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基因组学分析揭示早期陆生植物的复杂网状进化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舒江平 刘莉 +3 位作者 沈慧 戴锡玲 王全喜 严岳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5-682,共8页
植物由水生走向陆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化,期间产生的大量基因的进化路线可能互不相同,因此仅仅使用系统发育树无法呈现真实的演化关系。系统发育网络图能够清楚地展示包括垂直演化和水平演化在内的复杂网状进化关系。本文... 植物由水生走向陆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化,期间产生的大量基因的进化路线可能互不相同,因此仅仅使用系统发育树无法呈现真实的演化关系。系统发育网络图能够清楚地展示包括垂直演化和水平演化在内的复杂网状进化关系。本文选取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4种陆生植物,利用系统基因组学的方法,筛选得到1,668个一对一直系同源基因,重新构建了陆生植物的系统发育网状进化关系。结果发现,使用不同的分析策略所得到的系统发育树不同;对1,668个基因单独分析,发现存在15种不同的拓扑结构;对5个物种筛选得到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行系统发育网络分析显示,在非常稳健的系统发育网络图中,仅仅5个物种就存在9个不同的分离支,暗示着非常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而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和石松类植物的分离支之间差异很小,这可能是产生系统发育树冲突的原因之一,也暗示着早期陆生植物发生了复杂的辐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进化 基因树冲突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陆生植物演化 转录组从头测序
原文传递
菊属系统学及菊花起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2
作者 戴思兰 王文奎 黄家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0-234,共5页
该文综述了近 1 0年来菊属植物系统进化和菊花起源研究的主要工作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形态学、细胞学、远缘杂交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 ,作者发现关于菊花起源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 .菊属植物各种间种界的划分依然是这个属内需要探讨的问... 该文综述了近 1 0年来菊属植物系统进化和菊花起源研究的主要工作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形态学、细胞学、远缘杂交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 ,作者发现关于菊花起源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 .菊属植物各种间种界的划分依然是这个属内需要探讨的问题 ,对广泛存在的种下变异的分析还远未完成 ,关于菊属植物染色体倍性变化仍是一个谜团 .目前基本可以肯定毛华菊为主要起源种 ,而关于起源方式则远未解决 .根据已获得的数据 ,作者提出栽培菊花的形成是以菊属植物高度网状的系统进化式样为背景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属 系统学 菊花起源 研究进展 网状进化
下载PDF
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综述
3
作者 王娟 郭茂祖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4年第1期32-34,37,共4页
物种的进化史通常被描述成一棵有根系统树,但是当物种进化过程中发生网状进化事件(如,杂交、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时,物种的进化史不再适合被描述成系统树。系统发生网络是系统树的一般化,也是被用来描述物种的进化史,并可以描述物种的... 物种的进化史通常被描述成一棵有根系统树,但是当物种进化过程中发生网状进化事件(如,杂交、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时,物种的进化史不再适合被描述成系统树。系统发生网络是系统树的一般化,也是被用来描述物种的进化史,并可以描述物种的网状进化事件。而且系统发生网络也可以可视化冲突数据集,如由不同的基因得到的物种树。因此,系统发生网络的研究是生物信息的一个重要领域。介绍了系统发生网络的概念、发展、研究现状,总结了现有的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生网络 网状进化事件 隐式网络 显式网络
下载PDF
系统发育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春花 黄原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5-221,共7页
系统发育网络目前主要应用于表达种上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种内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矛盾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3个方面。本文在综述网状进化现象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用于构建系统发育网络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T-Rex软件包的... 系统发育网络目前主要应用于表达种上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种内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矛盾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3个方面。本文在综述网状进化现象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用于构建系统发育网络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T-Rex软件包的网状图法,Tcs软件中的统计简约法,Splitstrees4的中间网法、二分裂法和邻接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进化 系统发育网络 网状 统计简约法 中间网法 二分裂法 邻接网法
下载PDF
A Biosystematic Study on Asplenium sarelii Complex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中仁 王可青 +1 位作者 张方 侯鑫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The series Variantia Ching et S. H. Wu mainly occur in China and its members are highly variable in morphology. The denomination on this group of Asplenium is very confused in the herbaria. We hop e by means of a bios... The series Variantia Ching et S. H. Wu mainly occur in China and its members are highly variable in morphology. The denomination on this group of Asplenium is very confused in the herbaria. We hop e by means of a biosystematic study to find out their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reticulate evolution, and to raise a suggestion on their taxonomic treatment. Evidence from cytology, allozyme, morphology, and palynology shows that three ancestor diploids have formed Asplenium sarelii complex comprising 13 members. A. sarelii Hook. should be typified as a diploid. The so-called tetraploid 'A. sarelii' before is an allotetraploid that comes from the doubled hybrid between diploid A. sarelii and A. tenuicaule Hayata,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as a new species A. wudangense Z. R. Wang et X. Hou. A. pekinense Hance is an autotetraploid that comes from the doubled diploid ancestor A. sarelii. A. lushanense C. Chr., a diploid species and the only ancestor of A. yunnariense group, should not been sunk as a synonym of tetraploid A. yunnariense Franch. Most probably, A. varians Wall. ex Hook. et Grev. is an autotetraploid of A. tenuicaule Hayata. Three new natural tetraploid hybrids and their origins have been found out: they are A. x longmenense ( = A. pekinense x varians), A. x jingyunense ( = A. pekinense x yunnanense) and A. x kidoi ( = A. pekinense x wudangense). Three other new natural triploid hybrid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ir origins have been inferred: they are A. X huawuense ( = A. sarelii X wudangense), A. x luyunense ( = A. lushanense x yunnanense) and A. x teniuvaians ( = A. tenuicaule x varians). The method of allozyme comparion combined with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is employed to reveal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embers of Asplenium sarelii complex in reticulate evolution and proved to be a highly effective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polyploid and hybr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RIDOPHYTES Asplenium L. BIOSYSTEMATICS reticulate evolution CYTOLOGY ALLOZYME China
下载PDF
铁角蕨科的多倍化与物种多样性形成 被引量:2
6
作者 常艳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1-626,共6页
铁角蕨科植物约800种,广布世界各地,主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文统计了铁角蕨科188种植物的细胞学资料,发现167种植物具有多倍化现象,占总种数的88.8%,表明该类群植物中普遍存在多倍化事件。具有多倍化现象的物种中,90种只有1种细胞型,... 铁角蕨科植物约800种,广布世界各地,主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文统计了铁角蕨科188种植物的细胞学资料,发现167种植物具有多倍化现象,占总种数的88.8%,表明该类群植物中普遍存在多倍化事件。具有多倍化现象的物种中,90种只有1种细胞型,占总种数的47.9%;77种具有种内多倍性,即种下存在多个细胞型组合,占总种数的41.0%。多倍体细胞倍性极其丰富,有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十倍体、十二倍体以及十六倍体。本文还对铁角蕨科多倍化现象与其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铁角蕨科多倍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多倍化 物种多样性 网状进化 无融合生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