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汴水虹桥到浙闽廊桥——图解编木拱桥的构建方式 被引量:2
1
作者 闵天怡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2期113-115,共3页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汴水虹桥,是我国古代桥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文章借助读图再现了汴水虹桥的构建方式,并将其与浙闽交界地区三条桥进行分析比对,以图解模式对编木拱桥的构建体系进行一次详细的表述。
关键词 编木拱桥 图解 建构 在地文化 比较
下载PDF
从“编木拱”到“编木穹”:东西方互承原理差异与新构型拓展
2
作者 许沛琪 刘依明 +1 位作者 赵捧阳 刘念雄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5,共6页
基于东西方文明背景下互承框架的多样表现形式,从结构构成与受力出发探究互承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原理要素,进而从其原理的倾向性差异中梳理出东方加固式和西方平衡式两种互承形式,并探讨了二者的原理差异、形态差异、构型差异与适用范围,... 基于东西方文明背景下互承框架的多样表现形式,从结构构成与受力出发探究互承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原理要素,进而从其原理的倾向性差异中梳理出东方加固式和西方平衡式两种互承形式,并探讨了二者的原理差异、形态差异、构型差异与适用范围,主要结论有东方以结构单元之间的互承实现加固和稳定性,其曲面曲率适应性较强;西方则以在结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部同时构建互承且均保持力学平衡实现了跨度的拓展。由此,针对东方传统桥梁互承体系仅可适应单向曲面以及西方平衡式互承难以拟合大曲率曲面的发展瓶颈,以达·芬奇编织桥为原理基底,设计并建造了一种可适应自由曲面的新构型,且从建造视角论证了其跨度可行性与受力可行性,这一实验性构想为当代互承框架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及相应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承框架 加固式互承 平衡式互承 编木拱桥 虹桥
下载PDF
编木拱桥的参数化建模与分析:利用Python脚本高效构建虹桥 被引量:2
3
作者 NJOBVU Madalitso 陈务军 刘杰 《空间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96,87,共10页
虹桥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编木拱桥,其纵向和横向木梁相互交叠,形成一种独特的共轭互承式结构.编木结构具有外观简洁、形式优美、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对其进行力学建模分析的过程较为复杂而繁琐.首先采用Python语言,嵌入Abaqus有限元软... 虹桥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编木拱桥,其纵向和横向木梁相互交叠,形成一种独特的共轭互承式结构.编木结构具有外观简洁、形式优美、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对其进行力学建模分析的过程较为复杂而繁琐.首先采用Python语言,嵌入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编木结构进行参数化建模,建模过程包括几何形状、材料特性、杆件间的连接面接触等.对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尺寸、单元类型、荷载形式进行了参数分析,并将有限元结果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本文参数化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木拱桥 虹桥 参数建模 共轭结构 结构
原文传递
匠艺的秘密与门槛——闽浙编木拱桥技术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妍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3,共6页
通过深入匠作传统的内在体系,揭示闽浙编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技术知识构成模型,阐述该技艺在闽浙匠作土壤中的传承与传播模式,并解释其在闽浙山区传统社会中稳定传承同时有限扩散的技术背景。
关键词 编木拱桥 营造技艺 匠作谱系 传统知识结构
原文传递
一位失败匠人的史学启发——福建寿宁坑底桥匠家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妍 《建筑创作》 2020年第2期202-209,共8页
闽浙木拱桥是福建、浙江交界山区特有的桥梁形式,结构罕见精巧,涉及专门性技艺知识,营造技艺仅在极少匠人家族内传承,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为福建寿宁县坑底乡徐、吴氏匠人家族群体。本文以一个戏剧性的历史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借助地区宗... 闽浙木拱桥是福建、浙江交界山区特有的桥梁形式,结构罕见精巧,涉及专门性技艺知识,营造技艺仅在极少匠人家族内传承,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为福建寿宁县坑底乡徐、吴氏匠人家族群体。本文以一个戏剧性的历史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借助地区宗族族谱的叙事,描绘坑底匠人的历史生存状态与世系发展,总结匠人家族的技艺传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拱桥 编木拱桥 匠作谱系 宗谱
下载PDF
挑战跨度:中国与欧洲传统木结构的建构思维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妍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43,共8页
着眼于屋顶构架与桥梁,对比中国与欧洲木构建筑传统解决跨度挑战的技术思维。通过结构逻辑与细部构造,探讨匠人在设计和建造木构架时的结构认识、应对手段及背后的思维差异。主要结论为欧洲木构传统对构架有相对明确的受力意识,基于受... 着眼于屋顶构架与桥梁,对比中国与欧洲木构建筑传统解决跨度挑战的技术思维。通过结构逻辑与细部构造,探讨匠人在设计和建造木构架时的结构认识、应对手段及背后的思维差异。主要结论为欧洲木构传统对构架有相对明确的受力意识,基于受力针对结构形式设计与优化,并明确区分“构件”与“节点”中国建筑传统限于意识形态与制度,在有限结构形式中,着眼榫卯节点构造的推敲,以应对结构安全与施工建造的种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筑 桁架 屋顶构架 构桥梁 编木拱桥 构节点 榫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