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铜渣缓冷制度的铜渣包温度仿真分析
1
作者 何黎明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10期121-123,共3页
依托实际数据构建ANSYS数学模型,对冬夏铜渣包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铜渣缓冷制度下的冬夏季缓冷中,铜渣包温度会随着缓冷时间的增加而由内到外逐渐降低,两季铜渣包内部温度无显著差异;但在自然缓冷中,冬季铜渣包侧壁... 依托实际数据构建ANSYS数学模型,对冬夏铜渣包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铜渣缓冷制度下的冬夏季缓冷中,铜渣包温度会随着缓冷时间的增加而由内到外逐渐降低,两季铜渣包内部温度无显著差异;但在自然缓冷中,冬季铜渣包侧壁温度高出夏季4.62℃左右;在冷却水缓冷中,冬季铜渣包侧壁温度普遍低于夏季4.05℃左右,并且在冷却水缓冷前2 h内温度下降过快,应多关注并加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缓冷制度 铜渣包温度场 ANSYS数学模型
下载PDF
铜冶炼炉渣缓冷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逄伟波 李增来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20年第4期24-27,共4页
铜冶炼炉渣缓冷的主要目的是使铜相粒子迁移聚集长大,在缓冷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红心包现象,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铜回收率。本文从炉渣性质、缓冷制度、熔炼入炉配料、炉况控制等方面对铜冶炼炉渣缓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合理... 铜冶炼炉渣缓冷的主要目的是使铜相粒子迁移聚集长大,在缓冷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红心包现象,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铜回收率。本文从炉渣性质、缓冷制度、熔炼入炉配料、炉况控制等方面对铜冶炼炉渣缓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合理的炉渣缓冷制度有利于控制炉渣红心包的产生;合理控制炉渣中的Fe3O4、CaO和Zn含量有利于控制红心包的产生;合理控制熔炼过程铜液面高度有利于控制红心包的产生。最后,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炉渣 缓冷制度 红心包现象 炉渣性质 熔炼入炉配料 炉况控制
下载PDF
某厂铜熔炼渣浮选综合回收金、银和铜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吕超飞 苏晨曦 +5 位作者 高磊 陶坤 张恩华 薛建森 王新华 陈鹏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8,共8页
某选矿厂采用缓冷(空冷+水冷)-浮选工艺回收铜熔炼造锍捕金熔池熔炼渣,研究了缓冷制度、磨矿细度、调整剂用量、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金、银和铜浮选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熔炼渣先空冷22 h后水冷40 h;磨矿80 min至细度为-0.074 mm粒... 某选矿厂采用缓冷(空冷+水冷)-浮选工艺回收铜熔炼造锍捕金熔池熔炼渣,研究了缓冷制度、磨矿细度、调整剂用量、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金、银和铜浮选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熔炼渣先空冷22 h后水冷40 h;磨矿80 min至细度为-0.074 mm粒级占96.44%(自制活化剂JC-100加入量为200 g/t);浮选调整剂氧化钙用量300 g/t,捕收剂用量丁基黄药为60 g/t、Z-200为160 g/t、自制JC-200为100 g/t,起泡剂2^#油用量为120 g/t;经一粗二扫二精选矿,闭路实验金、银和铜回收率达97.66%、92.71%和94.44%。据此对生产流程进行合理改进后提高了回收率,经济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锍捕金 铜熔炼渣 缓冷制度 浮选条件 回收率
下载PDF
超快速连续退火对低Si系Nb-Ti微合金化TRIP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骆宗安 刘纪源 +1 位作者 冯莹莹 彭文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5-523,共9页
采用EBSD和TEM对不同超快速连续退火条件下的低Si系Nb-Ti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并探讨了拉伸性能.结果表明,100℃/s的加热速率和短时保温制度,使铁素体晶粒细化,并保留了热轧过程中的弥散细小的微合金元素碳氮化物析出,因... 采用EBSD和TEM对不同超快速连续退火条件下的低Si系Nb-Ti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并探讨了拉伸性能.结果表明,100℃/s的加热速率和短时保温制度,使铁素体晶粒细化,并保留了热轧过程中的弥散细小的微合金元素碳氮化物析出,因此提高了钢的强度和塑性.缓冷制度对消除钢的屈服平台有显著作用,而强度有所下降;钢的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退火温度在830℃时,残余奥氏体形貌多呈膜状结构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相伴出现,使钢的强度和塑性达到了最佳的配合:抗拉强度748 MPa,屈服强度408 MPa,均匀延伸率21.3%,加工硬化指数0.27,强塑积15932.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速连续退火 缓冷制度 晶粒细化 残余奥氏体 Nb—Ti微合金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