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媒体语境下青少年“网络出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黄俊 董小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29,共4页
以青少年"网络出征"为研究对象,认为维护既有政治价值系统、文化同温层的虹吸效应及网络"情感伤害"是诱发青少年"网络出征"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网络出征"行动逻辑的完整链条... 以青少年"网络出征"为研究对象,认为维护既有政治价值系统、文化同温层的虹吸效应及网络"情感伤害"是诱发青少年"网络出征"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网络出征"行动逻辑的完整链条,即网络动员结构发挥作用,实现信息动员并获得集体认同;组织关系建构并发生循环反应;意见领袖协调线上线下的串联与行动。"网络出征"的风险在于造成了青少年理性精神的流失,群体思想的极化及个体行为的失范。为规避上述风险,应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网络信息员制度,并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现行课程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青少年 网络出征 媒介素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青年网民“网络出征”现象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宝晶 赵春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网络出征”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网民发起的针对海外社交媒体的网络爱国集体行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网络出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形式,是网络亚文化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式,也是网民自发开展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 “网络出征”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网民发起的针对海外社交媒体的网络爱国集体行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网络出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形式,是网络亚文化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式,也是网民自发开展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走“网络群众路线”,要适应青年人爱国表达方式的转变,鼓励和引导网民创作丰富多样的网络亚文化承载形式,以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符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推动网络发声、引领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出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青年网民 网络亚文化
下载PDF
“饭圈女孩出征”的社会认同过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璇 《东南传播》 2020年第1期102-103,共2页
2019年8月,"饭圈女孩出征香港废青"事件引发轰动,与以往不同的是,"饭圈女孩"成为此次出征的主力军。本文试图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对"饭圈女孩出征"行动的社会认同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饭圈女孩出征&... 2019年8月,"饭圈女孩出征香港废青"事件引发轰动,与以往不同的是,"饭圈女孩"成为此次出征的主力军。本文试图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对"饭圈女孩出征"行动的社会认同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饭圈女孩出征"是通过认同话语与认同实践进行自我范畴化,实现内在认同,通过自发动员与自身"去污"的方式寻求外界认同,并最终获得认同,重塑身份认同的过程。"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弱化冲突,维护网络生态稳定,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和国家意识,对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青年亚文化而言,只有善于激浊扬清、回归理性,增强公益性,才是获得社会认同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文化 社会认同过程 网络出征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下“饭圈爱国”事件动因及价值研究
4
作者 刘兰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第3期6-8,共3页
本文以“饭圈爱国”事件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究此事件的传播动因与传播价值。国家自信、爱国主义价值观、追星思维、意见领袖引导、技术赋权等都是饭圈女孩网络“出征”的动因。这也是一场以饭圈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碰... 本文以“饭圈爱国”事件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究此事件的传播动因与传播价值。国家自信、爱国主义价值观、追星思维、意见领袖引导、技术赋权等都是饭圈女孩网络“出征”的动因。这也是一场以饭圈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碰撞,一场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民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饭圈爱国”事件背后的动因与价值是理解亚文化发展逻辑的路径,不仅看到事件传播的价值,也启示理性对待青年亚文化和进行文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文化 网络出征 传播要素 传播价值
下载PDF
A model for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pulse signals 被引量:2
5
作者 Hui-yan WANG Pei-yong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382-1389,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pulse signals. The idea is to start with the extraction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then to construct the recognition model based 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pulse signals. The idea is to start with the extraction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then to construct the recognition model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 To identify depth, frequency and rhythm, several parameters are proposed. To distinguish the strength and shape, which cannot be represented by one or several parameters and are hard to recognize, the main time-domain feature parameters are computed based on the feature points of the pulse signal. Then the extracted parameters are taken as the input and five models for automatic pulse signal identification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recognizing depth, frequency, rhythm, strength and shape of pulse signals, which can be expected to facilit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pulse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e signal identification Feature extraction Bayesian network Quantitative diagnosis Wavelet transfor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