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制Hmga2促进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加速骨缺损修复
1
作者 柯志勇 黄子城 +4 位作者 何若琳 张倩 陈思旭 崔忠凯 丁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7-1235,共9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挖掘出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平衡中的关键节点因子HMGA2,并通过在线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工...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挖掘出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平衡中的关键节点因子HMGA2,并通过在线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工具String和绘图软件Cytoscape,绘制HMGA2在成骨分化中的互作关系网络,预测其下游作用靶点。设计Hmga2 siRNA并转染小鼠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ADSCs),诱导其体外成骨分化,在不同时间点(Day 3,Day 7,Day 14)收集样本,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能力,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特异性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的表达。将敲低Hmga2的mADSCs移植至小鼠不可自愈合颅骨缺损处,术后6周通过μCT扫描、骨组织学染色检测成骨标志物,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GEO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MGA2在ADSCs成脂分化进程中表达上调。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提示在ADSCs成骨分化中,HMGA2的潜在作用靶点包括SMAD7、CDH1、CDH2、SNAI1、SMAD9、IGF2BP3、ALDH1A1。抑制Hmga2后,mADSCs中成骨分化相关标志物RUNX2、OPN和OCN的表达显著上调,且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和钙结节的形成增加(P<0.05)。在小鼠颅骨缺损模型中,敲低Hmga2促进了骨缺损部位的新骨形成(P<0.05)。结论HMGA2是调控ADSCs成骨分化的重要因子,抑制Hmga2能显著促进ADSCs成骨分化,并加速体内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A2 分化 缺损修复
下载PDF
iRoot SP联合骨缺损区覆盖口腔修复膜在慢性根尖炎根尖暗影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王丹丹 李梦辞 申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83-88,共6页
目的 探讨i Root SP联合骨缺损区覆盖口腔修复膜在慢性根尖炎根尖暗影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根尖炎根尖暗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iRoot SP根管封闭剂配... 目的 探讨i Root SP联合骨缺损区覆盖口腔修复膜在慢性根尖炎根尖暗影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根尖炎根尖暗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iRoot SP根管封闭剂配合热牙胶垂直加压根管充填,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骨缺损区覆盖口腔修复膜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行X射线检查,比较两组根管填充1周内急症反应程度(0、Ⅰ、Ⅱ、Ⅲ级)、治疗3和6个月时的有效率、根尖周暗影变化、通过回访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组患者在治疗后1、3和7 d的疼痛情况;于微渗漏检测装置中分别在1、2、4、7、14、21和28 d以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法检测葡萄糖渗出浓度,进而评价根尖微渗漏情况;对比两组患牙封闭剂超填率。结果 观察组根管充填1周内急症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根管治疗后3和6个月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均未出现自发痛和咬合痛,临床检查未显示叩痛、触痛等阳性体征。对照组X射线显示29颗患牙根尖暗影完全消失,19颗减小,12颗无变化,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X射线显示47颗患牙根尖暗影完全消失,13颗减小,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1、3和7 d的VAS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对照组与观察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1、2、4、7、14、21和28 d的葡萄糖渗出浓度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葡萄糖渗出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对照组与观察组葡萄糖渗出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两组葡萄糖渗出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牙根管封闭剂超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oot SP联合骨缺损区覆盖口腔修复膜在慢性根尖炎根尖暗影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根尖暗影治疗效果,改善疼痛程度,有效降低根尖微渗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根尖炎 根尖暗影 生物根尖封闭材料 缺损区覆盖口腔修复 疗效
下载PDF
胶原基骨、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对比观察
3
作者 刘喆 牛双杰 孙睿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45-48,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位填充天然煅烧骨(煅烧骨组)。术后第4、8、12周,取大鼠颅骨双侧缺损部位新生的骨组织,通过Micro-CT方法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价成骨效果[成骨速度(新生骨骨体积分数、新生骨骨面积分数)、成骨质量(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新生骨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并比较。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天然煅烧骨组,骨小梁间隙低于煅烧骨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与煅烧骨组比较,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面积分数高。胶原基骨组胶原基骨吸收速度快,新生骨含较多的结缔组织、新生血管,骨质较软;煅烧骨组天然煅烧骨吸收速度慢,新生骨中结缔组织、血管较少,骨质偏硬。结论在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术中,胶原基骨诱导成骨的速度较快,成骨量高,吸收快,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多,新生骨质类似“松质骨”;天然煅烧骨诱导成骨速度较慢,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少,新生骨质类似“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修复材料 胶原基 天然煅烧 效果 临界尺寸缺损 缺损修复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4
