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缘事说”: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被遮蔽的隐体系 被引量:5
1
作者 殷学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7,共4页
与"缘情说"相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事说"是围绕着事件概念对文学的本质、发展、创作以及接受重新检视后而建构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历史文化诗学。发掘"缘事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揭示历史叙事... 与"缘情说"相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事说"是围绕着事件概念对文学的本质、发展、创作以及接受重新检视后而建构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历史文化诗学。发掘"缘事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揭示历史叙事、文化叙事、文学叙事及文学生产的基本机制与内在规律,从而为当下戏仿以及经典再生产等文学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缘事说"的运作方式是缘事生理、缘事生事和缘事生情,创作方法是托事于物、用事、叙事等。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缘事说"的发掘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说” 缘事说” 缘事而发
下载PDF
论中国诗学中的缘事说 被引量:2
2
作者 殷学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11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缘事说是中国气派的文论瑰宝,但一直被文论史所掩埋。"事"是言说或书写的能指,缘情和言志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缘事而发不仅是文学和诗学生成规律,而且也是整个上层建筑生成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古文论... 缘事说是中国气派的文论瑰宝,但一直被文论史所掩埋。"事"是言说或书写的能指,缘情和言志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缘事而发不仅是文学和诗学生成规律,而且也是整个上层建筑生成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古文论缘事说发掘考辨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说 情说 缘事 缘事而发
下载PDF
缘事诗学纂论
3
作者 殷学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3-718,共6页
人类在制造、叙述事件中生存,缘事诗学就是基于事件的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创作是理、事、情相融相推的结果,而事一以贯之。情只有缘事才能真实感人,无病呻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抒情性作品;事只有缘事才能扑朔迷离,就事论事不可能成为经典... 人类在制造、叙述事件中生存,缘事诗学就是基于事件的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创作是理、事、情相融相推的结果,而事一以贯之。情只有缘事才能真实感人,无病呻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抒情性作品;事只有缘事才能扑朔迷离,就事论事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叙事性作品;理只有缘事才能顺理成章,以理说理不可能成为出众的哲理性作品。就中西比较诗学而言,西方重事件连续性,是自足的时间叙事;中国重事件功能性,是表象的空间序事。中西格义、参古望今,当前中国诗歌亟需缘事诗学的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 缘事诗学
下载PDF
缘事理论与当下中国诗歌创作
4
作者 殷学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3-137,共5页
在中国古代,不仅有"情志不通,始作诗"观念,也有"在事为诗"的思想。从缘事的角度看,大凡人感于事而有所兴咏,然后指事造形,用事类义,游于事境,而形于诗赋。中国古代缘事理论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批评... 在中国古代,不仅有"情志不通,始作诗"观念,也有"在事为诗"的思想。从缘事的角度看,大凡人感于事而有所兴咏,然后指事造形,用事类义,游于事境,而形于诗赋。中国古代缘事理论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批评等诗学问题,意在揭示历史记忆与生命体验之间的诗性关系。从此维度看,诗人主要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以唤醒人对生活的审美记忆,从而使人真正感受到事物与自身存在而富有诗意。中国当下诗歌在经历了理论过剩与创作失范的双重危机后,理应回到"缘事而发"这条务实的创作轨道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 理论 诗歌创作 缘事理论 诗歌叙
下载PDF
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新阐释 被引量:5
5
作者 曾晓峰 王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11-515,共5页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 ,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 44 %以上 ,班固“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评价确是至评。汉乐府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自我抒情为主 ,少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其传播方式呈现出文事结合的特点 ...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 ,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 44 %以上 ,班固“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评价确是至评。汉乐府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自我抒情为主 ,少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其传播方式呈现出文事结合的特点 ,有的甚至“文依事存” ,诗文不具备独立传播的资格。分别从创作和传播的角度来看 ,对“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古评可以赋予新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班固 创作动机 结合
下载PDF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 被引量:6
6
作者 曹胜高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两汉诗论家在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民歌的总结中提出了"诗缘事"说,强调诗歌的叙事功能,并在汉魏之际成为有影响力的诗学主张。但在魏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缘事"说不断消解,"诗缘情"的诗学观念... 两汉诗论家在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民歌的总结中提出了"诗缘事"说,强调诗歌的叙事功能,并在汉魏之际成为有影响力的诗学主张。但在魏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缘事"说不断消解,"诗缘情"的诗学观念逐渐形成,伴随着创作实践和文论建构同步繁荣,最终形成了中国诗歌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 汉晋 形成 消解
下载PDF
诗缘事辨 被引量:4
7
