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产期缺血性缺氧对胎儿的影响
1
作者 马建波 王琴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4年第6期53-54,共2页
胎儿血和氧的供应均来自母体,通过子宫动脉及胎盘循环,经绒毛上皮进行气体交换,再沿胎儿循环将氧输送至胎儿全身各部,上述母胎循环中任何环节有阻断或通而不畅,如绒毛上皮交换功能受损和胎儿血管系统功能异常,母体血中含氧不足等... 胎儿血和氧的供应均来自母体,通过子宫动脉及胎盘循环,经绒毛上皮进行气体交换,再沿胎儿循环将氧输送至胎儿全身各部,上述母胎循环中任何环节有阻断或通而不畅,如绒毛上皮交换功能受损和胎儿血管系统功能异常,母体血中含氧不足等,均可导致胎儿缺血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 缺血性缺氧 胎儿 生长发育 宫内窘迫 胎死宫内
下载PDF
小儿脑发育和缺血性缺氧对脑发育的影响
2
作者 Triul.,F 程英升 《国外学者来访报告》 1996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儿童 脑发育 缺血性缺氧
下载PDF
铁死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天阳 徐文秀 +2 位作者 秦昕宇 邢雪雪 毕玫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6-672,共7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易导致新生儿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类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易导致新生儿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类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关于铁死亡与新生儿HIBD的研究逐年增多,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与新生儿H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有研究指出维生素K2,特别是甲萘醌-4(MK-4)可以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简要综述铁死亡在新生儿HIBD及小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并展望维生素K2,特别是MK-4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新生儿HIBD预后的可能,以期提供一种更加经济、安全且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铁死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甲萘醌-4 小胶质细胞 综述
下载PDF
水苏碱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亚鹏 李琴 +2 位作者 李莉 陈燕君 彭好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3-219,共7页
目的探究水苏碱(stachydrine,STA)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STA低剂量(5 mg/kg)组、STA中剂量(10 mg/kg)组、STA... 目的探究水苏碱(stachydrine,STA)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STA低剂量(5 mg/kg)组、STA中剂量(10 mg/kg)组、STA高剂量(20 mg/kg)组、维替泊芬(10 mg/kg)+STA高剂量(20 m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构建HIBD大鼠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测定各组大鼠脑含水量和脑指数,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损伤,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YES相关蛋白(YES associated protein,YAP)、p-YAP、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p-MST1、具有PDZ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海马组织损伤加重,尼氏小体减少(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逃避潜伏期、脑组织含水量、脑指数、神经元细胞凋亡率、p-YAP/YAP比值、p-MST1/MST1比值显著增加(P<0.05),穿越平台次数、TAZ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HIBD组相比,STA低、中、高剂量组海马组织损伤改善,尼氏小体增加(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逃避潜伏期、脑组织含水量、脑指数、神经元细胞凋亡率、p-YAP/YAP比值、p-MST1/MST1比值显著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TAZ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STA高剂量组相比,维替泊芬+STA高剂量组海马组织损伤加重,尼氏小体减少(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逃避潜伏期、脑组织含水量、脑指数、神经元细胞凋亡率、p-YAP/YAP比值、p-MST1/MST1比值显著增加(P<0.05),穿越平台次数、TAZ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STA可能通过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减少神经损伤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发挥对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保护 新生大鼠 神经元 细胞凋亡 水苏碱 Hippo-YES相关蛋白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血清HIF-1α、NSE、GFAP及相关临床特征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风险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晶晶 卢志华 +2 位作者 王可可 吴超君 李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相关临床特征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HIE患儿作为HIE... 目的探讨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相关临床特征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HIE患儿作为HIE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出生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新生儿出生后3 d血清HIF-1α、NSE、GFA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IF-1α、NSE、GFAP水平预测新生儿HIE发病的价值;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HIE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IE组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羊水污染、1 min Apgar评分≤7分的患儿比例较高(P<0.05),并且血清HIF-1α、NSE、GFAP水平较高(P<0.05);两组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胎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产次、剖宫产、胎膜早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IF-1α、NSE、GFAP及三者联合预测新生儿HIE发病的敏感性分别为82.7%(95%CI:0.795,0.862)、78.7%(95%CI:0.705,0.849)、84.0%(95%CI:0.803,0.891)、85.3%(95%CI:0.788,0.922),特异性分别为85.3%(95%CI:0.816,0.907)、74.7%(95%CI:0.715,0.796)、72.0%(95%CI:0.692,0.771)、90.5%(95%CI:0.825,0.956),AUC分别为0.907(95%CI:0.884,0.930)、0.850(95%CI:0.816,0.884)、0.893(95%CI:0.827,0.959)、0.936(95%CI:0.905,0.967);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窘迫[O^R=3.592(95%CI:2.017,6.397)]、脐带异常[O^R=4.905(95%CI:2.862,8.406)]、羊水污染[O^R=7.262(95%CI:3.603,14.637)]、1 