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胺网状纳米结构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华 周祚万 +1 位作者 黄艳 应邦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7-880,共4页
以樟脑磺酸为掺杂剂、三氯化铁和过硫酸铵为二元混合氧化剂,在水溶液体系中通过苯胺原位聚合制备得到直径为80~100nm的聚苯胺网状纳米结构,其导电率为10^-2~10^-1 S/cm。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可抑制聚苯胺纤维的形成,并... 以樟脑磺酸为掺杂剂、三氯化铁和过硫酸铵为二元混合氧化剂,在水溶液体系中通过苯胺原位聚合制备得到直径为80~100nm的聚苯胺网状纳米结构,其导电率为10^-2~10^-1 S/cm。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可抑制聚苯胺纤维的形成,并同时起到掺杂剂和氧化剂的双重作用;通过控制FeCl3用量和以(APS):n(FeCl3)的比值,可调节产物的形貌结构和导电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二元氧化剂 网状纳米结构
下载PDF
网状纳米结构希夫碱卟啉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向清 邓军 +1 位作者 王杏乔 高非非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8,共4页
以氨基卟啉为基质材料 ,戊二醛为桥连基合成了一种新型网状纳米结构希夫碱卟啉聚合物。利用索氏提取器 ,分别以氯仿、N ,N 二甲基甲酰胺做溶剂 ,回流至流出液无色。氯仿N ,N 二甲基甲酰胺提取物的紫外光谱带较单体TAPP蓝移了 3~ 5nm。... 以氨基卟啉为基质材料 ,戊二醛为桥连基合成了一种新型网状纳米结构希夫碱卟啉聚合物。利用索氏提取器 ,分别以氯仿、N ,N 二甲基甲酰胺做溶剂 ,回流至流出液无色。氯仿N ,N 二甲基甲酰胺提取物的紫外光谱带较单体TAPP蓝移了 3~ 5nm。产物的红外光谱与单体TAPP相比在 1 687cm-1附近出现 1个新的吸收峰 ,它可归属于CN伸缩振动 ,通过定量红外光谱分析单体和聚合物中端基的吸收比率估计出希夫碱卟啉的聚合度约为 1 5。透射电镜显示卟啉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 ,卟啉间平均距离约为 4 1nm ,与从键长( 3 9nm)估计值大体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纳米结构 合成 表征 希夫碱 卟啉聚合物
下载PDF
聚吡咯网状纳米结构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豪 李巧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87,共2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表面活性剂合成网状纳米聚吡咯(PPy),并考察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对产品的形貌和吸波性能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表面活性剂合成网状纳米聚吡咯(PPy),并考察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对产品的形貌和吸波性能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y∶HCl∶FeCl3物质的量比为1∶0.5∶2时,聚吡咯的吸波性能最佳,在3430MHz处达到了-38.9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网状纳米结构 吸波性能
下载PDF
纳米网状结构钛酸锶钡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涛 白杨 +3 位作者 李浩 毛朝梁 董显林 桂书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34-1338,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了纳米钛酸锶钡(BST)粉体。在pH值为4和2.4条件下合成的BST粉体都是单相并结晶良好。透射电镜结果显示,BST纳米粉体颗粒尺寸大约为100nm,当pH值为4时BST纳米颗粒开始通过相互连接形成纳米网状结构...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了纳米钛酸锶钡(BST)粉体。在pH值为4和2.4条件下合成的BST粉体都是单相并结晶良好。透射电镜结果显示,BST纳米粉体颗粒尺寸大约为100nm,当pH值为4时BST纳米颗粒开始通过相互连接形成纳米网状结构。经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研究发现,在pH值为4条件下制备的纳米BST粉体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这可能是因为在pH值为4时纳米网状结构的BST形成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率,从而提高了纳米BST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光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 Sr)TiO3 网状纳米结构 光催化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活体生物膜模板法诱导控制合成硫化汞纳米网状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贾润萍 杨俊和 +4 位作者 吴庆生 丁亚平 李永胜 欧阳春发 王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60,共3页
利用青葱活体生物膜所具有的选择性吸收与排异、渗透与传输、诱导与控制等特殊功能,以其为模板,于室温下成功制备了网状交联结构的纳米硫化汞.该网状交联结构是由直径为80~120 nm的纳米球自组装而成的,其结构为六方相,晶格常数为a=0.... 利用青葱活体生物膜所具有的选择性吸收与排异、渗透与传输、诱导与控制等特殊功能,以其为模板,于室温下成功制备了网状交联结构的纳米硫化汞.该网状交联结构是由直径为80~120 nm的纳米球自组装而成的,其结构为六方相,晶格常数为a=0.4148 nm,c=0.9494 nm.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对纳米硫化汞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汞 纳米网状结构 活体生物膜 模板合成
下载PDF
ZnO纳米网状结构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孙伟 于威 +4 位作者 路万兵 蔡淑珍 张立 吕雪芹 许贺菊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8-261,共4页
