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环境犯罪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姜超 祝晓光 刘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9,共9页
环境犯罪已成为涉案价值较大的世界第四大犯罪类型,对地球生态、社会等均产生深远影响,但当前关于国内各类环境犯罪的宏观空间特征与机制仍不明确。该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对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的省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环境犯罪已成为涉案价值较大的世界第四大犯罪类型,对地球生态、社会等均产生深远影响,但当前关于国内各类环境犯罪的宏观空间特征与机制仍不明确。该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对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的省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案件总量持续快速上升,主导类型为与林木、农用地相关的犯罪,且呈东多西少、云桂高发的稳定空间格局;2)2019年七大类及其子类(如盗伐、滥伐林木)环境犯罪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凸显了进行环境犯罪分类型深入研究的必要性;3)根据省域首要环境犯罪类型,中国内地31省域可划分为6种类型,其中南方省域的首要环境犯罪普遍与林木、水产品相关,而北方省域则多与农用地、野生动物相关;4)提出解释环境犯罪空间分布的一般性框架,即“棱锥型”作用机制,涉及自然资源禀赋、地区产业结构、消费市场需求、跨区域犯罪组织、环境立法与监管五大因素。最后,探讨了未来环境犯罪研究与治理中需注意和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犯罪 空间分布 形成机制 中国 绿色犯罪地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