min Apgar评分≤7分[O^R=3.139(95%CI:1.954,5.043)]、HIF-1α≥0.463 ng/mL[O^R=2.916(95%CI:1.422,5.980)]、NSE≥12.395μg/L[O^R=3.714(95%CI:1.955,7.056)]、GFAP≥3.962 ng/mL[O^R=3.556(95%CI:2.039,6.202)]均是新生儿HIE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羊水污染、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低及血清HIF-1α、NSE、GFAP水平高是新生儿HIE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通过检测血清HIF-1α、NSE、GFAP水平可为临床筛查HIE提供帮助,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临床特征 低氧诱导因子-1Α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针刺联合循经按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孟 万鸽 张靖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7期155-162,共8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循经按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恢复期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NHIE恢复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针刺组、抚触按摩组、联合组,各34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循经按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恢复期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NHIE恢复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针刺组、抚触按摩组、联合组,各34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抚触按摩组给予循经按摩,联合组给予针刺联合循经按摩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神经相关因子[Tau蛋白、生长激素(GH)、胰岛素生长因子-1 (IGF-1)、金属蛋白酶-9 (MMP-9)]、生长发育指标[智能发育(MDI)、运动发育(PDI)]值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12%,针刺组、抚触按摩组分别为76.47%、70.59%,针刺组、抚触按摩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3组血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周、8周后,联合组血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同一时间段的针刺组、抚触按摩组(P<0.05)。治疗4周、8周后,3组血清IL-6、TNF-α、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周、8周后,联合组血清IL-6、TNF-α、sICAM-1水平均低于同一时间段的针刺组、抚触按摩组(P<0.05)。治疗4周、8周后,3组血清Tau蛋白、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GH、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4周、8周后,联合组血清Tau蛋白、MMP-9水平低于同一时间段的针刺组、抚触按摩组,血清GH、IGF-1水平高于同一时间段的针刺组、抚触按摩组(P<0.05)。治疗4周、8周后,3组MDI、P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8周后,联合组MDI、PDI评分均大于同一时间段的针刺组、抚触按摩组。随访6个月,Ridit检验显示,联合组预后情况优于针刺组、抚触按摩组(P<0.05);针刺组与抚触按摩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循经按摩疗效确切,可调节NHIE患儿血液流变情况,抑制炎症因子分泌,调节神经相关因子水平,有助于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针刺 循经按摩 血液流变学 生长发育指标 预后
下载PDF
基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波 丁小连 +2 位作者 单昊宇 康玉莹 白露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复训练组(D组)和针康组(E组),再均分为24 d、7 d和14 d 3个时间点。结扎颈总动脉构建HIBD动物模型。C组针刺百会以及左右各旁开2 mm处,1次/d,每次留针2 h;D组进行转笼转棒训练,1次/d,10 min/次;E组在头穴丛刺的基础上进行转笼转棒训练。在各时间点,采用网屏实验评定运动功能缺损,TUNEL+Caspase-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区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表达。结果:相较于A组,经缺氧缺血造模处理的4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升高,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B组,各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减少,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其中E组的疗效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运动功能缺损,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康复疗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康法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大鼠 NLRP3炎症小体 细胞焦亡
下载PDF
袋鼠式护理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田艳芝 朱琳 闫海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85-287,共3页
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被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分析比较两组的神经行为、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N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可改善HIE患儿的神经行为,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袋鼠式护理 被动康复训练 神经行为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DNMT1、DNMT3a和BDNF检测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颜海峰 霍开明 +1 位作者 吴小红 周家仍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886-89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84例新生儿HIE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4例于我院出生的健... 目的探讨血清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84例新生儿HIE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4例于我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36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DNMT1、DNMT3a和BDNF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NMT1、DNMT3a和BDNF水平对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中度、重度组新生儿HIE患儿血清DNMT1、DNMT3a水平依次升高(P<0.05),BDNF水平依次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新生儿HIE患儿血清DNMT1、DNMT3a水平升高(P<0.05),BDNF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情程度、DNMT1、DNMT3a是影响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新生儿Apgar评分、BDNF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DNMT1、DNMT3a、BDNF联合检测预测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均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Z_(联合检测-DNMT1)=2.046,P=0.020;Z_(联合检测-DNMT3a)=3.046,P=0.001;Z_(联合检测-BDNF)=2.073,P=0.019)。结论新生儿HIE患儿血清DNMT1、DNMT3a水平升高,BDNF水平降低,在新生儿HIE患儿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DNMT1 DNMT3a BDNF 预后