作者 张民珍 邝惠芳 +1 位作者 杨黎艳 罗文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Bio-Gide组(51例,采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SIS组(51例,采用SIS可吸收生物膜)。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钙、血磷、生物相容性、牙周附着丧失(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PAL)长度、牙髓敏感度、牙松动度、牙槽骨骨量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5天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 d血钙、血磷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PAL长度,术后3、6、12个月牙髓敏感度及牙松动度1级、2级百分率,术后12个月骨宽度增加量、骨高度增加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io-Gide组相比,SIS组创口愈合时间、生物膜吸收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12 d排异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IS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GBR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生物相容性更佳,后者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缺损修复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 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引导再生术
下载PDF
微血管吻合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孟宇翔 宋凯 +4 位作者 何宗轩 王琳 葛胜优 魏晨珂 尚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血管吻合方法的差异,分析使用微血管吻合器与手工吻合方法对肺部感染的影响,并评估肺部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肿瘤... 目的:通过对比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血管吻合方法的差异,分析使用微血管吻合器与手工吻合方法对肺部感染的影响,并评估肺部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接受股前外侧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92例患者,其中吻合器组42例,手工吻合组5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吻合器组行单静脉吻合术28例,双静脉吻合术11例,动脉和静脉均吻合3例。54(54/56,96.43%)个吻合器被成功使用进行吻合,2例分别因术中动脉吻合口痉挛、静脉吻合后内径明显缩小而放弃。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皮瓣失败,皮瓣总成活率为100%。吻合器组与手工吻合组相比,术后肺部感染率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明显降低趋势。另外在吻合器组,糖尿病与术后白蛋白<30 g/L并非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与吸烟、年龄、ACE-27评分显著相关。吻合器的使用有助于降低平均住院日,由平均11.1天降至8.9天。结论:合理的血管吻合器使用具有高的皮瓣成活率且对降低术后肺部感染以及平均住院日有积极作用,但仍需更多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修复 微血管吻合器 游离皮瓣 肺部感染
下载PDF
人工骨材料β⁃磷酸三钙在牙槽嵴裂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凯歌 陈仁吉 +1 位作者 郭思远 林雨楠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成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牙槽嵴裂患者59例...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成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牙槽嵴裂患者59例,根据使用骨修复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为自体骨,共22例;B组为β⁃TCP,共18例;C组为BMP⁃2+β⁃TCP,共19例。将同一患者术前术后CB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通过CBCT三维重建的方法,分别计算术前骨缺损体积及新成骨体积,计算成骨率,评估其成骨效果。结果3组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植入材料排出,无感染、裂开、排异等症状。术后12个月,3组患者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可见牙槽嵴裂隙区内有新生骨桥形成,新生骨组织在影像密度上与正常骨组织没有明显差别,上颌骨的连续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自体骨组成骨率为65.00%±16.66%,β⁃TCP组及BMP⁃2+β⁃TCP组成骨率分别为69.82%±17.60%、71.35%±17.51%,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244);且β⁃TCP组与BMP⁃2+β⁃TCP组两组成骨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β⁃TCP可以替代自体骨用于修复牙槽嵴裂,β⁃TCP中添加BMP⁃2并未明显提高成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嵴裂 腭裂 自体移植 β⁃磷酸三钙 形态发生蛋白⁃2 修复材料 缺损修复 结合
下载PDF
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促进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莹莹 张学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8-1943,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可塑性骨充填材料主要是小牛骨来源的异种骨和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但屠杀小牛存在动物伦理争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避免伦理问题并具有优异成骨性能的可塑性骨支架材料。目的:将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与胶... 背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可塑性骨充填材料主要是小牛骨来源的异种骨和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但屠杀小牛存在动物伦理争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避免伦理问题并具有优异成骨性能的可塑性骨支架材料。目的:将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与胶原蛋白通过化学交联制备复合支架,提升材料的可塑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去除鹿角皮质骨,将鹿角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和高温煅烧制备成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采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N-羟基丁二酰亚胺交联法将Ⅰ型胶原蛋白与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复合,制备复合支架材料。在10只成年SD大鼠颅骨矢状缝两侧各制备直径为5 mm的全厚骨缺损,左侧缺损处植入Bio-Oss/Collagen®胶原骨(对照组),右侧缺损处植入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实验组),术后4,12周取颅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与结论:①术后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骨缺损处均有新骨生成,但未完全愈合,植入材料周围可见成骨细胞,实验组材料周围成骨细胞较多;Masson三色染色显示,两组材料周围有新生的规律排列的胶原纤维和不规则的骨髓腔;②术后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骨缺损均愈合良好,缺损边缘与新生骨完全融合,残留材料被新骨包绕,其中实验组新生骨结构致密、重塑程度更高;③结果表明,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具备良好的可塑性、骨传导性、组织相容性和优异的骨再生修复作用,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塑性骨填充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修复 再生 鹿角 煅烧 胶原 可塑性 支架材料 填充材料
