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编钟、编磬复制和复原研究的几点思考
1
作者 尹衡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132-134,共3页
编钟、编磬复制和复原研究是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众多学者在此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拟以《音乐考古学通论》一书对于古乐器复制、复原研究的阐述为参照,对学界已有的编钟、编磬复制和复原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简要分... 编钟、编磬复制和复原研究是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众多学者在此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拟以《音乐考古学通论》一书对于古乐器复制、复原研究的阐述为参照,对学界已有的编钟、编磬复制和复原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编钟、编磬复制和复原研究中制作工艺以及音响复原方面的问题谈一谈笔者的两点看法:一、编钟和编磬的复制、复原研究中应当努力探索和运用古代的设计制作方法,需强调“历史的复原”。二、古乐器的音响复原,实际主要是乐器相对音高的复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乐器本身及其构件、同出乐器、同时代乐器的铭文、测音数据、音列和音阶结构等材料的互证来获得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相对音高复原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磬 复制 复原
下载PDF
出土磬和编磬的考古类型学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祖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8,共8页
本文试用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从音乐性能角度出发,对出土磬和编磬划分出“不规则形”、“钝三角形”、“倨句形”三种类型。由此认识磬和编磬的产生、演变有“悬石为乐”的音高无意识阶段、钝三角形的音高可设计阶段和倨句形的特磬编磬... 本文试用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从音乐性能角度出发,对出土磬和编磬划分出“不规则形”、“钝三角形”、“倨句形”三种类型。由此认识磬和编磬的产生、演变有“悬石为乐”的音高无意识阶段、钝三角形的音高可设计阶段和倨句形的特磬编磬阶段。三个阶段的历史时期大致为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考古 类型学 编磬 倨句形
下载PDF
江苏盱眙大云山一号墓出土仿玉玻璃编磬的复原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子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62,共18页
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江都易王刘非墓)出土了一套仿玉玻璃编磬,为中国音乐及科技考古上的空前大发现。编磬为古代中国特有的高铅钡硅酸盐玻璃质地,由22件以上的单体磬块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长69厘米,重11.3千克。汉初出现如... 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江都易王刘非墓)出土了一套仿玉玻璃编磬,为中国音乐及科技考古上的空前大发现。编磬为古代中国特有的高铅钡硅酸盐玻璃质地,由22件以上的单体磬块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长69厘米,重11.3千克。汉初出现如此巨幅的玻璃精品,为当时世界所仅见,更是古文献推崇备至的"玉磬"之最早、最完美的标本。全面复原这套编磬,对于研究编磬的乐器性质及音律、汉初宫廷礼制和社会乐音生活、古代玻璃制造工艺乃至中国科技史,均有重大意义。文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这套编磬的复原实验和研究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考古 乐器 刘非墓 仿玉玻璃编磬 复原研究
下载PDF
曾侯乙编磬的悬法与旋宫 被引量:8
4
作者 应有勤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29,共10页
迄今为止对曾侯乙编磬编列的研究方法都先列出出土所存的磬铭,推出磬头上未标的序号,然后推出音名,再从序号、已知音名和三个磬匣中置磬槽旁的数字以及架上悬磬的局部规律等3方面去推理和复原磬架上的编悬方式的。本文改变以往对编磬考... 迄今为止对曾侯乙编磬编列的研究方法都先列出出土所存的磬铭,推出磬头上未标的序号,然后推出音名,再从序号、已知音名和三个磬匣中置磬槽旁的数字以及架上悬磬的局部规律等3方面去推理和复原磬架上的编悬方式的。本文改变以往对编磬考证的推理顺序,首先推出组成整套磬中各枚磬的较完整铭文,再配合上述3个方面的规律去探寻其原有编列。这样做能发现残缺磬铭一览表上所不容易发现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编磬 悬法 旋宫 闲置 音阶外音 音域外音
下载PDF
从编钟编磬铭文看曾侯乙墓出土编磬的国别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安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4,共6页
曾侯乙编钟、编磬系同出一墓的先秦古乐器,器上铸、刻的乐律铭文,曾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编磬和编钟铭文中律名、声名、八度界定词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磬铭和钟铭在这些方面明显有所差异,故认为编磬的产地是楚国,而非曾国。
关键词 曾侯乙 编磬 律名 声名 八度界定词 乐律 十二律
下载PDF
编磬在汉代的转型与没落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国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0,共8页
编磬自春秋形制定型后,在先秦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型态。进入汉代后,在西汉早期产生了一些较隐性的形制变革,在倨句角度、鼓股比例上有了变化,显示了对先秦制磬工艺的部分技艺失传。其后编磬形制由弧底变为角底,实用器减少,先秦典型的磬... 编磬自春秋形制定型后,在先秦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型态。进入汉代后,在西汉早期产生了一些较隐性的形制变革,在倨句角度、鼓股比例上有了变化,显示了对先秦制磬工艺的部分技艺失传。其后编磬形制由弧底变为角底,实用器减少,先秦典型的磬形及调音技术被遗忘,编磬的作用就逐渐只局限在了一些宫廷仪典的象征性使用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磬制作 鼓股比例 汉代 转型
