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比灵对缺血性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勇红 万琪 +2 位作者 张巍 李力 王洪典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 研究类缺血状态下神经元胞质内游离钙离子及细胞活性变化 ,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西比灵的治疗意义 .方法 利用 Ca2 +指示剂 Flu- 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神经元 ,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 目的 研究类缺血状态下神经元胞质内游离钙离子及细胞活性变化 ,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西比灵的治疗意义 .方法 利用 Ca2 +指示剂 Flu- 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神经元 ,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利用四唑蓝 (MTT)比色试验检测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结果 给予神经元类缺血处理 10 min后 ,缺血组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西比灵预处理组 (P<0 .0 1) .结论 西比灵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的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缺血性神经元胞质 钙离子 细胞活性 西比灵 氟桂嗪
下载PDF
氟桂利嗪对缺血性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和细胞活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永红 万琪 +2 位作者 张巍 李力 王洪典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458-5459,F003,共3页
背景:神经元本身因缺血引起损伤以及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神经元损伤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两大原因,二者均伴有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这种变化的重要意义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可能是各种损伤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造成脑缺血损伤的各种因... 背景:神经元本身因缺血引起损伤以及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神经元损伤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两大原因,二者均伴有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这种变化的重要意义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可能是各种损伤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造成脑缺血损伤的各种因素最后作用的共同通路,即各种因素最后是通过增高的钙离子来产生神经毒性。目的: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氟桂利嗪的治疗意义。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和第四军医大学电镜中心。实验材料为孕15d昆明种二级孕鼠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干预:将培养的神经元随机分为缺血组,氟桂利嗪预处理组以及对照组,利用Ca2+指示剂Flu-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神经元,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利用四唑蓝(四唑蓝)比色试验检测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缺血组神经元给予类缺血处理10min,氟桂利嗪组2min预处理后,类缺血处理10min。对照组给予含糖的人工脑脊液,混合气体为50mL/LCO2的氧气,10min后进行实验。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神经元经相应处理后,神经元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细胞活性变化。结果:给予神经元类缺血处理10min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桂利嗪 缺血性神经元 细胞活性 缺血 细胞内钙离子 治疗
下载PDF
针刺对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信号转导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文舒 杨卓欣 于海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9期84-85,共2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缺血中心区发生的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为坏死形式,而边缘区或半暗带的神经元损伤则启动凋亡机制。神经元处于众多细胞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之中,细胞将细胞外携带的信息转变为细胞内的信号...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缺血中心区发生的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为坏死形式,而边缘区或半暗带的神经元损伤则启动凋亡机制。神经元处于众多细胞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之中,细胞将细胞外携带的信息转变为细胞内的信号的过程称之为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元 凋亡信号 转导
下载PDF
线粒体释放的凋亡因子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7
4
作者 朱红灿 张化彪 孙圣刚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3期212-214,共3页
凋亡是细胞接受各种凋亡信号,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主动死亡过程。线粒体在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就线粒体释放的凋亡相关因子及其在缺血神经元凋亡通路中的作用机制作了综述。
关键词 线粒体 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缺血 凋亡相关因子 细胞色素C 凋亡诱导因子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再出血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沂涟 许继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9期1-2,共2页
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血凝学及 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探讨其在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DID)及再出血的意义 ,以指导治疗 ,动态检测了 30例SAH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凝学及 D-... 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血凝学及 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探讨其在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DID)及再出血的意义 ,以指导治疗 ,动态检测了 30例SAH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凝学及 D-二聚体变化 ,并与 5 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比较。结果 SAH患者发病 10天内全血粘度 (高、低切 )、血浆粘度和 D-二聚体持续增高 ,f蛋白原初始增高、1周后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SAH组凝血时间 (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PT)明显缩短 ,P<0 .0 1。认为 SAH患者急性期处于高粘、高凝、高纤溶状态 ,此为 SAH急性期应用扩容及抗纤溶药物预防 C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液流变学 血凝学 D-二聚体 脑血管痉挛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再出血
下载PDF
