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甲烷缺氧氧化与冷泉碳酸盐岩沉淀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冯东 陈多福 +1 位作者 苏正 刘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5-131,共7页
海底缺氧带甲烷氧化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甲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已被许多地球化学现象所证实。甲烷缺氧氧化有效地减少了渗漏到海水和大气中的甲烷通量,但目前仅有的数据还不能很好地限定甲烷缺氧氧化在全球甲烷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海底缺氧带甲烷氧化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甲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已被许多地球化学现象所证实。甲烷缺氧氧化有效地减少了渗漏到海水和大气中的甲烷通量,但目前仅有的数据还不能很好地限定甲烷缺氧氧化在全球甲烷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甲烷缺氧氧化的机理还存在争议,很可能是一个“反甲烷生成”过程。在许多天然气渗漏发育区域,由于甲烷缺氧氧化作用引起环境碱度的增加而沉淀冷泉碳酸盐岩,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形成块状碳酸盐岩结壳。但冷泉碳酸盐岩生成所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数值计算表明,孔隙水中溶解足够量的甲烷、冷泉渗漏强度适中、较小的生物扰动作用有利于冷泉碳酸盐岩的生成,而过高的沉积速率则抑制冷泉碳酸盐岩结壳的生成。因此,海底发育冷泉碳酸盐岩可以指示天然气渗漏系统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缺氧氧化 冷泉碳酸盐岩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南海东沙东北部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8
2
作者 于晓果 韩喜球 +6 位作者 李宏亮 金肖兵 龚建明 Erwin SUESS 黄永样 吴能友 苏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4,共8页
南海东沙东北部碳酸盐岩和泥质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发育。研究区内碳酸盐岩中含丰富的AOM标志化合物,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 南海东沙东北部碳酸盐岩和泥质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发育。研究区内碳酸盐岩中含丰富的AOM标志化合物,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Cr.)、2,6,10,15,19-五甲基番茄烷(Pentamethylicosane-PMI)和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烷(Squalane-Sq角鲨烷)的13C亏损强烈(δ13C值介于-74.2‰^-119.0‰PDB之间),表明碳酸盐岩形成于AOM,同时反映该研究区曾发生过强烈、持续的富CH4流体释放活动。柱状泥质沉积物中,AOM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硫酸岩-甲烷过渡带(SMI—Sulfate-Methane Interface)边界附近相对丰度高,SMI之上样品中含量低,或未检出,表明现代环境在SMI附近有大量嗜甲烷微生物生长,使得深部上升的甲烷被大量消耗,很少有甲烷逸出海底。AOM生物标志化合物可用来指示SMI边界。不同站位、不同岩性AOM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包括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反映了嗜甲烷古细菌组成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缺氧氧化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组成 冷泉碳酸盐岩
下载PDF
海底有机质早期成岩和甲烷缺氧氧化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艳平 罗敏 +1 位作者 胡钰 陈多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121,共13页
在海洋沉积物表层,各种碳库之间频繁的碳转换引起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这些转换主要包括有机质降解生成的DIC,甲烷缺氧氧化产生DIC,以及碱度升高引起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同时在一些甲烷强烈渗漏的冷泉区还包括游离气的渗漏过程。这些... 在海洋沉积物表层,各种碳库之间频繁的碳转换引起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这些转换主要包括有机质降解生成的DIC,甲烷缺氧氧化产生DIC,以及碱度升高引起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同时在一些甲烷强烈渗漏的冷泉区还包括游离气的渗漏过程。这些反应发生机理将在本文中逐一论述,同时文中还综述了有机质降解和甲烷缺氧氧化过程的现有计算模型,指出了目前计算模型中所存在的缺陷及每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并简要的介绍了从沉积物释放到海水中的甲烷气泡渗漏通量计算方法。然而这些模型基本都受限于目前对于机理的认识水平,为了更加精确地计算出碳在不同过程中的转换通量,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研究反应机理和模型中的参数,从而获得一个更加通用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 有机质降解 甲烷缺氧氧化 数值模型
下载PDF
不同氧浓度下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及微生物协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赖生平 杨洪伟 +1 位作者 徐志磊 聂明建 《能源环境保护》 2021年第3期46-52,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甲烷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关系,采用三套浸出床生物反应器模拟了准好氧填埋场中的微好氧和缺氧环境,探讨了甲烷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作用,分析了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微好氧系统和缺氧系统的最大反硝化率分别... 为了研究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甲烷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关系,采用三套浸出床生物反应器模拟了准好氧填埋场中的微好氧和缺氧环境,探讨了甲烷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作用,分析了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微好氧系统和缺氧系统的最大反硝化率分别为100%和85.67%,最大反硝化效率分别为16.54 mmol/(L·d)和9.88 mmol/(L·d);未通甲烷的对照系统中无反硝化现象,微好氧和缺氧系统均有良好的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相关性;30%~40%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使两个系统的pH分别稳定在7.6和7.4,对反硝化碱度累积有良好的缓冲作用;甲烷氧化的优势菌为甲基杆菌和甲基单胞菌,耦合的反硝化菌主要为甲基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好氧填埋场 微氧甲烷氧化 缺氧甲烷氧化 渗滤液脱氮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忠 颜文 +4 位作者 陈木宏 王淑红 肖尚斌 陆钧 杨华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400,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其溶解受物质转换控制,分解则受热转换控制。水合物释放甲烷的运移方式包括分散式、中心式和大规模排放式。缺氧氧化和耗氧氧化... 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其溶解受物质转换控制,分解则受热转换控制。水合物释放甲烷的运移方式包括分散式、中心式和大规模排放式。缺氧氧化和耗氧氧化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2种主要转化方式。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甲烷的最终归宿主要为:①重新形成天然气水合物;②形成化能自养生物群落和沉淀出碳酸盐沉积;③与氧发生氧化后转变为CO2;④直接排放进入到大气中。沉积物中的微构造、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矿物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是水合物释放事件的指纹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溶解和分解 运移方式 缺氧甲烷氧化与耗氧甲烷氧化 归宿与沉积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于晓果 李家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47-954,共8页
