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0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元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01-0004,共4页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脑干功能受损而引起的症候群,是中老年多发的疾病。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该疾病是慢性的疾病,长时间采取西医治疗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加重患者的病情。近些年,中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很多疾病...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脑干功能受损而引起的症候群,是中老年多发的疾病。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该疾病是慢性的疾病,长时间采取西医治疗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加重患者的病情。近些年,中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一定临床价值。中医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针对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循环缺血性眩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超 农朝雷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9-72,共4页
眩晕是由于人体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导致人体对空间定向的运行性或位置性幻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一般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所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眩晕由风、火、瘀、痰、虚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近年来,中医... 眩晕是由于人体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导致人体对空间定向的运行性或位置性幻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一般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所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眩晕由风、火、瘀、痰、虚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治疗眩晕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莫德美 陶秋旭 李镕初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44-14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收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收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5个数据库中进行中文文献的检索,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 5个数据库中进行英文文献的检索。检索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2年1月1日。完成文献筛选后使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及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发表偏倚图的制作,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复发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研究,共954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西医治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13,1.27),P=0.000<0.05];不良反应及临床复发率因相关纳入研究较少无法进行Meta分析。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治疗 META分析 有效率
下载PDF
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4
作者 刘青松 慈玉莹 +1 位作者 迟文成 邹香妮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804-808,814,共6页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1例同时联合腹针+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6天为1个...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1例同时联合腹针+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47/5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39/5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HI-S、DA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O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ET-1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够迅速缓解眩晕症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疗法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针刺通过良性调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5
作者 文林月 杨丽芳 +1 位作者 欧小燕 柳刚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0期1139-1146,共8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大鼠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和颈椎横突尖针刺组,每组8只。采取手术结扎... 目的观察针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大鼠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和颈椎横突尖针刺组,每组8只。采取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方法制备PCIV大鼠模型。常规针刺组针刺百会、双侧风池和内关,颈椎横突尖针刺组取双侧C2、C4、C6颈椎横突尖,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予以抓取和固定,不予针刺,每日1次,持续14 d。治疗结束后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 nerve nucleus,VNN)血流量,Western blot测定大鼠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A1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补体C3d和A2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钙结合蛋白A10(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10,S100A10)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海马A1、A2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VNN血流量减少(P<0.01),平衡木测试评分升高(P<0.01),海马C3d表达上升而S100A10下降(P<0.01),大鼠海马A1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加而A2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刺组大鼠VNN血流量均增加(P<0.01),平衡木得分均下降(P<0.01),海马C3d表达下降而S100A10表达上升(P<0.05),A1细胞均减少而A2细胞均增多(P<0.01)。与常规针刺组比较,颈椎横突尖针刺组大鼠VNN血流量增加(P<0.01),平衡木得分降低(P<0.01),C3d下降而S100A10升高,A1星形胶质细胞减少而A2星形胶质细胞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增加PCIV大鼠前庭供血,抑制A1伤害性星形胶质细胞并上调A2保护性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针刺治疗PCIV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良性调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星形胶质细胞极化 大鼠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路 胡跃强 贺启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74-77,共4页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既往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其发病表现为脑干功能受损症候群。而中老年人为PCIV多发群体,此类人群多长期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或联合起病的病理基础,该...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既往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其发病表现为脑干功能受损症候群。而中老年人为PCIV多发群体,此类人群多长期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或联合起病的病理基础,该病常是卒中发病的先兆,任其发展极易导致后循环脑梗死,甚而危及生命。作为常见老年病的PCIV,已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治疗 临床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应用近况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路 邱全 贺启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59-60,共2页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往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现...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往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现已统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在中医学中属“眩晕”、“中风先兆”等范畴.现把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概括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闫凤杰 邓悦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1-62,65,共3页
关键词 中医药 椎-基底动脉 缺血性眩晕 活血化瘀法
下载PDF
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丁燕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6期15-15,共1页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病患者易发生脑血管意外。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药氧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红云 吴琼仙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07年第10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氧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中医科及内科住院经颅脑螺旋CT或MRI结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后均给予活血... 目的探讨中医药氧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中医科及内科住院经颅脑螺旋CT或MRI结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后均给予活血化淤的丹参类中药静脉注射制剂,2组所给药物、成分和剂量无差异,对照组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观察组采取医用雾化药氧治疗仪进行药氧法给药。结果2组经颅彩色多普勒诊断显示,脑血管缺血情况的2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2χ=4.09、p<0.05)。结论中医药氧疗法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 护理
下载PDF
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11
