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分析
1
作者 杨明 赵福云 +2 位作者 高菡 周宇轩 刘娣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分析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环湖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4种典型建筑街区形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作用下,绿蓝空间对中下游建筑街区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两岸和下游中央区域。其中等高型(H=8 m... 为分析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环湖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4种典型建筑街区形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作用下,绿蓝空间对中下游建筑街区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两岸和下游中央区域。其中等高型(H=8 m)、环湖上升型由于建筑高度较低,气流更快地通过街区,形成“扩散状”温湿度分布;等高型(H=12 m)、环湖下降型由于低温气流在水体上空没有足够时间沉降,形成“聚集状”温湿度分布,从而在植被附近形成多个冷旋涡,进而产生局域的“冷岛效应”。蓝色空间取代部分密集建筑街区,在与绿色空间协同作用下,通过合理布局能较大幅度优化建筑街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蓝空间 环湖建筑街区 CFD 扩散状 聚集状 冷岛效应
下载PDF
街区蓝绿空间对热环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2
作者 石炜豪 曾穗平 艾合麦提·那麦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5,共8页
【目的】蓝绿空间对热环境优化的积极效应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蓝绿空间指标影响热环境作用的空间异质性探究不深入,挖掘多维度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法】将蓝绿空间破碎化、热环境恶化的天津市... 【目的】蓝绿空间对热环境优化的积极效应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蓝绿空间指标影响热环境作用的空间异质性探究不深入,挖掘多维度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法】将蓝绿空间破碎化、热环境恶化的天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地表温度作为热环境表征指标,借助Fragstats 4.2与Guidos Toolbox 2.9软件计算蓝绿空间规模、形态、布局3个方面的表征指标,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模型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天津市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分布呈现“四廊多点”的特征,而地表温度分布则呈现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2)各蓝绿空间指标对热环境的作用尺度存在一定分异,平均形状指数、边缘布局占比的作用尺度较小,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绿色空间占比与核心布局占比的作用尺度较大,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变化平缓;3)各蓝绿空间指标中,绿色空间占比、核心布局占比、斑块内聚度指数(COHESION)对热环境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分支布局占比和边缘布局占比对热环境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全面挖掘了街区蓝绿空间中影响热环境的指标,探索了它们对热环境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并提出蓝绿空间调控建议,为高密度城区的气候适应及城市街区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绿地规划 街区绿空间 热环境优化 地表温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校园蓝绿空间环境提升设计研究
3
作者 黄龙燕 管桂玲 吴橙晓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4期26-29,71,共5页
校园蓝绿空间是校园公共空间的主体之一和特色精华所在,对展现校园风貌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蓝绿空间现状,收集整理学院校企文化、生态现状、景观格局等,总结该学院现有优势及提升空间,提出“智汇金科”的主... 校园蓝绿空间是校园公共空间的主体之一和特色精华所在,对展现校园风貌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蓝绿空间现状,收集整理学院校企文化、生态现状、景观格局等,总结该学院现有优势及提升空间,提出“智汇金科”的主题定位与环境提升设计策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蓝绿空间,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绿空间 校企文化 生态现状 景观格局 环境提升
下载PDF
区域河流蓝绿空间特征差异与协同规划 被引量:2
4
作者 余俏 李昊宸 +1 位作者 杜梦娇 钱云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内在自然过程和空间功能紧密联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多尺度支撑约束作用和多维度区域协调作用,其协同规划研究对探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最大效益地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文献与实... 【目的】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内在自然过程和空间功能紧密联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多尺度支撑约束作用和多维度区域协调作用,其协同规划研究对探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最大效益地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文献与实证研究,归纳区域河流蓝绿空间转化的特征差异,即内在自然特征差异、外在建设发展诉求差异,以及区域整体空间转化特征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针对上述差异特征的规划思路。【结果】提出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在空间与功能上的协同规划管控途径,即划分整体空间、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三级样条分区,并协调安排分区复合功能;依据样条分区功能目标,在“城乡区域-河网、中心城镇-河区、街区场地-河段”3个层面制定河流蓝绿空间的协同规划与管控措施。【结论】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协同规划既注重适应河岸生态系统的演进,又注重满足建设发展需求和邻近建设用地的环境影响,在保障河流蓝绿空间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提升了外部复合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协同规划管控 特征差异 区域河流绿空间 样条分区
下载PDF
水阳江下游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冀凤全 张晓尧 +1 位作者 丁锐清 郑文俊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圩田作为特殊的乡土空间类型,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城镇化的推进使圩田空间受到干扰,需要构建水绿共生的新型生态关系来保障圩田的可持续发展。蓝绿空间作为圩田的生态本底,是圩田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实现圩田空间水绿共生的... 圩田作为特殊的乡土空间类型,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城镇化的推进使圩田空间受到干扰,需要构建水绿共生的新型生态关系来保障圩田的可持续发展。蓝绿空间作为圩田的生态本底,是圩田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实现圩田空间水绿共生的重要部分。水阳江下游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圩田空间体系。文章以水阳江下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水阳江下游金宝圩的蓝绿空间进行系统分析,从蓝色空间系统和绿色空间系统两个方面归纳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金宝圩蓝绿空间规划实践,进行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实证,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阳江下游 圩田绿空间 绿共生 生态修复
下载PDF
疫情封控下校园室内外蓝绿特征接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杜喆 蔺宝钢 +2 位作者 陈贞伊 王敏学 张斌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68,共7页
疫情封控、隔离等防疫措施为研究校园室内外蓝绿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契机。通过对西安封控高校中的1016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上调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在不同自然接触类型(直接、间接、偶然)下,不同校园蓝绿特征对大学生... 疫情封控、隔离等防疫措施为研究校园室内外蓝绿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契机。通过对西安封控高校中的1016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上调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在不同自然接触类型(直接、间接、偶然)下,不同校园蓝绿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表明,在严格的(一级)校园封控下:1)偶然接触不同校园室内蓝绿特征(植物、日光强度)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存在相关性;2)偶然接触不同校园户外蓝绿特征(是否路过校园户外蓝绿空间)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无明显关联;3)间接接触校园户外蓝绿特征方面,有无宿舍窗景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存在相关性,但具体窗景类型(灰色、绿色、蓝绿)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无明显关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室内外环境设计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疫情封控 校园绿空间 室内植物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of Blue-Green Space towards Urban-Rural Resilienc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ble Approach 被引量:5
7
作者 YU Qiao DU Mengjiao +2 位作者 LI Haochen TANG Xizi LI Xiaoya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3期347-359,共13页
Fac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resilience is a new value goal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Blue-green space is an interconnected... Fac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resilience is a new value goal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Blue-green space is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system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green space and water bodies, which can dissolv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of the system by way of mitigatory acceptance and adaptive interaction, reduc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disturbances, and provide diversified composite functions. By recogni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lue-green space, its composite ecological functi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value of urban-rur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of blue-green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resilient objectives,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integrated configuration,differentiated regul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an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multi-scale practicable approach of blue-green space planning(i.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green corridor network, the configuration of blue-green open space, the allocation of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regulation-based urban-rural transect,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hydroecological performance and composite functional services in order to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resil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resilience blue-green space integrated plan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practicable approac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