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94例不同病变分期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9
1
作者 谷涌泉 张建 +13 位作者 齐立行 郭连瑞 汪忠镐 张淑文 李建新 徐娟 苏力 冀冰心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罗涛 武欣 董宗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7-10,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创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χ2=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5.87,P<0.01;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 移植 自体 局部缺血/治疗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补肾益脑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素蓉 王继红 +1 位作者 王敏 高艳琼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观察补肾益脑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0)和对照组(n=45),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症... 目的:观察补肾益脑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0)和对照组(n=45),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症状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实验室检测项目(TG、PO2、SOD、MDA、W BV)治疗组明显地得到改善(P<0.05)。结论:说明该疗法可降低血脂、全血粘度和MDA,提高血氧含量和SOD含量,较单纯西药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治疗 补肾益脑汤 输血 自体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短波治疗最佳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苑秀华 张立新 +2 位作者 张志强 梁维娣 李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5期80-81,共2页
目的:观察超高频电场-超短波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以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理疗科实验室完成。①所用wistar大鼠共45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6)、对照组(n=8)和... 目的:观察超高频电场-超短波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以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理疗科实验室完成。①所用wistar大鼠共45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6)、对照组(n=8)和4个治疗组(n=31,立即治疗组、6h治疗组、12h治疗组和18h治疗组)。用线栓法制备各组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造成大鼠右脑缺血2h再灌注24h。②治疗组分别于再灌注后立即、6h、12h、18h给予超短波治疗10min(频率为40.68MHz,最大输出功率为40W)。③空白对照组在造模中插线深度为1.0cm,不造成脑梗死;对照组于造模后给予超短波治疗处理过程但无输出。④采用Zea-Longa5级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来筛选病例,剔除死亡及神经学评分为3,4级的大鼠,用干湿称重法测量符合实验标准的大鼠脑含水量,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比较各组大鼠脑含水量及病理学变化。结果:剔除死亡及神经学评分为3级和4级的大鼠9只,纳入结果分析的大鼠数量为36只,每组6只。①病理学观察结果:对照组病灶侧大脑半球体积明显增大,镜下可见神经元周围间隙明显增宽,核仁减小,浓缩甚至消失,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立即治疗组病理变化无减轻,而6,12,18h治疗组病灶侧可见中度或轻度水肿,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增多轻微,病理损伤减轻。②脑含水量比较:对照组患侧脑含水量平均为(81.50±0.74)%,立即治疗组患侧脑含水量为(81.02±0.8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1.53,P>0.05);6,12,18h治疗组患侧脑含水量分别为(79.78±0.70)%,(79.74±0.84)%和(79.39±1.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q=5.49,5.61,6.73;P<0.05)。结论:超短波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减轻缺血侧脑含水量及病理改变,提示治疗最佳时机可能在再灌注6h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治疗 短波疗法 再灌注损伤 脑水肿
下载PDF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肖亮 童家杰 +1 位作者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1009-1012,1016,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缺血/治疗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强化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林佳才 伍思婷 孙婷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521-524,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强化灌注治疗对已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录入本院应用阿替普酶注射液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 【目的】分析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强化灌注治疗对已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录入本院应用阿替普酶注射液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注射液行溶栓治疗后,采用标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继续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加用7 d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强化灌注治疗。对录入患者按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标准分型,并于入院时、溶栓后24 h、出院及出院后90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及超短期神经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而短期及长期神经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特别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短期及长期神经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更为显著( P <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内行阿替普酶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而对于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对低灌注机制患者而言,溶栓治疗后再行强化灌注治疗对于短期、长期神经功能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缺血/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 注射剂 羟乙基淀粉/治疗应用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230例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观察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茹芳 赵增富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39-540,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过程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成功接受全脑血管造影229例,顺利完成介入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过程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成功接受全脑血管造影229例,顺利完成介入治疗22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8.5%,动脉狭窄情况基本得到控制,214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良好。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严格遵循全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诊断 缺血/治疗 血管造影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胜昌 黄秀峰 +1 位作者 赵爽 邓泽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91-693,共3页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解剖学 下肢 缺血/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大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德元 周和平 +6 位作者 梁辉 李浩 王继华 袁荣峰 伍智红 谭海群 封迎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高压电子笔(又叫高电位笔)点穴(以下简称物理因子点穴)对治疗大脑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方法]将PCI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川芎嗪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组100例...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高压电子笔(又叫高电位笔)点穴(以下简称物理因子点穴)对治疗大脑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方法]将PCI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川芎嗪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组100例,除上述处理外,予以物理治疗,采用高电位治疗仪,先嘱患者静坐在高电位治疗垫上,输入9 000伏电压10 min后用物理因子刺点小脑顶核等区的穴位:百会、大椎、风池(双)等穴,反复多次每穴刺点6~10 s,每天1次.治疗20 d后观察效果.[结果]点穴治疗PCI,总有效率达97%,治愈率、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7.0%、(8.56±2.67)d;对照组分别为52.5%、(12.75±2.36)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点穴治疗PCI,可使脑组织内血液重新分布,改善微循环,纠正脑缺血,刺激脑病灶内毛细血管增生,改善脑组织有氧能量代谢,供氧充分,脑细胞分裂活跃,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降低脑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害,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位,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治疗 物理疗法 穴位按压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新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志格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36-737,共2页
