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集理论”视域下青年圈层网络极化行为探析
1
作者 栗江豪 张洋洋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5期62-65,共4页
媒介化社会所塑造的新型网络社群关系,既催生了“圈层站队”“群体对垒”等群体极化现象,陷入数字“围城”的恶性循环,又将不同圈层主体推入“信息茧房”,导致网络社群中的舆情站队与冲突。基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群集... 媒介化社会所塑造的新型网络社群关系,既催生了“圈层站队”“群体对垒”等群体极化现象,陷入数字“围城”的恶性循环,又将不同圈层主体推入“信息茧房”,导致网络社群中的舆情站队与冲突。基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群集理论”,通过探析青年圈层网络极化现象的生成动因,发现在信息技术、群体压力等多重因素下,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中极易表现出“个体孤立”“低俗趣味”等行为表征,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及网络生态的和谐。针对网络社交中的多重问题,应通过坚守主流、记忆认同等路径的探索,以期疏导、化解青年圈层在网络中的极化矛盾,寻求青年群体网络行为“去极化”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集理论” 青年圈层 网络极化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类型、成因、困境及破解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主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55-158,共4页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破解路径
下载PDF
试析《黑镜·全网公敌》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3
作者 李曼 王佩莹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2期144-146,共3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暴力与人们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非理性行为基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本文以《黑镜·全网公敌》为文本,就网络世界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暴力与人们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非理性行为基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本文以《黑镜·全网公敌》为文本,就网络世界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分析,探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针对此现象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网公敌 网络群体极化 沉默的螺旋 意见领袖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4
作者 章勤 刘宁晖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探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可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五个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 探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可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五个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分别对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比较倾向相比前两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最大。群体认同和群际情绪均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 大学生 就业焦虑 应对路径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
作者 孙龙龙 侯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8期0056-0059,共4页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断扩大。网络群体极化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教育工作面临网络宣传阵地失守、思政教育效果削弱、学生价值取向偏失、思政教育平台短缺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把优...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断扩大。网络群体极化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教育工作面临网络宣传阵地失守、思政教育效果削弱、学生价值取向偏失、思政教育平台短缺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把优化网络宣传内容与渠道、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与方法、营造主流文化氛围与导向、拓展思政教育平台与条件作为应对策略来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思政工作 挑战 应对策略
下载PDF
ChatGPT介入下网络舆论极化风险的哲学省思
6
作者 高明 刘皆成 杨智雄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对人类自然语言的高度仿真,开启了人机对话新常态。然而,AI生成的语言具有“过去”的时间标签、“祛脸”的主体面相和“呈现”的内在功能等特征,其与面向“将来”、具有“脸面”、侧重“讲述”的人...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对人类自然语言的高度仿真,开启了人机对话新常态。然而,AI生成的语言具有“过去”的时间标签、“祛脸”的主体面相和“呈现”的内在功能等特征,其与面向“将来”、具有“脸面”、侧重“讲述”的人类语言之间依旧存在对立。正是这些对立化的特征,促使大语言模型以迎合用户的方式不断弱化人类语言的批判性,放大“常人”意见对用户的掌控,最终在资本逐利逻辑下,内含流量的极端化“常人”意见易被刻意纵容,诱发网络舆论非理性的极化风险。面对这一风险,需以“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为根本,在拓展训练语料库规模、充分利用“专家系统”传统、健全相关针对性法律制度过程中,巩固壮大ChatGPT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机对话 技术语言 网络舆论极化
下载PDF
网络舆论极化的意识形态风险透视:生成机理、具象表征与治理进路
7
作者 巩怡学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64-76,共13页
数字技术的集群式发展与颠覆式创新,使网络空间成为全球竞争背景下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给意识形态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与重要机遇。数字技术在网络空间的深度介入型构出舆论交互的崭新样态,而网络舆论极化作为舆论健康生态失序的具象表征,... 数字技术的集群式发展与颠覆式创新,使网络空间成为全球竞争背景下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给意识形态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与重要机遇。数字技术在网络空间的深度介入型构出舆论交互的崭新样态,而网络舆论极化作为舆论健康生态失序的具象表征,存有撕裂现实社会的潜在张力,由此也能透视出意识形态风险。主体权力边界虚化、社会圈层隔离对抗、技术系统失序缺位成为网络舆论极化的意识形态风险生成的重要推手。网络舆论极化有目的地通过引导网民认知实现意识形态规训,不仅影响个体主流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而且带来文化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寻求网络舆论极化的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策略,理应从培育信息素养与弥合认知鸿沟、重塑数字空间与壮大主流声音、强化监管力度与健全制度体系多维度协同发力,提升网络舆论极化治理的实效性,消除网络大舆论场的意识形态风险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极化 意识形态安全 风险治理
下载PDF
高校网络群体极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8
作者 曹文潇 《女报》 2024年第1期46-48,共3页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中以群体方式爆发某种情绪的一种极端化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如发生隐蔽而预防介入迟缓、动机复杂而管控对策难判、对象多元而保护范围偏小等,其产生原因与网络虚...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中以群体方式爆发某种情绪的一种极端化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如发生隐蔽而预防介入迟缓、动机复杂而管控对策难判、对象多元而保护范围偏小等,其产生原因与网络虚拟化及去中心化特点、社会过度竞争、信息素养与道德教育缺位等息息相关。高校化解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需逐步清朗社会文化与网络环境,建立“家—校—社”支持体系,落实常态化引导与防范性教育,塑造师生健全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 对策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9