亚低温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艳 王德生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机制还不清楚 ,可能与内源性和外源性胱冬酶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的激活有关 ,但也可能与不依赖胱冬酶的凋亡诱导因子介导的凋亡有关。亚低温 (33~ 35℃ )可能是迄今惟一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 ,可以通过抑制胱...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机制还不清楚 ,可能与内源性和外源性胱冬酶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的激活有关 ,但也可能与不依赖胱冬酶的凋亡诱导因子介导的凋亡有关。亚低温 (33~ 35℃ )可能是迄今惟一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 ,可以通过抑制胱冬酶活性、促进Bcl 2表达、影响神经元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机制 ,减少脑缺血神经元凋亡 ,继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缺血 胱冬酶活性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细胞器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栋 高国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6-288,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器 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能量代谢障碍 内质网 溶酶体 线粒体
下载PDF
缺血性神经元DNA损伤导致凋亡的信号传导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俞英欣 万琪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年第6期465-468,共4页
DNA损伤是决定神经元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缺血性DNA损伤引发凋亡的机制。DNA损伤可引发P53蛋白表达,经过Bcl-2家族成员的调节,使细胞色素c(Cyt c)从线粒体转移到胞浆,Cyt c与Apaf-l和前caspase-9形成复合物,激活casp... DNA损伤是决定神经元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缺血性DNA损伤引发凋亡的机制。DNA损伤可引发P53蛋白表达,经过Bcl-2家族成员的调节,使细胞色素c(Cyt c)从线粒体转移到胞浆,Cyt c与Apaf-l和前caspase-9形成复合物,激活caspase-9,引发caspase家族级联反应,caspase作用于各自的底物,包括激活核酸内切酶(DNase),DNase使DNA双链断裂,产生180~200 bp或其整数倍的DNA片断,最终神经元凋亡。深入了解该通路的具体过程,参与的有关物质,将会加深我们对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元 DNA损伤 信号传导机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儿茶酚胺递质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9
作者 龚应霞 彭仁琇 赵国举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54-256,共3页
关键词 缺血 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儿茶酚胺递质
下载PDF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理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袁琼兰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459-462,共4页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作用机理 自由基 脂质过氧化损害机制 缺血
下载PDF
缺血性神经元死亡形式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乌林哈德 石瑞丽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大脑的某个区域血流量突然减少或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包括血栓形成和相对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失活。通常缺血几秒到数分钟内,缺血应激模式启动,随后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梗塞中心的细胞膜崩解直至... 缺血性脑卒中是大脑的某个区域血流量突然减少或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包括血栓形成和相对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失活。通常缺血几秒到数分钟内,缺血应激模式启动,随后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梗塞中心的细胞膜崩解直至神经元死亡。神经细胞死亡过程涉及复杂的时间和空问级联反应,细胞自噬(autoph.agy)、凋亡(apoptosis)和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几种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通常相互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元 细胞死亡形式 信号转导通路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元死亡 血液循环 灌注不足 血栓形成
下载PDF
亚低温对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施艳 张志坚 +3 位作者 许国英 慕容慎行 吴秀丽 陈余鹏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58-562,共5页
通过大鼠短暂全脑缺血模型来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后细胞色素C(CytochromeC ,CytC)释放及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揭示亚低温的部分神经保护机制。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NEL染色 )检测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凋... 通过大鼠短暂全脑缺血模型来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后细胞色素C(CytochromeC ,CytC)释放及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揭示亚低温的部分神经保护机制。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NEL染色 )检测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发生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缺血后大鼠脑海马区神经元中细胞色素C释放情况。结果显示 :①低温缺血组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 (P <0 .0 1) ;②低温缺血3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CytC阳性表达低于常温缺血 3h组 (P <0 .0 1)。据此认为 ,全脑缺血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经由凋亡途径 ,而CytC激活、释放是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一个关键事件。亚低温可抑制CytC的释放 ,推测经此途径减少缺血性神经元凋亡而发挥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细胞色素C 缺血 动物模型 神经保护机制
下载PDF
离子通道和交换器参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13
作者 JamesJ.Vornov 黄一宁 《世界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离子通道 离子交换器 缺血
下载PDF
凋亡网络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纲 邓艳秋 王吾如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2-454,共3页
关键词 凋亡信号 细胞凋亡 传导途径 凋亡网络 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原文传递
海马结构游离锌变化与神经元缺血性损伤关系的探讨
15