下载PDF
可注射型磷酸镁自固化骨水泥修复大鼠股骨髁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熊英杰 叶健廷 +12 位作者 王鹏 孙小涵 孟昊业 林万程 单验博 卢雨征 刘修志 关聪聪 武艳斌 王鑫 许文静 彭江 杨民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5-661,684,共8页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中,各种合成骨支架已被开发并应用于骨缺损。然而由于较差的降解性能或骨诱导能力,无法被广泛应用。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由于其出色的性能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目的探究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中,各种合成骨支架已被开发并应用于骨缺损。然而由于较差的降解性能或骨诱导能力,无法被广泛应用。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由于其出色的性能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目的探究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修复股骨髁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使用酸碱反应制备磷酸镁骨水泥;采用万能试验机和称重法检测MPC的力学强度和可注射性,通过维卡仪测定MPC的凝固时间,采用扫描电镜对材料进行表征。采用CCK-8法和活死染色检测MPC的细胞相容性;MPC修复大鼠股骨髁直径2.5 mm骨缺损。实验分组按植入物的不同分为空白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组、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组、磷酸镁骨水泥组,每组6只8周龄SD大鼠。术后4周、8周取材,对大鼠股骨髁标本进行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分析,评估缺损区骨再生情况;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缺损区骨再生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出可注射型磷酸镁自固化骨水泥。MPC抗压强度为(36.25±0.72)MPa,可注射性为98.87%±0.29%,凝固时间为(15.16±0.32)mi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水化产物MgKPO_(4)·6H_(2)O表现为层片状,堆积紧密。CCK-8和死活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MC3T3-E1细胞在MPC组高浓度浸提液中的活力略有下降;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MPC、CS和CPC均未引起明显的感染现象,三者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降解速度。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组支架植入大鼠股骨髁后,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骨组织未出现坏死。结论MPC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力学强度和生物相容性,在骨修复过程中表现出更为合适的可降解性能,可用于修复SD大鼠股骨髁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 缺损修复 水泥 组织工程 大鼠
下载PDF
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应用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张扬 祝庆海 +2 位作者 张永杰 王晨星 叶金海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3-608,共6页
目的: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12... 目的: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12侧中国成人标本,采用双侧股动脉逆行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DCIA及其穿支在髂腹股沟区各个层面的分布、走行、长度、管径等特征;同时对12例下肢CTA进行DCIA血管蒂长度、管径、主要分支位置等进行测量,并与解剖学数据进行比较。对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同期髂骨肌筋膜瓣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术后外形、咬合功能重建,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12侧人体标本髂腹股沟区解剖发现穿腹部浅筋膜层外径>0.5 mm的DCIA穿支共19条,穿支血管分布在髂前上棘后方5 cm,且位于髂嵴内侧5 cm(长)×3 cm(宽)的区域内。DCIA血管蒂长度为(6.73±1.06)cm,血管蒂起始位置外径测量值为(2.55±0.29)mm,DCIA皮穿支穿深筋膜处外径为(1.12±0.14)mm。在12例下肢CTA分析中发现,DCIA血管蒂长度为(6.98±0.62)cm,血管蒂起始位置管径测量值为(2.35±0.20)mm。6例采用髂骨腹内斜肌筋膜嵌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髂骨肌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下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口内肌筋膜瓣黏膜化。术后CT发现植入髂骨无明显体积改变,供区行走、负重基本正常,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结论:DCIA及主要分支在髂腹股沟区走行、分布较恒定,可根据不同缺损区情况,制备基于DCIA的不同组织类型嵌合皮瓣以满足修复要求。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髂 旋髂深动脉 应用解剖 缺损修复
下载PDF
聚醚醚酮材料在上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10
作者 魏梦松 羊书勇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447-450,F0003,共5页
上下颌骨是面部轮廓外形的重要构成部分,且行使诸多复杂的生理功能,常因先天畸形、外伤、感染、肿瘤等原因造成上下颌骨骨质缺损。大范围的颌骨缺损常常引起面部外形的改变与功能的障碍^([1-4]),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5-6])... 上下颌骨是面部轮廓外形的重要构成部分,且行使诸多复杂的生理功能,常因先天畸形、外伤、感染、肿瘤等原因造成上下颌骨骨质缺损。大范围的颌骨缺损常常引起面部外形的改变与功能的障碍^([1-4]),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5-6])。如何修复上下颌骨的骨缺损,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课题。大量学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上下颌骨缺损分类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不同修复材料重建立下颌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颌缺损 聚醚醚酮 缺损修复重建 修复材料 皮瓣