作者 彭倩倩 《女报》 2024年第18期0145-0147,共3页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回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的原因及特点,选取信息孤岛、信息...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回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的原因及特点,选取信息孤岛、信息过滤、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社会认同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作为自变量,讨论网络群体极化可能通以上因素对大学生认知、态度、行为有显著影响,形成传递机制,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群体极化的调控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负面效应和引导策略
10
作者 林佳文 唐才茗 《品位·经典》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算法的优化和智媒平台的引导,个人所接触的网络信息逐渐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非理性特质、相对剥离感和“沉默螺旋”效应被无限放大,导致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算法的优化和智媒平台的引导,个人所接触的网络信息逐渐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非理性特质、相对剥离感和“沉默螺旋”效应被无限放大,导致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高校网络舆情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挑战。因此,必须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生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话语权建构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三个方面引导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以消除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 生成机制 负面效应 引导策略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
作者 郑媛媛 彭倩倩 《互联网周刊》 2024年第10期66-68,共3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领域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网络群体极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思想行为,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领域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网络群体极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思想行为,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多维度入手,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约束机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明辉 蒋红艳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9-213,共5页
网络群体极化是个体网民情感累积、聚群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群体情感宣泄的过程。在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非理智与情绪化、匿名性与去个性化、突发性与演化迅猛等特征。以网络群体极化为切入口,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演化及内部的生成机... 网络群体极化是个体网民情感累积、聚群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群体情感宣泄的过程。在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非理智与情绪化、匿名性与去个性化、突发性与演化迅猛等特征。以网络群体极化为切入口,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演化及内部的生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从政府、媒体和网民三个层面着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约束机制,以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机制 整体构建 网络群体极化
下载PDF
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青年网络群体极化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志强 孙冉冉 《青年探索》 CSSCI 2014年第6期24-28,共5页
群体极化现象是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集群行为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两起交通肇事事件引发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具体观测与文本分析,论证了网络热点事件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现象是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集群行为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两起交通肇事事件引发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具体观测与文本分析,论证了网络热点事件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不断积累、动态演进的过程以及影响其形成的综合、多元因素。这对于党和政府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作出预警和研判,推动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以及青年的社会性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青年网络群体极化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不同情绪对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龚艳萍 马艳玲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9-41,共3页
为了研究网络群体中不同情绪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上已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出发,使用python抓取2016年8月17日到2016年10月8日期间的41496825条微博评论作为数据样本,并通过Stanford Word Segmenter进行文本分词,然后使用LIWC进... 为了研究网络群体中不同情绪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上已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出发,使用python抓取2016年8月17日到2016年10月8日期间的41496825条微博评论作为数据样本,并通过Stanford Word Segmenter进行文本分词,然后使用LIWC进行文本分析,进而结合群体极化的测量方法,建立VAR模型。研究发现:负向情绪比正向情绪更容易引起网络群体极化;相比于悲伤情绪和焦虑情绪,愤怒情绪更容易引起网络群体极化。最后,为企业处理公关危机以及政府应对舆论舆情等提供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网络群体极化 VAR模型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的意识形态效应及其治理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81,共11页
