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年缺失性体验与张爱玲的创作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清 杨爱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65-67,共3页
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张爱玲的创作与童年缺失性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安全感缺乏,形成她作品的荒凉色调;与父母爱的分离伤害,造成她创作的焦虑性书写。不论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创作,... 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张爱玲的创作与童年缺失性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安全感缺乏,形成她作品的荒凉色调;与父母爱的分离伤害,造成她创作的焦虑性书写。不论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创作,都满含着爱恨交织的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体验 缺失性体验 安全感 分离 焦虑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略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被引量:3
2
作者 蔡振雄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136-138,共3页
缺失性体验是诗人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动因 ,能深刻塑造诗人的个性 ,并造就诗人独特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李商隐坎坷而富于悲剧性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明显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在其爱情诗创作中的基调、用典、意象等方面得到集中体现。
关键词 李商隐 爱情诗 缺失性体验 基调 用典 意象
下载PDF
论缺失性体验对沈从文早期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投文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术风格的建构。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基本上是以自我抒...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术风格的建构。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基本上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而展开的,自我形象成为其早期创作的主体形象,这也与沈从文的缺失性体验直接相关。从缺失性体验这一特定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缺失性体验 皈依情结 自我形象
下载PDF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亚平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00-102,共3页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通过张爱玲绝望而极端的书写方式来透视她乖戾的世界观、人生观,...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通过张爱玲绝望而极端的书写方式来透视她乖戾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同时为我们敞开那个繁华而糜烂的社会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童年母爱 缺失性体验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从伦勃朗自画像中看其精神元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胜选 刘凤霞 《美术之友》 2008年第5期89-91,共3页
本文从伦勃朗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重点从艺术创作的心理学角度对伦勃朗生活中的缺失性体验在其自画像上所呈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进行美学渊源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缺失性体验是促使伦勃朗在生命的抑郁期所创造他... 本文从伦勃朗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重点从艺术创作的心理学角度对伦勃朗生活中的缺失性体验在其自画像上所呈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进行美学渊源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缺失性体验是促使伦勃朗在生命的抑郁期所创造他艺术辉煌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勃朗 自画像 缺失性体验
下载PDF
论父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亚平 《咸宁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4-55,共2页
童年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它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某种底色。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童年父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张爱玲 父爱缺失性体验 小说创作
下载PDF
论童年的缺失性体验对杜拉斯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佩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79-81,共3页
童年的不幸和悲惨遭遇构成了杜拉斯的缺失性体验,他在文学创作动因、创作风貌、作品主题等方面都受到这一体验的规范和制约。
关键词 杜拉斯 童年缺失性体验 小说创作
下载PDF
《诗经·国风》中求之不得的爱情与缺失性体验
8
作者 余香莲 黄超 叶一舵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2期93-95,共3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内容广泛,意象涉及众多,其中"情"是水意象之作的核心内容以及恒久魅力所在,而爱情又是水意象的焦点。因此...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内容广泛,意象涉及众多,其中"情"是水意象之作的核心内容以及恒久魅力所在,而爱情又是水意象的焦点。因此,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诗人在缺失性体验观照下所描写的兼具水意象和"求之不得"的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国风》 爱情 缺失性体验
下载PDF
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解读《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及《口红》
9
作者 秦祖辉 黄红英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7期81-82,共2页
池莉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渗透着她个人情感和经历,体现了文艺心理学中的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池莉把她个人童年时期对自由和认同感的缺失,渗透在豆芽菜的生活、心理描写之中;在《口红》中池莉把自己对知... 池莉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渗透着她个人情感和经历,体现了文艺心理学中的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池莉把她个人童年时期对自由和认同感的缺失,渗透在豆芽菜的生活、心理描写之中;在《口红》中池莉把自己对知识分子的不屑,以及对商海的无限向往,夹杂在宁岸、赵耀根的性格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莉 缺失性体验 自由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10
作者 王亚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1-83,共3页
童年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它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某种底色。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张爱玲 婚姻 爱情 缺失性体验 小说创作 文学研究 文艺心理学
下载PDF
论《喜福会》创作中的童年缺失性体验
11
作者 闫诣博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9期72-74,共3页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这笔痛苦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通过现代心理学缺失性体验对其代表作《喜福会》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童年的缺失性体验是其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影响她作品的创作原型、题材和判断价值。表现为...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这笔痛苦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通过现代心理学缺失性体验对其代表作《喜福会》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童年的缺失性体验是其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影响她作品的创作原型、题材和判断价值。表现为:她以童年遭遇的母女冲突为母体,站在中美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将个体和家庭的经历放大诠释为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历程。同时通过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弥补了母女之间的创伤,愈合了心理的伤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缺失性体验 原动力 影响 补偿