下载PDF
木犀草苷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10
作者 杨畅 金海涛 张雯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033-1038,共6页
目的 探讨木犀草苷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脑损伤和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组、低剂量组(25 mg/kg木犀草苷)、高剂量组(50 mg/kg木犀草苷)、高剂量+... 目的 探讨木犀草苷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脑损伤和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组、低剂量组(25 mg/kg木犀草苷)、高剂量组(50 mg/kg木犀草苷)、高剂量+脂多糖(LPS)组(50 mg/kg木犀草苷+0.5 mg/kg TLR4激动剂LPS),每组12只。用颈总动脉结扎及缺氧手段构建HIE模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检测各组大鼠脑部神经功能;ELISA法测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测定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TLR4、核因子-κB(NF-κB)、p-NF-κB、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NSS,TNF-α、MDA水平,脑梗死体积及TLR4、p-NF-κB/NF-κB、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减少(P<0.05),BDNF、SOD水平升高(P<0.05),海马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构逐渐清晰,神经细胞数量正常;与高剂量组比较,高剂量+LPS组上述指标水平均相反表达(P<0.05),海马区组织病理损伤加重。结论 木犀草苷可改善HIE大鼠脑损伤并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且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可能是木犀草苷改善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苷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下载PDF
氢气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抗氧化作用
11
作者 尚云 王卫卫 +5 位作者 孙亚洲 朱健健 席慧芳 崔清洋 高渐联 郭锦辉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不同治疗方案... 目的通过检测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不同治疗方案中的变化,探讨氢气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选取7日龄新生大鼠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将其通过计算机程序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试验组1(饱和氢盐水组)、试验组2(亚低温组)、试验组3(联合组)。试验组1造模后腹腔注射饱和氢盐水,试验组2造模后行亚低温治疗,试验组3造模后同时进行亚低温联合注射饱和氢盐水治疗,对照组仅造模,假手术组不做特殊处理。造模后第1、3、7天各组均取出10只大鼠留取脑组织检测SOD、GSH-PX及MDA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在造模后第1天SOD及GSH-PX表达水平均下降,第3天更明显,第7天有所回升,MDA的表达水平上升,第3天更明显,第7天有所回降,与假手术组各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1和试验组2在造模后3个阶段SOD及GSH-PX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低于试验组3及假手术组,MDA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高于试验组3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和试验组2各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饱和氢盐水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而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亚低温联合氢气治疗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具有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氢气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下载PDF
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水平及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
12
作者 吕红艳 尹晓娟 +6 位作者 刘芳 李亚梅 王秋丽 任朋顺 陈长春 张晓媛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低氧诱导因子-1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水平及预...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低氧诱导因子-1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22年8月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110例中重度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是否同意患儿接受亚低温治疗,将患儿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70)和传统治疗组(n=40);亚低温治疗组患儿除常规治疗外,于出生后0~6 h实施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传统治疗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夹心法检测UCH-L1、HIF-1α表达水平。随访患儿出生后12~15个月神经发育结局。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治疗后血清UCH-L1[(1.9±0.4)与(3.1±0.3)μg/L,t=16.495,P<0.001]、HIF-1α表达水平[(1.40±0.22)与(2.75±0.19)μg/L,t=32.486,P<0.001]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清UCH-L1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1.9±0.4)与(3.3±0.5)μg/L,t'=18.293,P<0.01]。亚低温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在治疗3 d后,虽然两组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均出现高于治疗前[(1.40±0.22)与(1.23±0.29)μg/L,t'=3.907,P<0.001;(2.75±0.19)与(1.27±0.35)μg/L,t'=23.504,P<0.001],但是,亚低温抑制血清HIF-1α表达水平升高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随访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儿神经发育正常的比例高于传统治疗组[68.6%(48/70)与32.5%(13/40),χ^(2)=13.408,P<0.001];亚低温治疗组神经发育迟缓的比例低于传统治疗组[11.4%(8/70)与37.5%(15/40),χ^(2)=10.462,P<0.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中重度HIE患儿血清UCHL1表达水平,抑制血清HIF-1a表达水平升高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治疗,这可能是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低氧诱导因子-1Α 干预机制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13