采用热蒸发技术在镀金Si衬底上实现了ZnO纳米网状结构制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光致发光技术对ZnO纳米结构的形貌、晶态结构及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源材料ZnO和C的质量比为6∶1时有利于ZnO纳米网状结构的形成,该结... 采用热蒸发技术在镀金Si衬底上实现了ZnO纳米网状结构制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光致发光技术对ZnO纳米结构的形貌、晶态结构及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源材料ZnO和C的质量比为6∶1时有利于ZnO纳米网状结构的形成,该结构由一维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片状结构组成.纳米网状结构主要由晶态ZnO组成.室温的光致发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ZnO网状结构呈现出了较强的紫外光发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网状结构 X射线衍射(XRD) 光致发光(PL)
下载PDF
泡沫镍负载Fe_(2)O_(3)@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被引量:8
7
作者 乔清山 张晟 +3 位作者 周晓亚 胡立兵 陆洪彬 唐少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1-1429,共9页
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泡沫镍(NF)负载Fe_(2)O_(3)纳米粒子@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Fe_(2)O_(3)@Ni_(3)S_(2)/NF)。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等方法对电极材料的物相和微... 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泡沫镍(NF)负载Fe_(2)O_(3)纳米粒子@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Fe_(2)O_(3)@Ni_(3)S_(2)/NF)。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等方法对电极材料的物相和微观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表征。水热条件下原位表面化学刻蚀生成的Ni_(3)S_(2)纳米线与三维多孔NF基体间拥有强结合力和低界面电阻,Fe_(2)O_(3)粒子均匀分布在纳米线的表面。在1 mol·L^(-1)的KOH溶液中,运用线性扫描伏安测试(LSV)、计时电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EIS)等对电极的电催化析氧(OER)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A·cm^(-2)的超高电流密度下,Fe_(2)O_(3)@Ni_(3)S_(2)/NF电极的OER过电势仅为223 mV,比Ni_(3)S_(2)/NF材料的过电势降低了285 mV;经过10 h计时电位测试,性能保持率高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电催化 析氧反应 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 Fe_(2)O_(3)纳米粒子
下载PDF
聚多硅氧烷为硅源的无裂痕块状气凝胶制备 被引量:3
8
作者 江国栋 沈晓冬 +1 位作者 腾凯明 崔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7,57,共6页
SiO2气凝胶在凝胶老化和干燥过程中极易产生凝胶的开裂。以多聚硅氧烷(PEDS)为硅源,通过在交联凝胶的制备及凝胶老化过程中,控制水的用量,制备出具有无裂痕的SiO2凝胶。结果表明:低水用量获得湿凝胶的抗压模量明显低于高水用量所制... SiO2气凝胶在凝胶老化和干燥过程中极易产生凝胶的开裂。以多聚硅氧烷(PEDS)为硅源,通过在交联凝胶的制备及凝胶老化过程中,控制水的用量,制备出具有无裂痕的SiO2凝胶。结果表明:低水用量获得湿凝胶的抗压模量明显低于高水用量所制备湿凝胶的抗压模量,因此孔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从而有利于释放凝胶收缩产生的内应力。当H2O与PEDS中Si原子的摩尔比值为0.5时,所得凝胶在H2O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老化液中老化后,可以获得完整的无裂痕气凝胶。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表明:所制备的气凝胶是由5~8 nm颗粒串联形成的线状结构体构成。经差示扫描量热-质量损失仪(DSC-TG)分析表明:乙醇超临界干燥所制备的气凝胶,除了表面吸附少量的乙醇分子,还含有Si—OC2H5基团和Si—OH基团。所制备的气凝胶,室温下的导热系数在0.028 1~0.038 1 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硅氧烷 气凝胶 导热系数 抗压强度 网状纳米结构
下载PDF
气-液界面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的制备及SERS性能研究
9
作者 左园 闫森 +2 位作者 安冉 高钰梅 张颖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本研究通过自组装法在气-液界面得到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并通过进一步生长得到连续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该方法无需加入任何诱导剂,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得到稳定性良好的纳米金薄膜.通过改变HAuCl_4和AgNO_3相对用量、陈化时间等条件... 本研究通过自组装法在气-液界面得到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并通过进一步生长得到连续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该方法无需加入任何诱导剂,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得到稳定性良好的纳米金薄膜.通过改变HAuCl_4和AgNO_3相对用量、陈化时间等条件对网状结构薄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AgNO_3用量对Au纳米粒子薄膜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调控AgNO_3用量可以促进纳米金粒子间的融合并形成纳米链、进一步演化为纳米链网状结构.在初步形成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表面通过抗坏血酸还原进一步生长纳米金粒子,有利于形成较大面积、较好稳定性的纳米Au粒子网状结构薄膜.以对氨基苯硫酚(4-ATP)作为探针分子,研究表明,与未发生组装的金纳米粒子相比,自组装形成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对4-ATP具有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 气-液界面自组装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原文传递
Pd-Ni/γ-Al_2O_3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苯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洋 李倩 +2 位作者 李熙 侯莉 董森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4,共8页
