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审美现象学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春时 《厦大中文学报》 2014年第1期3-10,共8页
现象学在胡塞尔以后,形成了三种走向。第一种走向是由先验现象学变成了经验现象学。第二种走向是由在场的现象学变成了缺席现象学。它们都不能最终解决领会存在的意义问题。第三种走向是建立审美现象学。审美体验符合了现象学的一般规定... 现象学在胡塞尔以后,形成了三种走向。第一种走向是由先验现象学变成了经验现象学。第二种走向是由在场的现象学变成了缺席现象学。它们都不能最终解决领会存在的意义问题。第三种走向是建立审美现象学。审美体验符合了现象学的一般规定,成为充实的现象学:审美体验以其超越性悬搁了现实意识,成为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从而回归了纯粹意识。审美体验以其彻底的意向性克服了主客对立,实现了我与世界的同一,从而使现象显现。审美体验以其审美理想使世界的本质呈现,从而领会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现象学 缺席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
原文传递
痕迹的回归:物质性转向后的理论进路
2
作者 吴怡蔓 《东南传播》 2022年第12期23-27,共5页
在物的延展性和生产性中观察“物质性”的自我构成和对主体间性的构形,已成为解决“理论之后”与新世纪科技走向客体导向论等问题的新转向。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物”的存在逐渐走向超验唯心与神性澄明。新唯物主义、他者现象学理论研... 在物的延展性和生产性中观察“物质性”的自我构成和对主体间性的构形,已成为解决“理论之后”与新世纪科技走向客体导向论等问题的新转向。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物”的存在逐渐走向超验唯心与神性澄明。新唯物主义、他者现象学理论研究中的“物质性”“缺席”等概念丰富了物质存在意义的内涵。从作为“物质”到成为“物质性”的过程,是理解“存在”的新维度。从存在的缺席与后知中理解存在者,是理论研究的“物质性转向”。物质性作为缺席的痕迹在后知中回归,正是理论“延异”的反思批判性所在,理论研究的物质转向也正是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下理论重要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物质性 缺席现象学 延异
下载PDF
美学方法论与先验现象批判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春时 《中国美学研究》 2014年第1期249-264,共16页
现象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如何由不在场变成在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缺席现象学,一条是审美现象学。缺席现象学认为本真的存在或他者不在场,因此不直接感知,但由于存在的缺席,必然造成现实生存的缺陷,于是现实生存体... 现象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如何由不在场变成在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缺席现象学,一条是审美现象学。缺席现象学认为本真的存在或他者不在场,因此不直接感知,但由于存在的缺席,必然造成现实生存的缺陷,于是现实生存体验就会出现一种缺失感。而审美现象学即充实现象学,使世界整体作为审美对象出现,使审美成为存在的显现形式,使存在的意义作为审美意义被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意向性 缺席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