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收敛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孔芳霞 刘新智 +1 位作者 周韩梅 何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71,共12页
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弹性系数公式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9年中国281个城市及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通过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对中国及重大战略区域... 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弹性系数公式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9年中国281个城市及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通过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对中国及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效应的区域差异、收敛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整体上呈边际递减效应。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效应的总体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差异与超变密度为主。各重大战略区域的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表现为南北区域差异,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等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南部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③全国及重大战略区域均存在σ收敛、β收敛,而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环境规制、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在区域上存在异质性影响。进而提出扭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效应处于“边际效应递减”的建议:立足区域发展差异,做到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设备与技术应用,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渗透融合发展,助力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发展效应 区域差异 收敛性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典型滨海湿地绿色发展效应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雪梅 张丽妍 殷克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4-65,共12页
本文提出了滨海湿地绿色发展效应,首先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滨海湿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典型滨海湿地中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2018年的... 本文提出了滨海湿地绿色发展效应,首先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滨海湿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典型滨海湿地中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应进行评价。进而采用定基发展指数测算了黄河三角洲2012—2018年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绿色发展趋势呈现上升态势。最后针对目前滨海湿地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绿色发展效应 绿色发展指数 评价
下载PDF
科技创新效率与煤炭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冯之坦 朱学义 朱亮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78,85,共10页
收集了2009—2018年全国煤炭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数据、煤炭深加工等转型数据,采用判别分析法确定煤炭企业科技创新效率、高质量绿色转型效应;收集全国34家煤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煤炭企业资产结构演变熵值和绿色演变效应;采用回... 收集了2009—2018年全国煤炭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数据、煤炭深加工等转型数据,采用判别分析法确定煤炭企业科技创新效率、高质量绿色转型效应;收集全国34家煤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煤炭企业资产结构演变熵值和绿色演变效应;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效应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从整体上产生了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效应。这种“高质量发展”作用主要是促进了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产生了绿色转型效应。其绿色转型效应远远超过煤炭企业产业方向调整、资产结构演变所产生的“阵痛”负作用;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资产结构绿色演变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效率 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效应 高质量绿色转型 资产结构绿色演变 煤炭经济效益
下载PDF
评《中国环境规制的经济绿色发展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卢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几乎涉及到所有学术研究领域,其中"环境"作为一个"被影响对象",更多的研究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而这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下必然面临的问题。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 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几乎涉及到所有学术研究领域,其中"环境"作为一个"被影响对象",更多的研究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而这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下必然面临的问题。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新理念——"绿色经济",它的核心内涵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产业转型等战略规划及实施,全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生产消费模式,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环境规制的经济绿色发展效应 发展效应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绿色发展效应——基于农户视角 被引量:25
5
作者 程永生 张德元 汪侠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8-1864,共17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经验事实和政策设计上,被视为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和战略选择,是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的现实抓手,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本文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中占绝对比重的微观主体出发,以大容...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经验事实和政策设计上,被视为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和战略选择,是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的现实抓手,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本文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中占绝对比重的微观主体出发,以大容量CFPS的2014、2016和2018年最新3期样本建构短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投入产出测度法和技术优化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度农户层面的社会化服务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并采用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业社会化服务会影响农户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可能通过增加正产出、减少负产出来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在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这种影响存在“适度边界”,可能通过直接转移和间接技术溢出打破农业技术辐射扩散“玻璃幕墙”,影响绿色农业技术变化进步偏向;通过专业分工、规模经营、要素替代和制度变迁效应消除“隐性壁垒”,影响绿色农业技术效率,进而共同助推微观绿色农业发展。(3)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总体呈现非对称性“U”型关系,促降效应大于促增效应,且在户主性别、村庄距离和区域环境上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据此提出,要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农情,持续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户增收节本增效,转变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助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发展效应 投入产出测度法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原文传递
Discussion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Fenlong for Yield Increase, Quality Enhancing, Water Retaining and Multip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被引量:7
6
作者 韦本辉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9期1631-1637,共7页
Fenlo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Fenlong technology), a new smash ridging farming method developed by Guangxi Academy of Agdcultural Sciences, has been elected as the recommended cultivation techniqu... Fenlo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Fenlong technology), a new smash ridging farming method developed by Guangxi Academy of Agdcultural Sciences, has been elected as the recommend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It replaces the traditional plowshare with spiral drill, and its tilth depth is twice deeper than that by tractor tilthing. It also extends soil nutrient, moisture, oxygen and microorganism, the so-called "Four pools". Soil nutrient, oxygen, microorganism, light and rainfall use ratio is increased by 10%-100%,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natural increase of more than 10% of crop yield. Its application to over 20 kinds of crops in 21 provinces has proved that the yield increases 10-30% with quality enhancing 5% and double water retaining capacity but no more input. When the application area of Fenlong could reach 67 million hm2, 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can be reduced by 40-50 billion kg, saving 120-150 billion Yuan.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4+1" (arable, saline-alkali soil, grasslands, Sponge City + rivers)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deepened the Fenlong cultivated tilled layer from 16.5 cm to 35 cm for 67 million hm2 arable land, ridged 13.3 million hm2 of saline-alkali soil for 35 cm, and also 35 cm for 67 million hm2 degraded steppe, which could have the following 3 effects: first, the 147 million hm2 of land with Fenlong cultivation could increase loosing soil to 315.491 billion m3, in* creasing by 159.26% for 120 million hm2 of arable land with the average tilled layer of 16.5 cm, which has loosing soil of only 198.1 billion m3, that is, the space of the land increases 1.6 times. Second, every hectare of plowland could store up to 450 m3/hm2 of natural rainfall, and the unused 60 m3 of saline-alkali soil and grasslands could store water of 102 billion m3, showing an increase of over 88.89% for the current plowland storage of 54 billion m3 at now, that is, double the natural rainfall storage capacity. Third, the two multiple increa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can bring trillions of resource activation, environmental cleaning, food security, citizens, health,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makes the Chinese nation move forward in green development. Its application in "bi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will contribute Chinese strength to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green development Multip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 Increase three-dimensional land space Recommend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Big scientific researc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