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影响:24例12个月随访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澜 柯伟 邓小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6-739,共4页
背景: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明显提高,能够明确改善血管狭窄有关的症状及预后,并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目的:... 背景: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明显提高,能够明确改善血管狭窄有关的症状及预后,并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后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4例成功完成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拜阿司匹林300mg,1次/d,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拜阿司匹林300mg,1次/d,术后1,3,6,12个月以经颅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扩散成像、C-反应蛋白、血脂以及神经专科随访,观察主要的不良事件如支架内再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再次介入治疗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术后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0.01)。同时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40mg是安全的。结果提示可以将他汀类降脂药作为支架置入后的常规治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支架置入后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支架 缺血性不良事件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植入物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玲玲 马松华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24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时发生抵抗的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以血小板聚集率为基础,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组)和阿司匹林未抵抗组(B组),各60例,分析发生阿...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时发生抵抗的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以血小板聚集率为基础,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组)和阿司匹林未抵抗组(B组),各60例,分析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分为A1组和A2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片,B组患者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是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P<0.05);与治疗前比较,A1组和A2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均显著增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A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A1组(P<0.05);A2组患者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A1组的20.00%(P<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LDL血症是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抵抗现象,减少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抵抗 高危因素 氯吡格雷 缺血性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