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童年缺失性体验与张爱玲的创作 |
何清
杨爱林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0 |
4
|
|
2
|
略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
蔡振雄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3 |
3
|
|
3
|
论缺失性体验对沈从文早期创作的影响 |
吴投文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2
|
|
4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
王亚平
|
《咸宁学院学报》
|
2004 |
4
|
|
5
|
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从伦勃朗自画像中看其精神元素 |
王胜选
刘凤霞
|
《美术之友》
|
2008 |
1
|
|
6
|
论父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
王亚平
|
《咸宁学院学报》
|
2006 |
4
|
|
7
|
论童年的缺失性体验对杜拉斯小说创作的影响 |
李佩菊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
2007 |
1
|
|
8
|
《诗经·国风》中求之不得的爱情与缺失性体验 |
余香莲
黄超
叶一舵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5 |
0 |
|
9
|
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解读《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及《口红》 |
秦祖辉
黄红英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08 |
0 |
|
10
|
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
王亚平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1
|
论《喜福会》创作中的童年缺失性体验 |
闫诣博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5 |
0 |
|
12
|
论缺失性体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
彭海云
|
《新余高专学报》
|
2011 |
1
|
|
13
|
缺失性体验与张爱玲小说创作 |
余逊涛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7 |
2
|
|
14
|
论缺失性体验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
熊立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5
|
试论缺失性体验对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影响 |
徐鸿平
|
《艺术探索》
|
2007 |
0 |
|
16
|
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 |
杨向荣
曾莹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7
|
浅论萧红的创作与缺失性体验 |
尹俊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4 |
0 |
|
18
|
缺失性体验与三毛的悲剧 |
李龙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16 |
0 |
|
19
|
张爱玲母爱缺失性体验及其作品中的颠覆性母亲形象 |
缪爱芳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 |
0 |
|
20
|
从缺失性体验解读《家事》 |
谢奇苑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