针对市售Pd吸附脱硫剂成本高、深度脱硫效果偏低的现状,本文以改性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液相原位还原法制备出一种低成本、高脱硫能力的负载型三维纳米线网状结构的Pd-Ni吸附剂。利用XRD、TEM、SEM、BET等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 针对市售Pd吸附脱硫剂成本高、深度脱硫效果偏低的现状,本文以改性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液相原位还原法制备出一种低成本、高脱硫能力的负载型三维纳米线网状结构的Pd-Ni吸附剂。利用XRD、TEM、SEM、BET等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催化剂评价装置和GC-MS考察了不同原子比的Pd-Ni/γ-Al_2O_3吸附剂对苯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Pd-Ni纳米线直径为4~5 nm,长达数微米,纳米线与Al_2O_3载体紧密结合,形成负载型三维网状结构吸附剂(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为1%)。当Pd∶Ni原子比为1∶1时,经0.5 h吸附脱硫后可使苯原料中噻吩含量由300μg/L降至10μg/L以下,脱硫率达95%以上,是工业Pd/Al_2O_3(69.2%)的1.40倍,吸附剂中Pd的使用量约减少50%,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可控度高,为高效苯深度脱硫吸附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原位还原 Pd-Ni吸附剂 三维纳米线网状结构 脱硫率 苯深度脱硫
下载PDF
钛表面碱酸热处理的体外实验研究
11
作者 刘春 夏荣 +5 位作者 孙磊 闵曦 徐基亮 孙子环 章辉 朱一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05-1408,共4页
通过碱、稀酸、热处理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网状生物活性层,采用场发射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三组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三组试件共培养,体外评价试件表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组试件表... 通过碱、稀酸、热处理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网状生物活性层,采用场发射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三组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三组试件共培养,体外评价试件表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组试件表面仍呈现精细的网状结构,碱酸热处理可以脱除试件表面钠元素。体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网状结构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涤纶非织造布自编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婕妤 吕鹏飞 +1 位作者 姚壹鑫 魏取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为探索细菌纤维素/涤纶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以涤纶非织造布为基材,利用生物复合的方法,自编织制得细菌纤维素/涤纶非织造布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热重分析仪、表面张力仪、万能试验机对复合... 为探索细菌纤维素/涤纶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以涤纶非织造布为基材,利用生物复合的方法,自编织制得细菌纤维素/涤纶非织造布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热重分析仪、表面张力仪、万能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亲疏水性、拉伸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涤纶非织造布中纤维被细菌纤维素黏附、缠绕、穿插,二者实现较好地复合;复合材料中出现羟基官能团,红外光谱图发生轻微地红移现象;复合后材料的热稳定性、亲水性得到改善;对比涤纶非织造布,细菌纤维素/涤纶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提高,且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随细菌纤维素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涤纶非织造布 复合材料 纳米网状结构 黏附
下载PDF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Mg_(65)Cu_(25-x)Ag_(x)Y_(10) nanoporous dealloyed ribbons on pesticide wastewater 被引量:1
13
作者 Qing XIA Shi-yao HE +4 位作者 Wei ZHANG Qing-chun XIANG Ying-dong QU Ying-lei REN Ke-qiang QI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472-1484,共13页
Dealloyed ribbons with a layer of networked nanoporous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ore sizes were fabricated by dealloying the as-spun Mg_(65)Cu_(25-x)Ag_(x)Y_(10)(x=0,5,10,at.%)ribbons in dilute H_(2)SO_(4) solution in o... Dealloyed ribbons with a layer of networked nanoporous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ore sizes were fabricated by dealloying the as-spun Mg_(65)Cu_(25-x)Ag_(x)Y_(10)(x=0,5,10,at.