“网络群体极化”这种非理性的极化现象对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深刻性与独一性会造成损害。互联网时代“成员”在社会“身份悬搁”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恣意的,以兴趣、情感为纽带的群体,在群体选择议题的过程中,因网络中“制度权威性”相对... “网络群体极化”这种非理性的极化现象对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深刻性与独一性会造成损害。互联网时代“成员”在社会“身份悬搁”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恣意的,以兴趣、情感为纽带的群体,在群体选择议题的过程中,因网络中“制度权威性”相对较弱,极易出现极端化观点。“群体”的异质性,不同群体以“自我中心”排斥外在的“交往”,往往采取攻讦等非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匿名的网络身份之中既有的身份约束丧失,人们更倾向于情绪的满足,而对意识形态的亲和度下降;由于在对论题的讨论之中“越说越窄”“偏听偏信”或者“情感至上”,在反复讨论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也不再具有意识形态原本应有的严肃性。各个群体之间的多元性和“壁垒森严”导致的“拒绝交流”与“非理性交流”,让本应作为交往基础的意识形态的独一性也有所损害。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极化”不能被理性化。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唤回交往的意愿与交往的秩序,即在交往理性的培育之中唤回意识形态作为交往的独一基础的地位;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自我监管与针对平台的制度监管以实现议程设计,可以在论题选择和表达方式上降低非理性与泛娱乐化的成分;通过“制度理性”在互联网之中的重新确认而唤回意识形态的严肃性,以立法明确匿名群体的权利保护和义务责任,确立“意见引导者”的身份,以构造“身份理性”进而增加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最终实现“网络群体计划”与意识形态要求相符的理性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非理性表征 意识形态效应 理性化路径
下载PDF
论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观因素 被引量:9
16
作者 戴松 王小杨 《科技传播》 2010年第3期33-33,28,共2页
网络群体极化研究,是当前新媒体传播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诱发因素,笔者将从网民个体、"e见领袖"、网络群体3个层面分析。具体而言,人内传播到"我的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中的网民"消费主权&... 网络群体极化研究,是当前新媒体传播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诱发因素,笔者将从网民个体、"e见领袖"、网络群体3个层面分析。具体而言,人内传播到"我的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中的网民"消费主权"带有极强的极化因子;"e见领袖"进一步过滤网上意见,并将越来越极化的意见扩散给更多的网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主观因素 极化群体 e见领袖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青年生育焦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良驯 赵丹丹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9,共13页
近年来,在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是否导致以及如何导致青年的生育焦虑,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内有研究开始涉及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青年生育焦虑之间的关系,但对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是否影响青年生育焦虑... 近年来,在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是否导致以及如何导致青年的生育焦虑,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内有研究开始涉及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青年生育焦虑之间的关系,但对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是否影响青年生育焦虑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采用线上匿名调查方式,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和社会比较倾向五个维度,构建了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青年生育焦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拟合分析,以研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青年生育焦虑有何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和社会比较倾向对青年生育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群体认同、群际情绪对青年生育焦虑的影响不显著。这就是说,青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强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生育焦虑,且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信息选择性接触和社会比较倾向会使得青年对生育更加焦虑,而群体认同和群际情绪同青年生育焦虑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本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学术界关于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青年生育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开展生育政策实施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青年生育 生育焦虑 人口问题 青年发展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钭娅 金一波 +2 位作者 史美林 薛鹏达 聂健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4-28,共5页
随着讨论的网民不断增多,群体成员的平均反应在原有的偏向上继续偏移,比讨论前更为极端。文章在使用现有理论模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以从多动力模型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最后回顾已有研究,... 随着讨论的网民不断增多,群体成员的平均反应在原有的偏向上继续偏移,比讨论前更为极端。文章在使用现有理论模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以从多动力模型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最后回顾已有研究,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有研究中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启示,以期对深化网络群体极化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匿名性 网络群体极化动力模型
下载PDF
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倾向的学校教育应对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7,共3页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优势意见"不断累积以及"意见环境"压力下非合理过程的产物,这种网络群体极化倾向已成为当今学生管理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训练,通过发挥异质性声音的警戒作...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优势意见"不断累积以及"意见环境"压力下非合理过程的产物,这种网络群体极化倾向已成为当今学生管理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训练,通过发挥异质性声音的警戒作用来驱散学生互联网应用的"多元无知"状态,是学校教育不错的选择;网络协同过滤机制容易使学生网民沉湎于劣质信息,接触同类、同质类信息过多以及沉浸相同观点的不断佐证过程,是构成群体极化现象的高危温床,教育要在培养学生宏观信息结构方面下功夫,促使学生信息多元化聚焦以避免学生社会粘性的丧失;互联网建构起来的学习型社会将学习者权利提到了中心位置,它要求学校通过权利文化建设来杜绝学生权力行使的不规范和盲目性,以预防学习者权利过渡时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学生管理 协同过滤 信息茧房
下载PDF
网络热点的舆情极化逻辑与政府回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章 白向学 《学术探索》 202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学界关于网络舆情的前期研究将关键问题锚定在了网络热点事件的内生逻辑如何,关键影响因素如何等难点问题上。由于在方法上多使用单案例研究,相关研究中发现的舆情影响变量的稳健性水平与内生逻辑的宏观程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舆情极... 学界关于网络舆情的前期研究将关键问题锚定在了网络热点事件的内生逻辑如何,关键影响因素如何等难点问题上。由于在方法上多使用单案例研究,相关研究中发现的舆情影响变量的稳健性水平与内生逻辑的宏观程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舆情极化治理研究。本研究以近年发生的40起热点事件为素材,运用QCA方法进行变量识别与逻辑抓取发现,公众诉求、首发方式、意见领袖、政府回应是关键因素;因素相互影响形成3条舆情极化的路径;“政府回应”是唯一影响舆情变化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从更新理念、构建机制和提升回应能力三个方面提出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公共领域 QC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