了解大陆/大洋边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及其在海底沉积物、水体及海底化学自氧生物群落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大陆... 了解大陆/大洋边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及其在海底沉积物、水体及海底化学自氧生物群落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大陆边缘流体活动与物质交换机制等问题。从水合物分解与全球变暖、贫/缺氧甲烷氧化作用、自生矿物沉淀、化学自养生物群落等方面综述了水合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分解及其对海洋乃至全球环境生态变化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全球CH4的平衡和自生矿物沉淀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贫/缺氧甲烷氧化作用 自生碳酸盐岩矿物 化学自养生物 LPTM
下载PDF
缺氧嗜甲烷古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江 刘晓风 +2 位作者 廖银章 袁月祥 闫志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3-766,共4页
综述了缺氧嗜甲烷古菌的分布、生态位、形态与代谢特征的新发现,并讨论了其与产甲烷菌的关系.在无氧条件下,缺氧嗜甲烷古菌与硫酸盐还原菌互养,氧化甲烷气体以阻止其进入大气.缺氧嗜甲烷古菌主要分布于深海甲烷渗漏区和冷泉区域,在其他... 综述了缺氧嗜甲烷古菌的分布、生态位、形态与代谢特征的新发现,并讨论了其与产甲烷菌的关系.在无氧条件下,缺氧嗜甲烷古菌与硫酸盐还原菌互养,氧化甲烷气体以阻止其进入大气.缺氧嗜甲烷古菌主要分布于深海甲烷渗漏区和冷泉区域,在其他多种缺氧环境中也能发现,由于还未获得纯培养,对这类微生物的生态位知之甚少.其细胞呈球状、杆状,有时聚集成球状集合体或连接形成丝状体.缺氧甲烷氧化可能经过"反甲烷合成"、"甲基合成"等路径.嗜甲烷古菌与产甲烷菌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且存在许多相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缺氧嗜甲烷古菌 硫酸盐还原菌 缺氧甲烷氧化 产甲烷菌
原文传递
海底冷泉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邸鹏飞 黄华谷 陈多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0-575,580,共7页
通过对卡斯卡迪亚水合物脊和墨西哥湾布什山冷泉渗漏流体的原位测定总S和总Ca浓度分析,发现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约为海水浓度的50%~70%,讨论了冷泉流体活动特征以及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的控制因素。在这两个冷泉渗漏区海底渗漏流体... 通过对卡斯卡迪亚水合物脊和墨西哥湾布什山冷泉渗漏流体的原位测定总S和总Ca浓度分析,发现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约为海水浓度的50%~70%,讨论了冷泉流体活动特征以及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的控制因素。在这两个冷泉渗漏区海底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比较一致,均是发生在流体渗漏流量速率高频变化周期。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的降低,可能主要受冷泉区海底广泛存在的甲烷缺氧氧化作用控制,同时也可能受到水合物分解、粘土矿物的去水反应和油气藏破坏产生的纯水的稀释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流体 总S和总Ca浓度 甲烷缺氧氧化 水合物分解 粘土矿物去水反应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浅表层柱状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冷泉流体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华催 梁前勇 +4 位作者 胡钰 罗敏 曹运诚 张文进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快速响应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OSR)和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OM)引起的变化,并记录冷泉渗漏活动的特征。本文对采集自南海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的重力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样品(D17-2015)进行了阴阳离子...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快速响应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OSR)和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OM)引起的变化,并记录冷泉渗漏活动的特征。本文对采集自南海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的重力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样品(D17-2015)进行了阴阳离子(SO_4^(2-)、Ca^(2+)、Mg^(2+))、微量元素(Sr^(2+)、Ba^(2+))、溶解无机碳(DIC)及其δ^(13)C_(DIC)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深度剖面上硫酸根离子浓度呈直线降低,确定的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约为海底下7.0 m,在紧邻SMTZ界面之下的溶解Ba^(2+)浓度突然增加,同时δ^(13)C_(DIC)(-38.8‰)值极端负偏,说明此站位存在强烈的AOM作用。利用反应-运移模型模拟计算获得的硫酸根向下通量为35.3 mmol/(m^2·a)、甲烷向上的通量为30.0 mmol/(m^2·a)、OSR和AOM消耗硫酸盐的相对比例分别约为15%和85%。这些结果表明AOM作用是占主导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缺氧氧化(AOM) 孔隙水 数值模拟 冷泉流体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马冷泉区表层沉积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宗洋 梁前勇 +3 位作者 蒋文敏 赵静 李芸 熊永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9,共12页