作者 张靖 任亚方 +2 位作者 王岩 王品 王越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8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8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所有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惊厥与颅内压等治疗,中重度患儿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EPO 200 IU·kg^(-1),皮下注射,每周3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M1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中、重度患儿依据病情再治疗1~3个疗程。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28 d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评估2组患儿的神经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4、2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69.23%(27/39)、94.87(37/39),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705,P=0.003)。2组轻度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中中、重度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843、3.898,P=0.028、0.048)。2组患儿治疗前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14、28 d NBN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2组患儿治疗后28 d NBN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后14 d(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14、28 d 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ICAM-1、IL-6、TNF-α、HIF-1α、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14、28 d血清ICAM-1、IL-6、TNF-α、HIF-1α、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儿治疗后28 d血清ICAM-1、IL-6、TNF-α、HIF-1α、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14 d(P<0.05)。治疗后14、28 d,观察组患儿血清ICAM-1、IL-6、TNF-α、HIF-1α、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M1联合rhEPO治疗新生儿HIE,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及血清HIF-1α、NSE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振幅整合脑电图参数联合血气指标分析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赵庭鉴 王丽 刘曼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5期36-39,共4页
目的 评估振幅整合脑电图参数联合血气指标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7例正常儿童资料为对照组,采用ROC曲线... 目的 评估振幅整合脑电图参数联合血气指标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7例正常儿童资料为对照组,采用ROC曲线评估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血气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波谱带上边界、波谱带下边界、氧分压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pH值、碳酸氢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在ROC曲线中的AUC最大为0.969,其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振幅整合脑电图参数联合血气分析指标能有效预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有利于临床及时开展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 血气分析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下载PDF
新生儿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5
作者 黄婕 丁雅玲 +3 位作者 高亮 祝垚 林雅茵 林新祝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3-810,共8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9月-2023年9月出生的153例轻度HIE新生儿,随机分为亚低温组(77例)和非亚低温组(76例),比较两组的短期临床效果,并采用...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9月-2023年9月出生的153例轻度HIE新生儿,随机分为亚低温组(77例)和非亚低温组(76例),比较两组的短期临床效果,并采用Barkovich评分系统分析两组患儿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亚低温组和非亚低温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后72 h内败血症、心律失常、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肺出血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住院时间及生后72 h内凝血酶原时间长于非亚低温组(P<0.05)。与非亚低温组相比,亚低温组MRI异常发生率(30%vs57%)、MRI中重度脑损伤发生率(5%vs 28%)、分水岭损伤发生率(27%vs 51%)及中位分水岭损伤评分(0 vs 1)均较低(P<0.05)。结论新生儿轻度HIE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可降低MRI异常发生率和分水岭损伤发生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新生儿轻度HIE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可能在神经保护方面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治疗 头颅磁共振成像 脑损伤 新生儿
下载PDF
血清BDNF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16