下载PDF
乾隆特磬、编磬与中和韶乐 被引量:4
7
作者 方建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以美国芝加哥等地收藏的乾隆二十六年特磬和二十九年编磬,与国内的一些藏品加以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予以分析,可知在乾隆二十六年,中和韶乐增用特磬和镈钟。清代有特磬和编磬两种磬制。特磬与镈钟对应,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二者都是随月用... 以美国芝加哥等地收藏的乾隆二十六年特磬和二十九年编磬,与国内的一些藏品加以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予以分析,可知在乾隆二十六年,中和韶乐增用特磬和镈钟。清代有特磬和编磬两种磬制。特磬与镈钟对应,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二者都是随月用律,其意义重在礼仪;编磬与编钟对应,以厚薄来设计音高,并按十二律编排,可以旋宫转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 编磬 中和韶乐
下载PDF
汉墓14号陪葬坑编钟、编磬声谱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中 方建军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38,共4页
声谱检测和分析表明,洛庄编钟下层甬钟侧鼓音不明显,应属仅用正鼓音的单音编钟。上层钮钟正、侧鼓音分离度较好,且高音区的钟正、侧鼓音分离度强于低音区的钟。同时表明,低音区的钟高频分音较强,基音不是十分突出。洛庄编磬的发音,随着... 声谱检测和分析表明,洛庄编钟下层甬钟侧鼓音不明显,应属仅用正鼓音的单音编钟。上层钮钟正、侧鼓音分离度较好,且高音区的钟正、侧鼓音分离度强于低音区的钟。同时表明,低音区的钟高频分音较强,基音不是十分突出。洛庄编磬的发音,随着音高的递增,基音越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 编磬 声谱分析
下载PDF
也谈曾侯乙编磬乐律铭文中的音阶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安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7年第2期40-43,共4页
曾侯乙编磬铭文中出现了“羽曾、羽、徵曾、徵、商曾、商、宫曾、变宫、变商、变羽、变徵”等变化音的声名,由此,许多专家认为曾磬上存在、应用“六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史实。笔者通过论证发现,这些观点都不能成立,符合史实的只... 曾侯乙编磬铭文中出现了“羽曾、羽、徵曾、徵、商曾、商、宫曾、变宫、变商、变羽、变徵”等变化音的声名,由此,许多专家认为曾磬上存在、应用“六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史实。笔者通过论证发现,这些观点都不能成立,符合史实的只能是“五声音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磬 乐律学 铭文 古代音阶理论
下载PDF
钟离国卞庄一号墓编钟与编磬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和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99-105,共7页
2007年考古发掘者在安徽凤阳县卞庄基建工地发现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依出土地命名卞庄M1。共出土金石乐器23件,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编镈钟5件、编钮钟9件和编磬9件(含残件)。五件编镈钟正、背面鼓部和两边侧鼓部均有铭文,最... 2007年考古发掘者在安徽凤阳县卞庄基建工地发现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依出土地命名卞庄M1。共出土金石乐器23件,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编镈钟5件、编钮钟9件和编磬9件(含残件)。五件编镈钟正、背面鼓部和两边侧鼓部均有铭文,最重要的是"钟离之季子康"铭文的发现,说明该墓葬是淮河流域钟离国贵族"康"的墓葬。作者随同有关专家、对编钟和编磬进行了音乐学方位的全面考察与研究。编镈钟正鼓部发音良好,侧鼓音不明显;编钮钟除1号和9号钟一钟一音外其余各钟均能在正鼓部与侧鼓部发出相差大3或小3度的音响。另仅对9件编磬(含残件)的形制、石料石质做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离国 凤阳卞庄 镈钟 钮钟 编磬 音乐学研究
下载PDF
对曾侯乙编磬“闲(间)音”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安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5年第2期41-44,共4页
曾侯乙墓出土编磬铭辞“闲(间)音”,业界对之尚存歧义。立足于曾磬出土现状,笔者进行了合乎实际的乐律学分析,得出了与现存各说及其论证方式不同的结论。
关键词 曾侯乙编磬 闲音 间音 乐律学 铭文
下载PDF
编磬的乐律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安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6年第1期45-48,共4页
本文通过对有资料记载编磬的测音进行分析,探析了编磬的乐律学发展脉络:编磬上三声、四声、五声音阶各有其主要结构模式,但这三种形式之间没有必然传承关系;进而又管窥了我国早期音阶的使用状况,以及在石磬这件古乐器上大量存在运用... 本文通过对有资料记载编磬的测音进行分析,探析了编磬的乐律学发展脉络:编磬上三声、四声、五声音阶各有其主要结构模式,但这三种形式之间没有必然传承关系;进而又管窥了我国早期音阶的使用状况,以及在石磬这件古乐器上大量存在运用旋宫转调悬架编列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磬 音列结构 乐律学 测音 旋宫转调
下载PDF
曾侯乙编磬铭文校释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安潮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9-25,共7页
曾侯乙编磬上的铭文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先秦时期的乐律学成就,但器上太多的残缺仍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由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校释和研究,使理解更为顺畅、深刻,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对曾侯乙编磬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校释,并对... 曾侯乙编磬上的铭文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先秦时期的乐律学成就,但器上太多的残缺仍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由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校释和研究,使理解更为顺畅、深刻,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对曾侯乙编磬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校释,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磬 铭文 校释