作者 殷学明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5,共4页
诗缘事是中外诗学的共同思维路径,缘事的本质是"指事造形",特征是"想象以为事",方法是"托事于物"。缘事不是对缘情的颠覆而是延伸,因为"情"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诗缘事... 诗缘事是中外诗学的共同思维路径,缘事的本质是"指事造形",特征是"想象以为事",方法是"托事于物"。缘事不是对缘情的颠覆而是延伸,因为"情"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诗缘事的讨论,实际是对历史文化记忆以及诗歌叙事、创作内在规律和基本机制的揭示。加强对诗缘事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与诗学传统,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当代诗歌创作与诗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 诗学
下载PDF
中国缘事诗学发凡
8
作者 殷学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蕴藏着丰富的诗学资源。缘事诗学就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它滥觞于"结绳记事"的历史意识,萌发于汉代"以事系诗"的《诗》学,发展于唐代"触事兴咏"的《本事诗》,成熟于宋代"...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蕴藏着丰富的诗学资源。缘事诗学就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它滥觞于"结绳记事"的历史意识,萌发于汉代"以事系诗"的《诗》学,发展于唐代"触事兴咏"的《本事诗》,成熟于宋代"论诗及事"的诗话。然而五四以来,中国诗学一般偏重于缘情诗学的转化而相对忽略了缘事资源的开发。发凡缘事诗学,一是要把缘事诗学从中国诗学的隐体系中呈现出来,从而为中国诗学的多元发展提供多种选择;二是要把缘事诗学从西方叙事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为中国诗学本土化发展提供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诗学 发凡 缘事诗学
下载PDF
汉魏乐府诗“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的成诗模式
9
作者 田彩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2-96,共5页
"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而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而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 "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而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而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 因声而歌 缘事而发 成诗模式
下载PDF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新解--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有关事理的考论
10
作者 李大明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4期54-68,共15页
《汉书·艺文志·诗赋·序》述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之事,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考察有关事理可知,此语并非如自古以来学者们所说的是反映了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而是本言汉武帝夜祭用乐,以表达对神祇所特有的... 《汉书·艺文志·诗赋·序》述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之事,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考察有关事理可知,此语并非如自古以来学者们所说的是反映了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而是本言汉武帝夜祭用乐,以表达对神祇所特有的“乐以迎来,哀以送往”之意。而《序》又言“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则又兼及了《汉志》对人间歌诗的著录,强调了礼乐的教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乐府歌诗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祭祀 教化
下载PDF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略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大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3-113,共1页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略说大明《汉书·艺文志·诗赋·序》论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之署,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沤,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对其中“感于...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略说大明《汉书·艺文志·诗赋·序》论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之署,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沤,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对其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历来的解释多认为是说乐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而发 《汉书·艺文志》 司马相如 《易》 先王作乐 《公羊传》 礼乐 郊祀之礼 《九歌》 乐府歌诗
下载PDF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读薛涛上蜀帅诗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容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26-28,34,共4页
关键词 缘事而发 李德裕 节度使 薛涛诗 新唐书 《中国通史简编》 五言绝句 段文昌 筹边 地域特色
下载PDF
缘事诗学与中国古代挽诗创作初探
13
作者 贾君琪 殷学明 《保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1-85,共5页
从中国诗学发展史看,有"事"之诗学,亦有"情"之诗学,中国文化抑事扬情在文学理论中形成了"缘情说",但"诗缘情"的过度阐释使"诗缘事"的诗歌创作观念被严重遮蔽。挽诗是人们对死者进行... 从中国诗学发展史看,有"事"之诗学,亦有"情"之诗学,中国文化抑事扬情在文学理论中形成了"缘情说",但"诗缘情"的过度阐释使"诗缘事"的诗歌创作观念被严重遮蔽。挽诗是人们对死者进行追念、哀悼以表悲情的诗歌创作,由于"情"的牵引,一般认为,挽诗的创作与"诗缘情"紧密相关。然而,人们并未发现"情"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挽诗"悲情"的抒发亦是在"事"的基础上衍生。因此,缘事而发是挽诗创作遵守的原则,挽诗的创作方法主要体现为托事于物、用事、事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而发 挽诗 创作原则 创作方法
下载PDF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集叙事和抒情于一体的汉乐府
14
作者 张梦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7期7-8,共2页
