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塞通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甘立军 张春卉 +2 位作者 张猛 程云涛 廖玉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对照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塞通(三七总皂甙)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PTCA/STENT)后发生缓再流现象的STEMI患者,... 目的对照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塞通(三七总皂甙)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PTCA/STENT)后发生缓再流现象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替罗非班组(20例)和替罗非班组(19例)。血塞通+替罗非班组在发生缓再流现象的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10 mL(0.5 mg)+血塞通400 mg,然后替罗非班10 mL/h持续静脉滴注36 h,0.9%氯化钠250 mL+血塞通4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用药2天;替罗非班组在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0.5 mg后,继续给予替罗非班10 mL/h持续静脉滴注36 h。注射1、5、10 min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记录注药前后病变血管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并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TIMI frame count,TFC)定量测定血流速度;详细记录注药后2 h内ST段回落幅度,48 h内各种出血发生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注药前血塞通+替罗非班组和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分级、TF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塞通+替罗非班组在冠脉内注药后有11例(55%)患者获得TIMI 3级血流,注药后1、5、10 min时TFC分别为57.6±12.6、46.1±9.3、49.8±10.9,注药后2 h ST段回落幅度为(1.85±0.31)mm;替罗非班组注药后有8例(42%)患者获得TIMI 3级血流,注药后1、5、10 min时TFC分别为69.3±16.1,61.2±15.3,63.7±18.3,注药后2 h ST段回落幅度为(1.40±0.21)mm。两组冠状动脉内注药后血流均有明显改善(P<0.05),血塞通+替罗非班组血流改善较替罗非班组更为显著(P<0.05),2 h内ST段回落幅度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3%(6/18)和44%(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注射血塞通+替罗非班较单用替罗非班能更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并不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再流 冠状动脉 血塞通 替罗非班
下载PDF
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及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缓再流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金良 傅向华 +4 位作者 范卫泽 姜云发 谷新顺 刘津军 耿巍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0-343,共4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约10%~30%的患者存在缓再流现象(SRP),致使患者不能实现心肌组织水平的有效再灌注,探讨 PCI 后 SRP 防治方法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约10%~30%的患者存在缓再流现象(SRP),致使患者不能实现心肌组织水平的有效再灌注,探讨 PCI 后 SRP 防治方法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及联合腺苷对 AMI 患者 PCI 后梗死相关动脉(IRA)SRP 的影响。方法 51例 AMI 直接 PCI 后存在 SRP 者,先以硝酸甘油200μg冠状动脉内注入确认 SRP,再随机分为两组:A 组(26例)冠状动脉内注入山莨菪碱500μg,B 组(25例)注入山莨菪碱500μg+腺苷3 mg,两组于给药后1、3、10 min 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应用 TIMI 血流计帧法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测量系统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IRA 再通后血流速率帧数定量分析比较,并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术后基础对照与硝酸甘油给药1、3、10 min 时 CAG 血流帧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给药后1、3和10 min 时 CAG 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56.6%,54.4%和52.8%(P 均<0.01),平均 TIMI 血流从(1.75±0.46)级增加到(2.73±0.44)级(P<0.05);B 组较给药前减少59.5%,58.6%和55.8%(P 均<0.01),平均 TIMI 血流从(1.72±0.52)级增加到(2.82±0.36)级(P<0.05),组间差别显著。两组在给药后10 min 内连续监测冠状动脉内压、外周血压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心率较用药前增加了15~19次/min,B 组心率未见增加,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联合腺苷可改善 AMI 直接 PCI 后 SRP,对血压和心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山莨菪碱 腺苷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缓再流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与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甘立军 丁乃喜 +4 位作者 张春卉 李清贤 魏广和 张慧玲 王悦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6期437-441,共5页
目的对照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与维拉帕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疗效、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PTCA/STENT)后发生缓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目的对照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与维拉帕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疗效、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PTCA/STENT)后发生缓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腺苷组(17例)和维拉帕米组(16例)。腺苷组在发生缓再流现象的病变血管内注射腺苷3mg,维拉帕米组在病变血管内注射维拉帕米2.5mg。注射后1、5、10min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记录注药前后病变血管内血流TI MI分级,并应用TI MI血流计帧法(TI MI frame count,TFC)定量测定血流速度,进行比较。详细记录用药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注药前腺苷组和维拉帕米组TI MI血流分级分别为1.65±0.38和1.56±0.33,血流帧数分别为87.9±15.3和89.5±17.4,两组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腺苷组在冠脉内注药后有9例(53%)患者获得TI MI3级血流,注药后1、5、10min时血流帧数分别为58.5±13.4、45.8±9.7、50.2±11.6;维拉帕米组注药后有7例(44%)患者获得TI MI3级血流,注药后1、5、10min时血流帧数分别为68.9±15.6、59.7±14.5、62.3±16.2。两组冠状动脉内注药后血流均有明显改善(血流帧数与注药前比较P<0.05),腺苷组血流改善较维拉帕米组更为显著(P<0.05)。冠脉内注射2.5mg维拉帕米较注射3mg腺苷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更明显(P<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出院前心脏超声测LVEF在腺苷组为(46.5±10.2)%,维拉帕米组为(43.1±9.8)%,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9.4%和43.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腺苷与维拉帕米均能有效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与维拉帕米相比较,腺苷能更安全、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再流 冠状动脉 腺苷 维拉帕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