作者 周竹娟 郑健 +1 位作者 何英 赵士福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前脑缺血 /再灌注后海马结构游离Zn2 + 变化与神经元缺血性迟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前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采用TSQ荧光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内游离Zn2 + 变化 ;观察侧脑室注入Zn2 + 螯合剂对海马结构神经元内游离Zn2... 目的 :探讨前脑缺血 /再灌注后海马结构游离Zn2 + 变化与神经元缺血性迟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前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采用TSQ荧光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内游离Zn2 + 变化 ;观察侧脑室注入Zn2 + 螯合剂对海马结构神经元内游离Zn2 + 含量和对其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再灌注后 4 8h ,CA3区、齿状回门、CA1区起层和放射层的Zn2 + 荧光强度较缺血前减弱 ;再灌注后 72~ 96h海马结构背景荧光强度恢复至缺血前水平 ,但在CA1区和齿状回门锥体细胞层出现逐渐增多的斑点状荧光 ;再灌注后 7d ,荧光强度基本恢复正常 ;②侧脑室内注入Zn2 + 螯合剂CaEDTA能降低细胞内游离Zn2 + 含量 ,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结论 :①前脑缺血 /再灌注后 ,海马神经元突触前末梢游离Zn2 + 的释放和扩散增加 ,Zn2 + 移位至突触后神经元并参与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②膜不通透性Zn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结构 游离锌变化 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关系 迟发损伤 缺血
下载PDF
脑缺血高压氧治疗对神经元缺血性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之福 《医学研究通讯》 2001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脑缺血神经元缺血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在阻断兔三条脑供血动脉或同时给予HBO治疗一小时后取脑,HE染色,在光镜下用体视学测量尺计数缺血性改变神经元数和胶质细胞数。结果对照组与治疗... 目的观察超早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脑缺血神经元缺血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在阻断兔三条脑供血动脉或同时给予HBO治疗一小时后取脑,HE染色,在光镜下用体视学测量尺计数缺血性改变神经元数和胶质细胞数。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各脑区缺血性改变神经元总数的差异很明显,均为P<0.001;两组之间重度缺血性改变神经元数的差异亦很明显,在皮层、海马和乳头体区P值分别<0.002、<0.001和<0.005;两组之间胶质细胞数在皮层和海马区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分别<0.005和<0.001,但乳头体区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超早期HBO治疗能降低脑缺血神经元缺血性改变的程度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高压氧治疗 神经元缺血性改变
下载PDF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缺血性神经损伤机制中的作用及神经细胞保护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祝世功 吴彬 +4 位作者 苗艳颖 杨敏 侯忠赤 金雨荪 高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64-1664,共1页
缺血性中风在几小时到几天时间中发生复杂的时空事件.在脑缺血中心区血流明显减少,能量储备贫乏.神经元可在几分钟内发生死亡.然而在缺血区周围的半影区受累相对较轻,从相邻和对侧血管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往往受损成程度较轻或表... 缺血性中风在几小时到几天时间中发生复杂的时空事件.在脑缺血中心区血流明显减少,能量储备贫乏.神经元可在几分钟内发生死亡.然而在缺血区周围的半影区受累相对较轻,从相邻和对侧血管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往往受损成程度较轻或表现为变性.因此如何保护半影区神经元的功能,防止其进行性损伤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的研究重点.已知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基本发病机制包括兴奋性神经毒物、梗死灶周边去极化,炎症反应和凋亡.其中促细胞因子,如IL-1β和TNFα在进行性神经元损伤和凋亡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IL-1β和TNFα分别通过其受体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反应和细胞间反应,如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之间反应.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后导到神经死亡.尽管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但详细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这里我们研究了促炎细胞因子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信号转导靶分子,及神经细胞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症细胞因子 神经细胞保护 缺血性中风 神经损伤机制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神经元损伤机制 进行性损伤 IL-1Β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18
作者 林琳(摘译) 寒冰(校) 《国外医学情报》 2005年第8期37-37,共1页
来自于西班牙巴塞罗那Autonoma大学的Josefa Sabria教授报道说,在脑缺血体外模型中,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可避免神经元死亡;H2-受体阻断剂有望成为一种减少脑缺血后凋亡的新方法,因为阻断剂具有较强的神经元保护效应,甚至在受损后数... 来自于西班牙巴塞罗那Autonoma大学的Josefa Sabria教授报道说,在脑缺血体外模型中,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可避免神经元死亡;H2-受体阻断剂有望成为一种减少脑缺血后凋亡的新方法,因为阻断剂具有较强的神经元保护效应,甚至在受损后数小时给药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H2-受体拮抗剂 组胺 受体阻断剂 神经元死亡 巴塞罗那 体外模型 保护效应 缺血
下载PDF
神经元微环境及其调节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代彬 李树清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神经元微环境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调节 神经系统结构 缺血性损伤 病理生理机制 细胞凋亡 信息处理
下载PDF
针刺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NMDAR1mRNA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施静 刘晓春 +3 位作者 张静 张坚 邢宏义 关新民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1-375,共5页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以针刺穴位为治疗手段 ,用原位杂交技术显示 NMDAR1m RNA,探讨单纯缺血 ,缺血加电针治疗后脑内 NMDAR1m RNA的变化 ,并用谷氨酸或 MK- 80 1兴奋或拮抗 NMDA受体 ,观察对梗塞灶的影响。探讨 N...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以针刺穴位为治疗手段 ,用原位杂交技术显示 NMDAR1m RNA,探讨单纯缺血 ,缺血加电针治疗后脑内 NMDAR1m RNA的变化 ,并用谷氨酸或 MK- 80 1兴奋或拮抗 NMDA受体 ,观察对梗塞灶的影响。探讨 NMDA受体在脑缺血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1谷氨酸能显著增大脑梗塞面积 ,电针能明显缩小梗塞面积 ,MK- 80 1与电针作用相似 ,也能缩小梗塞面积 ,与对照组相比 ,谷氨酸组 ,电针组和 MK- 80 1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2缺血侧海马及大脑皮层 NMDAR1m RNA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侧 ,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经电针治疗后 ,NMDAR1m RNA无过表达现象 ,海马及大脑皮层缺血侧 NMDAR1m RNA阳性细胞数与对照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但明显低于单纯缺血组 (P<0 .0 1)。以上结果表明 ,谷氨酸介导的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是通过 NMDAR1m RNA的过表达而实现的 ,电针对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抑制 NMDAR1m RNA的过表达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穴位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保护作用 局灶性脑缺血 电针 谷氨酸 NMDA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