作者 王丽 杨素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亚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无HIE的20名健康婴儿为对照组,接受亚低温治疗的90例HIE患儿为研究组(中度HIE患儿4...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亚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无HIE的20名健康婴儿为对照组,接受亚低温治疗的90例HIE患儿为研究组(中度HIE患儿48例,重度HIE患儿42例)。分别于治疗前(生后1 h)、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测定患儿BDNF、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及治疗后第3天酸碱度(PH)值、碱剩余(BE)值。结果:BDNF在重度HIE患儿中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t=8.56,P<0.01),中度和重度HIE患儿的亚低温疗效分别为95.8%和66.7%,亚低温治疗后神经异常组或死亡组BDNF水平明显高于改善组。对于中度HIE患儿,亚低温治疗后3 d和7 d与出生后1 h相比,血清CK-MB和CK水平均显著降低(F=66.35、87.06,均P<0.01);重度HIE患儿经亚低温治疗后表现出相同的趋势(F=79.23、138.2,均P<0.01)。对于PH和BE,中度HIE患儿治疗3 d均较生后1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5、25.201,均P<0.01);重度HIE患儿治疗后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t=16.783、29.17,均P<0.01)。结论:血清BDNF水平可能成为亚低温治疗HIE患儿临床效果新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治疗
下载PDF
高压氧辅以音乐疗法治疗婴幼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致听力障碍的效果
17
作者 吴蓉 许星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74-578,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以音乐疗法治疗婴幼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致听力障碍的疗效及听力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致听力障碍的婴幼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n=32)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n=32)...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以音乐疗法治疗婴幼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致听力障碍的疗效及听力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致听力障碍的婴幼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n=32)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n=32)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纯音听阈均值、相关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纯音听阈均值、实验室指标均下降,观察组纯音听阈均值低于对照组、全血黏度(whole blood specific viscosity,WBV)、红细胞聚集指数(red blood cell aggregation index,AI)及免疫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更高,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致听力障碍的患儿,通过给予高压氧辅以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听力状况,对改善其实验室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音乐疗法 婴幼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听力障碍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李娟 唐晓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74-0177,共4页
旨在探究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研究对象48例,即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选取地点为我院,选取时间为2022.08-2023.08间,依照随机法分组,组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组建观察组行循证护理,探究两种护理模式的差异... 旨在探究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研究对象48例,即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选取地点为我院,选取时间为2022.08-2023.08间,依照随机法分组,组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组建观察组行循证护理,探究两种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症状改善与住院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护理前,两组患儿的智力与运动发育评分、Gesell量表评分均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相关评分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 循证护理值得推广,其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还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智力、运动发育等相关情况,遂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团队协作式零缺陷护理联合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应用效果
19
作者 邓银梅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究团队协作式零缺陷护理联合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选取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分析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改... 目的探究团队协作式零缺陷护理联合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选取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分析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15月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包括PDI和MDI)、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量表(NBNA)评分、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以及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DI、MDI、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团队协作式零缺陷护理联合袋鼠式护理的干预方案,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缩短,有利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协作式零缺陷护理 袋鼠式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湘 陈欣萌 +1 位作者 曾琳 韩彤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发病率高达13‰,其中25-30%的婴儿患有永久性神经损伤,包括脑瘫、癫痫、精神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以及认知和学习障碍,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发病率高达13‰,其中25-30%的婴儿患有永久性神经损伤,包括脑瘫、癫痫、精神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以及认知和学习障碍,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挑战。亚低温治疗是支持治疗外,唯一公认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HIE的死亡率和残疾率。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作为亚低温治疗的辅助治疗或独立应用于HIE。本文综述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着重于足月儿及晚期早产儿,以期进一步降低HIE的死亡率、致残率和改善神经发育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足月儿及晚期早产儿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