下载PDF
论缺失性体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海云 《新余高专学报》 2011年第4期98-100,共3页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缺失性体验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缺失性体验与张爱玲小说创作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逊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36-40,共5页
本文尝试借用现代心理学概念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指出:张爱玲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十分突出,爱的缺失构成她前半生天重要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成为她创作的一个动困,并对她的作品产生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表现为五方面:1.不满现实,到小... 本文尝试借用现代心理学概念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指出:张爱玲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十分突出,爱的缺失构成她前半生天重要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成为她创作的一个动困,并对她的作品产生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表现为五方面:1.不满现实,到小说中追寻理想;2.专注于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现爱的缺失;3.人格上的自恋与自弃;4.不满苍凉,又咀嚼苍凉;5.固恋童年,拒绝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缺失性体验 爱的缺失 弗洛伊德 《倾城之恋》 文学创作 小说创作 童年经验 《金锁记》 胡兰成
下载PDF
论缺失性体验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14
作者 熊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6-49,共4页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美学中缺失性体验理论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就会发现爱的缺失是萧红生命历程中独特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是她创作的一个动因,也影响到其作品的倾向性...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美学中缺失性体验理论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就会发现爱的缺失是萧红生命历程中独特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是她创作的一个动因,也影响到其作品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父爱的缺失,导致她对父亲的憎恨,从而上升到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爱情的缺失,使她有感于女性自身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爱的缺失,使她追忆童年,寻找精神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缺失性体验 创作动因 作品倾向性
下载PDF
试论缺失性体验对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影响
15
作者 徐鸿平 《艺术探索》 2007年第1期21-22,共2页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而这些内觉体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很难为外人所洞悉。本文从艺术心理学中关于审美主体内觉体验的一个重要范畴“缺失性体验”出发,以缺失和艺术成果达到两极的八大山人为个案...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而这些内觉体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很难为外人所洞悉。本文从艺术心理学中关于审美主体内觉体验的一个重要范畴“缺失性体验”出发,以缺失和艺术成果达到两极的八大山人为个案,揭示缺失性体验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性体验 八大山人
下载PDF
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
16
作者 杨向荣 曾莹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生命力量不能实现的缺失性体验是文艺创作的内驱力。这种深刻的缺失性体验,使得作者能够感受生活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并感悟到与众不同的自我生命世界。
关键词 艺术创作 文学创作 缺失性体验 生活体验 心理学
下载PDF
浅论萧红的创作与缺失性体验
17
作者 尹俊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7期98-99,共2页
萧红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里红极一时,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孤寂冷寞的童年经验、痛苦不幸的爱情遭遇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缺失感。这种缺失体验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将自己的缺失经验艺术地转化在作品中,把心中的苦闷与孤寂... 萧红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里红极一时,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孤寂冷寞的童年经验、痛苦不幸的爱情遭遇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缺失感。这种缺失体验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将自己的缺失经验艺术地转化在作品中,把心中的苦闷与孤寂宣泄出来,企图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缺失性体验 艺术转化
下载PDF
缺失性体验与三毛的悲剧
18
作者 李龙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6年第2期91-94,共4页
三毛是一个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短暂的生命堪称梦幻与戏剧的结合,童年的受挫和成长路上感情的得与失,对她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以及文学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来看,作家的作品是其人生体验的符号表现。... 三毛是一个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短暂的生命堪称梦幻与戏剧的结合,童年的受挫和成长路上感情的得与失,对她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以及文学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来看,作家的作品是其人生体验的符号表现。缺失性体验在三毛的文学创作以及人生选择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缺失性体验对三毛文学创作及其一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毛 缺失性体验 《撒哈拉的故事》
下载PDF
张爱玲母爱缺失性体验及其作品中的颠覆性母亲形象
19
作者 缪爱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母亲"这个词语经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乎已经同一为"伟大、无私、慈祥"的能指,而母亲形象在人类的文学殿堂中也共同具有着极其光辉的神性色彩。到了20世纪,张爱玲以冷峻的目光,重新审视母亲形象,剥去其温情脉... "母亲"这个词语经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乎已经同一为"伟大、无私、慈祥"的能指,而母亲形象在人类的文学殿堂中也共同具有着极其光辉的神性色彩。到了20世纪,张爱玲以冷峻的目光,重新审视母亲形象,剥去其温情脉脉的面纱,批判性地颠覆母亲神话。张爱玲从小母爱事实缺席的成长经历,使她形成了乖戾的母爱观。她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人间无爱的苍凉哀音,她笔下的母亲形象也一反传统的圣洁美好而变得冷漠残忍,而缺少母爱的儿女们则是"一级一级,通向没有光的所在"。母爱缺失性体验使张爱玲作品有着强烈的审母意识,不仅使现代文学的母亲形象更为立体化、人性化,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时期"恶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先导性的启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爱 缺失性体验 苍凉 审母意识 颠覆
下载PDF
从缺失性体验解读《家事》
20
作者 谢奇苑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0-12,57,共4页
《家事》表面上讲一群高中生组建的虚拟家庭的家事,实则折射出很多现实家庭问题。缺失性体验指人经历创伤、挫折或渴望得不到满足后形成的挫败、失望、痛苦等负面心理感受。而这种体验往往促使人以别的方式来宣泄内心负能量,或进行补偿... 《家事》表面上讲一群高中生组建的虚拟家庭的家事,实则折射出很多现实家庭问题。缺失性体验指人经历创伤、挫折或渴望得不到满足后形成的挫败、失望、痛苦等负面心理感受。而这种体验往往促使人以别的方式来宣泄内心负能量,或进行补偿。借此理论,读者更能理解小说主人公们看似荒唐的游戏的动机——弥补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归属感、理解和自我实现。通过满足来写缺失,正是这篇小说不落俗套的别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性体验 归属感 理解 自我实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