作者 胡小花 黄纡寰 段小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6期133-135,154,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自拟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拟钩草平肝汤口服及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检查指标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TCD各项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肝阳上亢证 钩草平肝汤 针刺疗法 中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临床观察
12
作者 宋云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新乡同盟医院治疗的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患者100例,脱落3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8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49例,采用中医...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新乡同盟医院治疗的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患者100例,脱落3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8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49例,采用中医药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和眩晕程度。结果:中药治疗组疗效(93.88%,46/49)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77.08%,37/48);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和眩晕程度均优于治疗前,且中药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中医药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眩晕 痰湿内阻证 中医药疗法 清热化湿法 健脾和胃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探讨 被引量:30
13
作者 熊露 田少霞 +1 位作者 范吉平 张学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36,共4页
在基础研究方面,应用国内外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成果,提出应用中医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康复治疗的突破口之一。病因病机研究方面,结合多年临床心得,提出“外毒”致中假说及水瘀毒邪致中的病机观。临床研究方面,提出... 在基础研究方面,应用国内外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成果,提出应用中医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康复治疗的突破口之一。病因病机研究方面,结合多年临床心得,提出“外毒”致中假说及水瘀毒邪致中的病机观。临床研究方面,提出缺血性中风中医药超早期治疗理念。并主张重新认识外风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中医药疗法 外风 内生毒邪 超早期治疗 神经干细胞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意向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潘峰 黄燕 +2 位作者 郭建文 梁伟雄 欧爱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3-65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药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是否安全有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606例患者分别用中医(A组)和西医加相应的中药安慰剂治疗(B组),对于未能观察到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资料,将最后一次观... 目的研究中医药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是否安全有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606例患者分别用中医(A组)和西医加相应的中药安慰剂治疗(B组),对于未能观察到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资料,将最后一次观察到的数据结转到试验最终结果进行意向性分析(ITT)。结果 ITT分析共纳入561例,其中A组286例,B组275例,分别比符合方案集多纳入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病情程度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均P>0.05)。中医方案可改善患者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5);90 d随访时,中医方案可减轻患者的致残程度。安全性分析采用安全性数据集,共578例,其中A组293例,B组285例。共发生不良反应79例次。中医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其中2例出血倾向考虑为中药与阿司匹林的叠加反应,占A组的0.68%(2/293),而B组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症状、消化道反应和全身不适等。两组均可见调脂药所导致的肝功能损害,占1.04%(6/578)。结论意向性分析可充分考虑到脱落、失访病例的影响因素,排除数据分析的假阳性结果,结论更加可信,避免夸大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活血化瘀中药与阿司匹林联用时,应警惕增加出血倾向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分析 中风 缺血性 治疗方案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法 临床试验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时间窗 被引量:8
15
作者 沈思钰 干振华 +3 位作者 傅晓东 费震宇 蔡辉 蔡定芳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4-16,共3页
中风是最常见的临床急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其防治至关重要。在缺血性中风病理生理的基础上 ,从治疗时间窗的角度 ,对其干预机制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中医药干预 缺血性中风 治疗时间窗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被引量:22
16
作者 万海同 郑筱祥 《中国中医急症》 1998年第5期231-235,共5页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缺血性 中风 防治 实验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 被引量:8
17
作者 洪天一 韩一龙 梁超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6期578-579,593,共3页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伴有高致残率、死亡率。中医药...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伴有高致残率、死亡率。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后遗症安全、稳定且可长期应用,并对全身脏腑气血的亏虚、瘀阻有调节作用,对肢体的屈伸不利,运动失常有恢复作用。根据前人所载之方药,结合王老的治疗经验,对于缺血性卒中后遗症偏枯和脑鸣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治疗思想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病后遗症 偏枯 脑鸣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董氏奇穴疗法改善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军兵 邓学娟 +7 位作者 何冠 陈蓉 任胜洪 伉奕 邓秀琴 李滔 柯绍兴 潘莎 《四川中医》 2023年第9期191-196,共6页
目的:客观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风痰上扰型)患者首次运用董氏奇穴法治疗临床试验过程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10例双盲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PCIV风痰上扰型患者。监测患者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包含调整血糖、血压、血脂、抗血小板聚... 目的:客观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风痰上扰型)患者首次运用董氏奇穴法治疗临床试验过程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10例双盲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PCIV风痰上扰型患者。监测患者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包含调整血糖、血压、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对症治疗,同时中医个性化辨证施治指导患者饮食及运动(八段锦)调节防护。对照组以百会、双侧风池、双侧完骨、四神冲等穴位加普通电针治疗,治疗组以镇静穴、正会穴、前会穴、后会穴、总枢穴、双侧支禹穴、双侧土禹穴、驷马三穴、灵骨穴、大白穴为主采取董氏针刺手法加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14d为一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左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椎动脉血流速度(RVA)、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血管弹力指数(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EAP)参数变化情况,以及两组中医眩晕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复发情况对比。结果:(1)14d治疗后,两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Vm在LVA、RVA、BA以及RI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中的Vm值提高率和RI值参数降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峰潜伏期指标值均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客观反应脑干供血改善情况(P<0.05)。(3)治疗后,治疗组无效率5.6%(3/54),对照组无效率18.9%(10/53),对照组无效率明显较高(P<0.05)。(4)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改善更为突出(P<0.05)。(5)治疗后3个月随访患者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异常、发作频率与出院时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症状复发率,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疗法对于PCIV风痰上扰型患者,可使患者脑干供血得到改善,根本解决患者眩晕症状,同时降低再次复发,使患者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得到保障,提供临床治疗该病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氏奇穴疗法 风痰上扰型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燕妮 杨思进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期124-125,共2页
后循环缺血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一种疾病。后循环缺血虽不是眩晕或头晕的常见病因,但眩晕或头晕确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具有易复发、难痊愈、易并发急性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一种疾病。后循环缺血虽不是眩晕或头晕的常见病因,但眩晕或头晕确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具有易复发、难痊愈、易并发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地困扰。而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却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且副作用较大。近年来研究显示联合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故笔者通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中药治疗、针灸治疗4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超早期治疗的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虢周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692-693,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中医药疗法 超早期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