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雅娟 符浩 王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当前已被证实,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方式。虽然这2种治疗方式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当前已被证实,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方式。虽然这2种治疗方式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与依赖性、不适合长期服用等,传统认知行为治疗受地理因素、经济因素较大影响等。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因其简便、经济的优势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已有较系统的针对失眠症状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该干预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主要综述了网络化认知行为疗法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和疗效,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
下载PDF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媛媛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索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的短期疗效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经过微信平台招募失眠患者,经过CBT-I专业培训的治疗师电话访谈,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严重抑郁患者,最后纳入65例患者,予以网络化认知行为治... 目的:探索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的短期疗效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经过微信平台招募失眠患者,经过CBT-I专业培训的治疗师电话访谈,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严重抑郁患者,最后纳入65例患者,予以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失眠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及睡眠日记参数变化。结果:共有32例患者完成4周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入睡潜伏期(Sleep Latency,SL)、在床时间(Time In Bed,TIB)缩短,睡眠总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延长,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提高,觉醒次数减少,ISI总分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患者依从性不高,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 非器质性失眠 依从性
下载PDF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对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居家观察期间睡眠和心理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远凤 郝凤仪 +3 位作者 周红杰 郎莹 刘雅贞 蒋晓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年第6期618-624,共7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特殊情况下慢性失眠症患者在传统认知行为治疗无法常规开展期间,探讨不同网络化管理模式下失眠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心理情绪状态的差异,以及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NCBT)的有效性。方法将经微信群...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特殊情况下慢性失眠症患者在传统认知行为治疗无法常规开展期间,探讨不同网络化管理模式下失眠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心理情绪状态的差异,以及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NCBT)的有效性。方法将经微信群管理的慢性失眠症患者群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CBT组(220例):除实施药物远程邮购外,积极推送NCBT方案;对照组(220例):仅实施相关治疗药物远程邮购。分别在居家观察初期(2020年1月28日,基线)和居家观察结束(2020年3月29日,治疗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表调查,分别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症状自评(SCL-90)量表检测评价两组干预管理前后的失眠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和情绪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线时:NCBT组和对照组无临床意义失眠发生率分别为29.54%和30.45%,轻度临床失眠发生率分别为43.64%和42.73%,中度临床失眠发生率分别为24.09%和24.55%,重度临床失眠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2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CBT组无临床意义失眠发生率(66.82%)增加,轻度、中度、重度临床失眠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照组无临床意义失眠发生率(24.54%)和轻度临床失眠下降(34.54%),中度临床失眠(36.36%)和重度临床失眠(4.54%)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NCBT组和对照组PSQI各因子得分均增高、睡眠质量均较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CBT组PSQI量表在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定分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线时和治疗后SCL-90评分比较,对照组躯体化、焦虑、抑郁、惊恐4项因子不同程度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CBT组与对照组比较,相关焦虑抑郁各因子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疫情期间居家观察特殊环境下,对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NCBT治疗,可显著减轻失眠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睡眠质量 心理健康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