2015年3月,我国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 m级非载人遥控潜水器,首次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海马冷泉"。为揭示冷泉区地表沉积物中地质微生物的发育和演化特征,本研究选择海马冷泉区3个站位表... 2015年3月,我国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 m级非载人遥控潜水器,首次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海马冷泉"。为揭示冷泉区地表沉积物中地质微生物的发育和演化特征,本研究选择海马冷泉区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活动冷泉区ROV1、ROV2和背景区QDN22),对其中的地质微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OM)的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冷泉区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强烈地与甲烷相关的微生物活动,主要表现在:(1)相对增高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和明显偏负的?^(13)C_(org)值;(2)发育大量与AOM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带1?3个环戊烷结构的类异戊二烯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iso-GDGTs)、一些特殊的类异戊二烯烷烃(如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PMI)和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烷(Squalane))以及C_(15:0)和C_(17:0)异构/反异构脂肪酸等,表明海底存在一定的甲烷渗漏;(3)冷泉区ROV2站位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表明,此站位表层沉积物AOM作用更强,指示其下部可能存在更大甲烷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冷泉 甲烷缺氧氧化作用 GDGTs 类异戊二烯烷烃 脂肪酸
下载PDF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as Affected by Water,Soil and Nitrogen 被引量:41
11
作者 XIONG Zheng-Qin XING Guang-Xi ZHU Zhao-L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Spec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gimes, soil and N in Chin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N2O and CH4 emissions in rice fields.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lternate non-flooded/flooded paddies... Spec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gimes, soil and N in Chin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N2O and CH4 emissions in rice fields.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lternate non-flooded/flooded paddies were monito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a 516-day incubation with lysimeter experiments. Two N sources (15N-(NH4)2SO4 and 15N-labeled milk vetch) were applied to two contrasting paddies: one derived from Xiashu loess (Loess) and one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Clay). Both N2O and CH4 emi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oil Clay than in soil Loess during the flooded period. For both soil, N2O emissions peaked at the transition periods shortly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flooded and non-flooded seasons. Soil type affected N2O emission patterns. In soil Clay, the emission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non-flooded to flooded condition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looded to non-flooded conditions. In soil Loess, the emission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looded to non-flooded condition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non-flooded to flooded conditions except for milk vetch treatment. Soil typ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4 emission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over which the weighted average flux was 111 mg C m-2 h-1 and 2.2 mg C m-2 h-1 from Clay and Loess,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was the transition in the water regime that dominated N2O emissions while it was the soil type that dominated CH4 emission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possibly existed in soil Loes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 (DNRA) greenhouse gasses LYSIMETER paddy soil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冷泉碳酸盐烟囱的甘油醚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12
作者 葛璐 蒋少涌 +4 位作者 杨涛 杨競红 吴能友 张光学 刘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124-1131,共8页
在现代冷泉体系中,甲烷缺氧氧化(AOM)是海洋沉积物中甲烷消耗的主要途径.AOM以微生物,即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为媒介氧化甲烷,并还原硫酸根,同时促进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东沙海区冷泉碳酸盐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为烃类和醚类... 在现代冷泉体系中,甲烷缺氧氧化(AOM)是海洋沉积物中甲烷消耗的主要途径.AOM以微生物,即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为媒介氧化甲烷,并还原硫酸根,同时促进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东沙海区冷泉碳酸盐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为烃类和醚类异戊二烯.与东沙海区不同的是,神狐海区同时存在甲烷缺氧氧化古细菌相关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相关的两大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样品中发现了3种AOM标志化合物:含双植烷链的甘油醚(archaeol)、非类异戊二烯结构的二烷基甘油醚(DAGE1f)和单环二植基甘油二醚(单环MDGD).这些化合物具有强烈亏损的δ13C值(δ13C值在-15‰^-104‰之间),明显低于一般海相沉积物中脂类的δ13C值,充分表明其生物成因的甲烷来源.神狐海区烟囱状的冷泉碳酸盐岩同时反映了该海区曾经发生过持续的富甲烷流体的喷流活动,推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可能是该海区烃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烟囱甲烷缺氧氧化碳同位素甘油醚类生物标志 化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