive and an unstable degraded oasis whereas the second equilibrium indicates a stable shrink and an unstable increase of the oasis area.If one equilibrium state is unstable,the components of the isolated system(oasis and desert) would tend to be no energy exchange and they each reach to energy balance respectively.Oasis would maintain its initial area in this case.Further analyses point out that the two equilibrium states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n the first equilibrium state,a higher vegetation albedo,lower soil albedo and larger canopy resistance,and direr soil both contribute to the oasis area expansion,accompanying an excessive large desert soil and vegetation canopy temperature difference(SCTD).In the second equilibrium state,however,a lower vegetation albedo,higher soil albedo and small canopy resistance,and wetter soil benefit the oasis area to stay near its initial value,following a moderate SCTD.The convergent trajectories of the initial values in phase space are influenced by the separatrices of the equilibrium points.Higher temperature is an advantage factor for initial values convergent to the oasis expansion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conservation OASIS DESERT two equilibrium stat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