下载PDF
3D打印黑磷支架能够促进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1
11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3年第5期26-26,共1页
据报道,9月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研究员赖毓霄团队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研发了一种可降解高分子复合黑磷的多功能仿生多孔支架,首次探讨了黑磷支架在植入骨组织中引起的免疫响应功能。该支架能够通... 据报道,9月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研究员赖毓霄团队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研发了一种可降解高分子复合黑磷的多功能仿生多孔支架,首次探讨了黑磷支架在植入骨组织中引起的免疫响应功能。该支架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系统影响免疫微环境,从而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先进科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响应 可降解高分子 中国科学院 功能仿生 缺损修复 低温沉积 黑磷 多孔支架
下载PDF
纤维素纳米晶增强的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骨缺损修复支架
12
作者 聂景怡 廖健飞 +5 位作者 刘馨茗 梁建涛 张乐 焦婷婷 孙彬熔 张美云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8,共10页
纳米纤维素具有高模量、高强度、生物相容等优良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针对天然高分子骨缺损修复支架强度不足、降解过程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采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予以改善。首先通过天然高分子凝胶化过程中的自组织,形... 纳米纤维素具有高模量、高强度、生物相容等优良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针对天然高分子骨缺损修复支架强度不足、降解过程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采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予以改善。首先通过天然高分子凝胶化过程中的自组织,形成模拟天然骨中哈佛斯系统的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进一步研究CNC对壳聚糖(CS)凝胶的增强作用;以CS-CNC复合凝胶为结构框架,通过界面融合可以形成组合凝胶;采用体外降解实验研究CS-CNC复合凝胶的降解。通过对天然生物质的仿生结构设计以及强度提升研究,探索CNC对提高支架综合性能的作用,发掘纳米纤维素在生物医用领域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晶 缺损修复支架 壳聚糖 明胶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基于增强现实的骨缺损修复系统原型设计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远 逄秀香 +1 位作者 刘涛 胡庆夕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5-17,20,共4页
结合现有骨支架设计系统和增强现实交互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骨缺损修复手术的辅助规划方法与检查系统框架。对其中的显示合成与交互方式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原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在完成骨支架结构模型设计后,帮助临床医生在快速成... 结合现有骨支架设计系统和增强现实交互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骨缺损修复手术的辅助规划方法与检查系统框架。对其中的显示合成与交互方式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原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在完成骨支架结构模型设计后,帮助临床医生在快速成形制作的颅骨模型上检验骨支架设计的合理性,完成手术的规划和仿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支架设计 缺损骨修复 人机交互
下载PDF
植骨修复上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樊星 白振西 +1 位作者 肖霞 高志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28,共2页
20例上颌骨囊肿病例行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对遗留的骨腔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入修复。20例上颌骨囊肿术后植骨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感染。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骨修复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骨缺损,效果良好。
关键词 上颌囊肿 缺损修复 同种异体松质
下载PDF
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晶莹 宋泉生 +5 位作者 朱静琳 韩晓光 杨燕琳 陈栎 李旭 宋纯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他汀20mg,聚乳酸40mg。术后4周、8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比较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大部分骨缺损区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对照组大部分缺损区域仍为低密度透光影。各组(n=5)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对照组为27.33%±2.54%,实验组为74.63%±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148,P=0.000)。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大量骨组织充填;对照组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仅在缺损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有显著促进成骨的作用,对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修复 辛伐他汀 聚乳酸
下载PDF
3种麻醉方法在兔骨缺损修复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欧阳毅 夏瑗优 +2 位作者 张一辰 王琼仁 于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比较戊巴比妥钠、乌拉坦、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3种麻醉方法在兔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家兔120只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予以不同麻醉药物进行麻醉:A组戊巴比妥钠肌内注射;B组乌拉坦经耳缘静脉注... 目的比较戊巴比妥钠、乌拉坦、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3种麻醉方法在兔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家兔120只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予以不同麻醉药物进行麻醉:A组戊巴比妥钠肌内注射;B组乌拉坦经耳缘静脉注射;C组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肌内注射。分别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呼吸频率及心率、麻醉并发症、苏醒时间、追加麻醉药物情况及术后病死率。结果 B、C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4.53±0.65)、(3.56±1.31)min,与A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B组麻醉维持时间为(152.12±12.53)min,与A、C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C组麻醉苏醒时间为(31.05±5.73)min,与A、B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需要追加麻药物的概率及术后1个月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未观察到动物明显的呼吸、心率抑制,安全性与可控性高,对实验动物长期存活影响较小,是兔骨缺损修复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修复 麻醉 手术