中国古代"由事生情"的传统把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影响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手法。汉乐府中的叙事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又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时在叙事中又带有明显的抒情特征,这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由事生情"的传统把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影响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手法。汉乐府中的叙事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又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时在叙事中又带有明显的抒情特征,这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纵观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抒情模式贯穿其中,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抒情 缘事而发
下载PDF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从《北口外占圈谣》谈起
15
作者 刘福民 《满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3-83,共1页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满族渊远流长,从金代时起,这里的山山水水就留下了满族先人女真人的足迹。现有满族人十七万。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现在,丰宁满族人民广泛流行的满族民歌,经过近年来挖掘、搜集到的不下百余首,有的收集在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满族渊远流长,从金代时起,这里的山山水水就留下了满族先人女真人的足迹。现有满族人十七万。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现在,丰宁满族人民广泛流行的满族民歌,经过近年来挖掘、搜集到的不下百余首,有的收集在县、地区、省的《民间歌谣集成》里和《满族民歌集》,内容丰富多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和东北满族发祥地的民歌现有相同之处,又有演变中新的内容。入关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吸取兄弟民族民歌中的营养,满族民歌也在不断提高和演变之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跑马占圈谣真实地反映了丰宁满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其他们的欢乐、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而发 满族人 满族民歌 丰宁 下户 官山 泛流 民间歌谣 马占山 女真人
下载PDF
悬疑教学:缘事析理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课为例
16
作者 张伟涛 陈洪义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0年第9期32-36,共5页
生疑、探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形成和迁移内化的重要手段。悬疑的历史课堂,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心中有疑,并虑有所得。悬疑教学,围绕教学主题,教师引疑诱学,学生探疑启思,让课堂疑问丛生,在释疑析理中追疑生... 生疑、探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形成和迁移内化的重要手段。悬疑的历史课堂,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心中有疑,并虑有所得。悬疑教学,围绕教学主题,教师引疑诱学,学生探疑启思,让课堂疑问丛生,在释疑析理中追疑生悟,最终为课堂的深度学习注入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疑教学 缘事析理 理性思维 历史 中学
下载PDF
缘事而发缘情不丽——冼玉清《迁韶校中书事十首》评析
17
作者 金建锋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2-25,共4页
冼玉清在韶关曲江岭南大学期间创作了《迁韶校中书事十首》。这组诗既是缘事而发,主要就学校之事、工作之事和生活之事;又是缘情不丽,即平常事寓非常情、情景交融和俗中见雅。冼玉清《迁韶校中书事十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反... 冼玉清在韶关曲江岭南大学期间创作了《迁韶校中书事十首》。这组诗既是缘事而发,主要就学校之事、工作之事和生活之事;又是缘情不丽,即平常事寓非常情、情景交融和俗中见雅。冼玉清《迁韶校中书事十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岭南大学迁播韶关曲江的历史;二是体现了一个女诗人兼教育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坚守教书育人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三是隐含了冼玉清希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爱国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冼玉清 《迁韶校中书十首》 缘事而发 情不丽
下载PDF
缘事而发 以情动人——电视新闻述评创作谈
18
作者 胡海华 司咏梅 《声屏世界》 2001年第7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评论节目 游客 明月山 电视新闻评论 节目播出 三清山 缘事而发
下载PDF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赏读
19
作者 赵华 安玉民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6年第4期6-8,共3页
关键词 汉乐府诗 缘事而发 汉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诗歌 哀乐 汉代 民间歌谣 相和歌 五言
下载PDF
汉诗“缘事而发”的诠释界域与中国诗学传统——对“中国抒情传统”观的一个检讨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怀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在王德威等人的努力下,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法成为囊括整个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庞大"容器"。这一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命题遮蔽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传统,即以汉诗"缘事而发"创作和记... 在王德威等人的努力下,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法成为囊括整个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庞大"容器"。这一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命题遮蔽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传统,即以汉诗"缘事而发"创作和记述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诗缘事"传统。此传统直承上古时期"事""史"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中国诗歌独特的"事""史""思""情""诗"合一的五位一体的运思方式,在起源论和本体论层面解决了诗歌的本质问题。这一观念对于"诗言志"向"诗缘情"转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可用"诗缘事"统合"诗言志""诗缘情",建立一种新的中国古典诗学,凸显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缘事而发 诗言志 抒情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