下载PDF
编磬振模及声场的近场声全息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德俊 程建政 朱念秋 《无损检测》 1997年第11期308-310,共3页
运用近场声全息检测技术,对按编磬形状制作的模拟“钢磬”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获得其在154和367Hz两种频率下的振模及空间矢量声强分布,表明这种新的成象技术是研究低频振动体及其声场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近场声全息 编磬振模 模拟 声检测 辐射物
下载PDF
关于编磬音源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15
作者 胡壮利 王南南 殷瑰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文章结合编磬音源研发,分析了编磬音源样本录制中的力度分层与演奏精度,样本编辑中的力度划分、音色修整,编磬音源测试中音色统一、力度衔接和软件稳定性等三方面的问题,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同时,文章还从历史发展... 文章结合编磬音源研发,分析了编磬音源样本录制中的力度分层与演奏精度,样本编辑中的力度划分、音色修整,编磬音源测试中音色统一、力度衔接和软件稳定性等三方面的问题,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同时,文章还从历史发展和社会价值角度,对编磬演奏技法、作品创作、民族音源研发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磬 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 民族音源
下载PDF
战国时期编磬乐器考古发现综述
16
作者 黄敬刚 《音乐探索》 2017年第1期88-92,共5页
战国时期编磬与编钟乐器伴出是研究当时社会礼乐制度和乐悬制度的珍贵资料。音乐考古工作和音乐史研究者应重视考古重大发现,以及这个时期音乐文物中的乐器与遗迹遗物的文化关系。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战国 编磬 乐器
下载PDF
编钟、编磬文物的试奏--以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和澄城刘家洼M1钟磬为例
17
作者 王清雷 《音乐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43-50,M0002,共9页
所谓编钟、编磬文物的试奏,是指通过使用编钟、编磬文物原件或与当代某些乐器来共同演奏某些音乐作品,以此来考察这些乐器类文物的音乐性能。文章内容涉及编钟与编磬文物的属性、试奏的工作原则、学术价值、试奏曲目的选择、试奏作品的... 所谓编钟、编磬文物的试奏,是指通过使用编钟、编磬文物原件或与当代某些乐器来共同演奏某些音乐作品,以此来考察这些乐器类文物的音乐性能。文章内容涉及编钟与编磬文物的属性、试奏的工作原则、学术价值、试奏曲目的选择、试奏作品的配器、文物乐器的演奏等诸多方面。这种试奏,绝对不是为了展示这些编钟、编磬文物原件的舞台表演效果,而是为了考察这些珍贵的编钟、编磬文物原件的乐器性能,由此决定了其与当代一些雅乐团或古乐团演奏在诸多方面大相径庭。同时,需时刻谨记“文物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磬 文物 试奏 海昏侯墓 刘家洼M1
下载PDF
关于编钟、编磬系列击槌的研究与研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2-84,共3页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再现于世 ,是我国音乐界一大幸事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本文以二期改善编钟、编磬的音质为研究目的 ,对影响编钟、编磬音质的另一重要因素———编钟、编磬击槌 。
关键词 编磬 系列击槌 研究 研制
下载PDF
新钟为界,外阳内阴——论曾侯乙编磬铭文“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克宾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曾侯乙编磬铭文是先秦编磬乐律实践的直接记载,也是解读曾侯乙编钟乐律理论的重要参照。曾磬铭文对“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为解读磬铭带来了独特视角,而且旁证了曾钟乐律铭文“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 曾侯乙编磬铭文是先秦编磬乐律实践的直接记载,也是解读曾侯乙编钟乐律理论的重要参照。曾磬铭文对“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为解读磬铭带来了独特视角,而且旁证了曾钟乐律铭文“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存在,更清晰地展现了这种乐律关系的论述特点,有助于解开曾侯乙钟磬律制归属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磬 乐律铭文 刻写位置 乐律关系 “正声”加“新钟”
下载PDF
复原西汉玻璃编磬的三维量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訾威 王晓雨 童寅豪 《数字印刷》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91,共10页
在“泛在印刷”概念下,从三维建模到产品制造阶段,三维量测技术起到了过程检测和最终产品形制监督的作用,从而保障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以达到印刷“一到多复制”的属性要求。本研究以复原西汉玻璃编磬为案例,利用三维量测技术比较其三... 在“泛在印刷”概念下,从三维建模到产品制造阶段,三维量测技术起到了过程检测和最终产品形制监督的作用,从而保障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以达到印刷“一到多复制”的属性要求。本研究以复原西汉玻璃编磬为案例,利用三维量测技术比较其三维建模和生产成品之间的形制偏差。该研究可为同类文物复原产品的形制检测提供参考;帮助生产企业快速监测到产品的形制问题并及时改善;同时也展示了三维量测技术在“泛在印刷”应用中保证复制产品信息准确传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编磬 文物复原 三维量测 泛在印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