下载PDF
成骨诱导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植骨材料对兔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德宇 刘建生 +3 位作者 杨依勇 秦书俭 包翠芬 姚素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1-444,476,共5页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OCN)和钙离子的含量;成骨诱导后UCB-MSCs与β-TCP复合培养后形成人工植骨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在β-TCP表面的生长状况;按人工植骨材料的形状制作兔颅骨全层缺损模型,术后4周行颅骨X线摄片,分析人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采用Percoll(1.073 g/m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得到的UCB-MSCs大小较为均匀、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骨诱导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测定无明显变化;UCB-MSCs内AKP、培养基中的OCN含量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成骨诱导的细胞在β-TCP表面生长良好,在细胞周围有白色的钙盐沉积。人工植骨材料植入骨缺损4周后,发现复合材料与颅骨缺损中间大部分被高密度影所充填。结论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呈现成骨细胞特性,在β-TCP表面生长状态良好;与β-TCP构成人工植骨材料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人工植材料 缺损修复
下载PDF
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修复颌骨囊性病变骨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若鸿 程继光 +1 位作者 田甜 周健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评价生物材料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在颌骨囊肿刮除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共选取30名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20例采用囊肿刮除术加人工生物材料充填术治疗。其中,10例角化囊性瘤刮除后填充硫酸钙材料;10例单纯性囊肿刮除后填充磷酸钙... 目的评价生物材料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在颌骨囊肿刮除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共选取30名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20例采用囊肿刮除术加人工生物材料充填术治疗。其中,10例角化囊性瘤刮除后填充硫酸钙材料;10例单纯性囊肿刮除后填充磷酸钙。10例只进行囊肿刮除术但不填充生物材料设为对照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情况并结合影像学方法评估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无1例出现感染和材料排斥反应。术后1、3、6、12个月患者复诊检查并拍摄颌骨曲面断层片。术后6个月的颌骨曲面断层片显示:生物材料颗粒全部溶解吸收,低密度影像基本消失,新骨形成,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差别。对照组病例骨缺损修复时间大于6个月。结论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材料可作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用于颌骨囊肿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 硫酸钙 磷酸钙 缺损修复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鹏 刘冰 +1 位作者 魏博 陶冶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利用颌骨数字化三维可视重建及3D打印技术制备模型,进行上下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教学。结果:学生对上下颌骨缺损的解剖特点和修复重建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模拟手术操作...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利用颌骨数字化三维可视重建及3D打印技术制备模型,进行上下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教学。结果:学生对上下颌骨缺损的解剖特点和修复重建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对颌骨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要点及咬合功能重建有了更深认识。结论:在颌骨缺损重建临床教学中引入3D打印技术,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临床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缺损修复重建 3D打印
下载PDF
3D生物打印技术及其在牙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钟恩意 刘瑞源 +1 位作者 高杰 黄文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49-53,共5页
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3D打印技术具有精确的个性化设计、快速成型、复杂精细产品制造等"増材"制造的明显优势。近年来,为了提高治疗的个性化及精确性,医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诊断、手术设... 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3D打印技术具有精确的个性化设计、快速成型、复杂精细产品制造等"増材"制造的明显优势。近年来,为了提高治疗的个性化及精确性,医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诊断、手术设计、术前模拟以及组织再生等各个阶段。本综述首先介绍3D生物打印技术的概况及其过程,主要分为成像及模型设计、生物材料及细胞类型的选择、不同类型的生物打印等。在口腔牙周缺损修复中,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重建其组织缺损部位的解剖结构,应用生物复合材料逐层精确地堆积出个性化植入物,增加了植入物的稳定性与术后骨结合率,使口腔组织形态及功能都得以恢复。然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等问题给3D生物打印技术在修复牙周骨缺损的发展带来了障碍。本文就3D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牙周骨缺损修复中的复合生物材料、细胞、生物活性药物传递等几个方面逐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 牙周缺损修复 生物材料 快速成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