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试验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100例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组。甲组患者治疗方案为缺血性心肌病常规...目的分析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试验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100例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组。甲组患者治疗方案为缺血性心肌病常规药物干预,乙组患者治疗方案为缺血性心肌病常规药物加富马酸比索洛尔,用药时间为6个月,对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标志物和肾功能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乙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甲组72.00%(P<0.05);两组干预前、后心肌标志物和肾功能标志物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乙组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SD、LVEF改善显著优于甲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的ICM患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4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45例。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电图QTd、Tp-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提高(82.2%比74.1%,P<0.05),LVEF和FS显著增高[(49.2±6.6)%比(42.5±5.9)%,(34.8±8.1)%比(25.8±6.2)%,均P<0.05],QTd和Tp-e显著减小([45.5±7.5)ms比(51.2±7.9)ms,(118.7±13.1)ms比(129.8±12.6)ms,均P<0.01]。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ICM患者心功能,降低ICM患者QTd、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中的价值。材料...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的122例确诊HCM患者的CMR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24 h DCG)结果将其分为合并VAs组(40例)与未合并VAs组(82例)。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效能。选择从二尖瓣水平至心尖部的左心室短轴未增强亮血电影序列,以舒张末期壁厚为基础,将HCM患者心肌分为肥厚区域与非肥厚区域。在左心室短轴各层面心肌的心室舒张末期进行全室壁心肌、肥厚区域心肌及非肥厚区域心肌的感兴趣区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递归特征消除法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建立临床因素模型;并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采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使用列线图将联合模型可视化,并通过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正曲线评估联合模型拟合程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在训练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左心室肥厚区域联合模型(AUC值=0.98)、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4)、左心室肥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5)、左心室全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6)(P<0.05),亦高于临床因素模型(AUC值=0.81)(P<0.05);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的AUC值小于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及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试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5)的AUC值低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3)及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0)(P<0.05)。结论基于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预测HCM者合并VAs风险方面有重要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20例ICM患者分别按左心功能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ICM...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20例ICM患者分别按左心功能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ICM患者的复杂型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LVEDd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杂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左心功能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室内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左心功能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简单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LVEDd和左心功能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CM患者复杂型室性早搏发生与LVEDd及心功能有明显相关性,LVEDd重度增大者更易发生室性早搏及室内传导阻滞。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试验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100例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组。甲组患者治疗方案为缺血性心肌病常规药物干预,乙组患者治疗方案为缺血性心肌病常规药物加富马酸比索洛尔,用药时间为6个月,对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标志物和肾功能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乙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甲组72.00%(P<0.05);两组干预前、后心肌标志物和肾功能标志物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乙组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SD、LVEF改善显著优于甲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的ICM患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4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45例。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电图QTd、Tp-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提高(82.2%比74.1%,P<0.05),LVEF和FS显著增高[(49.2±6.6)%比(42.5±5.9)%,(34.8±8.1)%比(25.8±6.2)%,均P<0.05],QTd和Tp-e显著减小([45.5±7.5)ms比(51.2±7.9)ms,(118.7±13.1)ms比(129.8±12.6)ms,均P<0.01]。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ICM患者心功能,降低ICM患者QTd、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的122例确诊HCM患者的CMR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24 h DCG)结果将其分为合并VAs组(40例)与未合并VAs组(82例)。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效能。选择从二尖瓣水平至心尖部的左心室短轴未增强亮血电影序列,以舒张末期壁厚为基础,将HCM患者心肌分为肥厚区域与非肥厚区域。在左心室短轴各层面心肌的心室舒张末期进行全室壁心肌、肥厚区域心肌及非肥厚区域心肌的感兴趣区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递归特征消除法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建立临床因素模型;并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采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使用列线图将联合模型可视化,并通过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正曲线评估联合模型拟合程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在训练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左心室肥厚区域联合模型(AUC值=0.98)、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4)、左心室肥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5)、左心室全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6)(P<0.05),亦高于临床因素模型(AUC值=0.81)(P<0.05);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的AUC值小于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及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试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5)的AUC值低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3)及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0)(P<0.05)。结论基于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预测HCM者合并VAs风险方面有重要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20例ICM患者分别按左心功能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ICM患者的复杂型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LVEDd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杂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左心功能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室内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左心功能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简单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LVEDd和左心功能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CM患者复杂型室性早搏发生与LVEDd及心功能有明显相关性,LVEDd重度增大者更易发生室性早搏及室内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