%)ribbons in dilute H_(2)SO_(4) solu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pesticide wastewater.Compared to the as-spun ribbons,it is found that the dealloyed ribbons with the networked nanoporous structure exhibit higher degradation efficiency due to their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and enough active sites for the degradation process.Both the average pore sizes of the nanoporous structure and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the pesticide wastewate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 addition in the dealloyed ribbons.The maximum degradation efficiency up to 95.8%is obtained for the Mg_(65)Cu_(15)Ag_(10)Y_(10)dealloyed ribbon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pH being 3,the initial cis-cypermethrin concentration being 500 mg/L,and the dosage of dealloyed ribbon being 1.3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ed nanoporous structure MgCu-based amorphous ribbon DEALLOYING cis-cypermethrin wastewater degrad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High-strength Ti-BN composite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d matrix and network-woven structured TiB nanowires
14
作者 Li-qing HUANG Qun HU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69-1177,共9页
A novel architectural Ti composite composed of network-woven structured TiB nanowires in a core-shell structured Ti matrix was fabricated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Ti matrix composites(TMCs),where the shell consists ... A novel architectural Ti composite composed of network-woven structured TiB nanowires in a core-shell structured Ti matrix was fabricated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Ti matrix composites(TMCs),where the shell consists of rich N solute atoms while the core is deficient of N solute atoms through spark plasma sintering of powder mixtures of Ti powder and BN nano-powder.The phase composition,morphology,element distribution,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repare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EPMA),and electronic universal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MCs with designed architectur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chieved,and the as-prepared Ti-2BN(wt.%)composite exhibits an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1.8 GPa with a strain-to-fracture of~9%,while the Ti-1BN(wt.%)attains an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1.6 GPa and a strain-to-fracture of~20%.Moreover,the roles of the hybrid reinforcement structures in strengthening the Ti composite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s TiB nanowires NITROGEN network-woven structure core-shell structure
下载PDF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防爆震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杰 李树奎 +1 位作者 闫丽丽 王富耻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934-8940,共7页
利用聚偏二氟乙烯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爆炸加载下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的传播特性,并对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和泡沫铝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冲击波的强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呈现指数衰减的趋势.冲击波在... 利用聚偏二氟乙烯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爆炸加载下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的传播特性,并对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和泡沫铝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冲击波的强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呈现指数衰减的趋势.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衰减比在泡沫铝中衰减明显.由于二氧化硅气凝胶内部特殊的纳米多孔网状结构,导致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的衰减效果较好.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的传播速度极低,因此冲击波在二氧化硅气凝胶中传播时卸载波的追赶卸载效应非常明显,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冲击波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气凝胶 冲击波衰减 防护机理 纳米多孔网状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