关键词 高压氧 脑血管障碍 缺氧缺血 缺血/治疗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52例疗效分析
10
作者 王鑫 乔彤 +5 位作者 周瑜 刘长建 刘晨 黄佃 冉峰 詹道友(编辑)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8期1466-1468,1471,共4页
【目的】评估自体骨髓干细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肌注移植术对52例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共59条患肢)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le,NRS)评... 【目的】评估自体骨髓干细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肌注移植术对52例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共59条患肢)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le,NRS)评分、冷感评分(coldsensation,CS)、跛行距离(distanceofclaudication,DOC)、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pressure,TcP02)、足部溃疡面积及肝肾功能、肿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平均NRS评分、CS评分、DOC、ABI、TcPO。测定分别为(7.06士1.50)分、(3.42±0.68)分、(160±58)m、0.27±0.11、(14.84-7.6)mmHg;患者随访12个月,治疗后6周上述指标分别为(2.644-0.71)分、(1.20士0.64)分、(6824-165)m、0.344-0.18、(22.3士7.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分别为(2.44士0.86)分、(0.924-0.51)分、(920土387)m、0.38士0.22、(30.2土8.5)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肝肾功能改变、恶性肿瘤、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缺血/治疗 腿/血液供给 移植 自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28例术中心血管事件的处理分析
11
作者 姬松波 徐建银 谢向东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0期7495-7496,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治疗 手术中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病因学/预防和控制 人类
下载PDF
治疗时间提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红芳 龚筱弦 +10 位作者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陈智才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 = 0.994,95 % CI :0.991~0.997, P < 0.01;OR = 0.989 ,95 % CI :0.983~0.995, P < 0.01 )。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 %;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 %。结论: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治疗 缺血/治疗 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再灌注 血管内治疗 时间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冯学问 陈智才 +1 位作者 钟根龙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直接动脉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直接动脉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4 h内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替罗非班组(30例)和对照组(85例)。参照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CASS)Ⅱ标准评估24 h内的出血转化,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超过2分定义为预后不优。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是否独立影响患者出血转化和3个月临床预后。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替罗非班治疗不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OR=0.437,95%CI:0.168~1.132,P>0.05);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36,95%CI:1.014~1.273,P<0.05)、血管再通(OR=0.060,95%CI:0.010~0.365,P<0.01)、高血压(OR=4.233,95%CI:1.320~13.570,P<0.05)和起病至治疗时间(OR=1 006,95%CI:1.001~1.011,P<0.05)与临床预后不优独立相关,而替罗非班治疗与临床预后不优无独立相关性(OR=1.923,95%CI:0.536~6.568,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不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疗法 缺血/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 酪氨霞龟/ 类似物和衍生物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拮抗剂和抑制剂 出血/预防和控制 预后
下载PDF
冠脉介入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海波 袁旭明 +2 位作者 何昕 刘景艳 刘智勇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635-637,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非PCI组75例和PCI组75例。非PCI组,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PCI在常规抗心衰...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非PCI组75例和PCI组75例。非PCI组,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PCI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行PCI,然后在半年复查,比较治疗前后血浆浓度。【结果】治疗前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pg/mL)分别为(284.75±35.34)、(297.46±36.89);(P=NS)。而经治疗后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分别为(125.87±18.65、83.55±20.12;P〈0.01)。介入治疗组治疗心衰疗效优于非PCI组,血浆BNP下降率大于非PCI组。【结论】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能显著降低血浆BNP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治疗 利钠肽 冠状动脉疾病/治疗
下载PDF
带肌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5
15
作者 廖宏伟 乔治刚 +3 位作者 张建福 史栋梁 陈献韬 原文涛 《中医正骨》 2007年第8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 骨移植术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40,共8页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规备选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烟雾病实施脑血流重建术,精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合理的手术方案制订和准确的术中判断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复合手术适合处理颅内/外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慢性闭塞等复杂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围绕上述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治疗 外科手术/方法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卒中 综合疗法 综述
下载PDF
CPC/丹参缓释体植入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相杰 姜红江 +2 位作者 谭远超 刘德忠 周志高 《中医正骨》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提要为科学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dphatecement,CPC)丹参缓释体局部植入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thefemoralhead,ANFH)的近中期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135髋)ANFH患者,按手术内植物的不同,随机分成... 提要为科学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dphatecement,CPC)丹参缓释体局部植入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thefemoralhead,ANFH)的近中期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135髋)ANFH患者,按手术内植物的不同,随机分成金世植骨灵(RBX)组、CPC组和CPC/丹参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三组患髋评分术前、术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ARCOⅠ期三组间患髋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Ⅱ、Ⅲ期各组间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01)。说明三种方法对早中期ANFH均有明显疗效,CPC/丹参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 植入术 金世植骨灵/治疗应用 磷酸钙骨水泥 磷酸钙骨水泥丹参缓释体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戴少登 潘明 李发中 《中医正骨》 2007年第10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临床 研究
下载PDF
吸入麻醉剂对手术中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俊 周易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3616-3617,共2页
关键词 心肌缺血/治疗 心电描记术 异氟醚 麻醉药 吸入
下载PDF
中药结合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慧英 《中医正骨》 2007年第8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 中药内服 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