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类型、成因、困境及破解路径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主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55-158,共4页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破解路径
下载PDF
试析《黑镜·全网公敌》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2
作者 李曼 王佩莹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2期144-146,共3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暴力与人们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非理性行为基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本文以《黑镜·全网公敌》为文本,就网络世界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暴力与人们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非理性行为基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本文以《黑镜·全网公敌》为文本,就网络世界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分析,探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针对此现象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网公敌 网络群体极化 沉默的螺旋 意见领袖
下载PDF
网络群体心理:对勒庞群众观点的理性反思
3
作者 刘媛 张嘉蕊 高佳彤 《科技传播》 2024年第5期105-108,共4页
基于对勒庞群众观点的理性思考,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群体事件及心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更合理地进行网络群体性事件评估,提高面对社会事件挑战时的应对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网络群体 《乌合之众》 群众观点 群体心理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4
作者 章勤 刘宁晖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探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可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五个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 探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可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五个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分别对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比较倾向相比前两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最大。群体认同和群际情绪均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 大学生 就业焦虑 应对路径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
作者 孙龙龙 侯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8期0056-0059,共4页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断扩大。网络群体极化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教育工作面临网络宣传阵地失守、思政教育效果削弱、学生价值取向偏失、思政教育平台短缺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把优...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断扩大。网络群体极化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教育工作面临网络宣传阵地失守、思政教育效果削弱、学生价值取向偏失、思政教育平台短缺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把优化网络宣传内容与渠道、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与方法、营造主流文化氛围与导向、拓展思政教育平台与条件作为应对策略来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思政工作 挑战 应对策略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媛媛 彭倩倩 《互联网周刊》 2024年第10期66-68,共3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领域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网络群体极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思想行为,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领域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网络群体极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思想行为,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多维度入手,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7
作者 文珊 赵东 《新丝路》 2024年第35期0223-0225,共3页
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环境中群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沉默螺旋现象,以及信息过滤与茧房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在信息选择与接收方面更... 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环境中群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沉默螺旋现象,以及信息过滤与茧房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在信息选择与接收方面更容易趋向极端。文章探讨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并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研究
8
作者 王玉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8期377-383,共7页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心理特征:群体极化、从众心理、匿名性、暗示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和思想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心理特征:群体极化、从众心理、匿名性、暗示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和思想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网络群体心理,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从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出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教育者、大学生三个角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Currently, th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exhibits distinc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nline space, including group polarization, conformity psychology, anonymity, and suggestion psychology. The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ffect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ose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need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online groups in order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online community, studying the guid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guidance path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universities, educat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路径
下载PDF
高校网络群体极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9
作者 曹文潇 《女报》 2024年第1期46-48,共3页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中以群体方式爆发某种情绪的一种极端化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如发生隐蔽而预防介入迟缓、动机复杂而管控对策难判、对象多元而保护范围偏小等,其产生原因与网络虚...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中以群体方式爆发某种情绪的一种极端化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如发生隐蔽而预防介入迟缓、动机复杂而管控对策难判、对象多元而保护范围偏小等,其产生原因与网络虚拟化及去中心化特点、社会过度竞争、信息素养与道德教育缺位等息息相关。高校化解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需逐步清朗社会文化与网络环境,建立“家—校—社”支持体系,落实常态化引导与防范性教育,塑造师生健全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 对策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负面效应和引导策略
10
作者 林佳文 唐才茗 《品位·经典》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算法的优化和智媒平台的引导,个人所接触的网络信息逐渐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非理性特质、相对剥离感和“沉默螺旋”效应被无限放大,导致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算法的优化和智媒平台的引导,个人所接触的网络信息逐渐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非理性特质、相对剥离感和“沉默螺旋”效应被无限放大,导致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高校网络舆情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挑战。因此,必须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生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话语权建构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三个方面引导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以消除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 生成机制 负面效应 引导策略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11
作者 彭倩倩 《女报》 2024年第18期0145-0147,共3页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回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的原因及特点,选取信息孤岛、信息...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回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的原因及特点,选取信息孤岛、信息过滤、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社会认同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作为自变量,讨论网络群体极化可能通以上因素对大学生认知、态度、行为有显著影响,形成传递机制,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群体极化的调控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研究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其纠治策略
12
作者 林佳文 唐才茗 《中国新通信》 2024年第23期112-118,共7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受到网络群体极化下盲从心理、文化认同、排外倾向、极端情绪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水平滑坡、网络行为失范和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受到网络群体极化下盲从心理、文化认同、排外倾向、极端情绪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水平滑坡、网络行为失范和意识形态撕裂,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也对网络空间生态和社会发展稳定造成了危害。对此,必须从构建网络宣传思想阵地新格局、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驾驭数字资本逐利性和盲目性等方面着手,提升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强化舆情调控力、提高大学生网络自觉性、实现信息技术价值理性回归,以消除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思想行为 生成机制 负面影响 纠治策略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钭娅 金一波 +2 位作者 史美林 薛鹏达 聂健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4-28,共5页
随着讨论的网民不断增多,群体成员的平均反应在原有的偏向上继续偏移,比讨论前更为极端。文章在使用现有理论模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以从多动力模型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最后回顾已有研究,... 随着讨论的网民不断增多,群体成员的平均反应在原有的偏向上继续偏移,比讨论前更为极端。文章在使用现有理论模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以从多动力模型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最后回顾已有研究,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有研究中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启示,以期对深化网络群体极化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匿名性 网络群体极化动力模型
下载PDF
浅析网络群体心理的特征及其应对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6-67,72,共3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个体身上,还表现在群体心理发生了很大改变,形成了网络群体意识。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群体既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要对网络心理群体进行有效引导,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个体身上,还表现在群体心理发生了很大改变,形成了网络群体意识。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群体既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要对网络心理群体进行有效引导,方可对社会发展带来良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心理 网络群体行为特征 应对机制
下载PDF
网络群体事件政府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刘人境 孙滨 刘德海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1-919,共9页
利用演化博弈模型预测舆论的发展趋势,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事件采取的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在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基础上建立网络群体事件舆论的传播方程,将地方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的策略互动和行为演化融入到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用以模拟... 利用演化博弈模型预测舆论的发展趋势,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事件采取的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在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基础上建立网络群体事件舆论的传播方程,将地方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的策略互动和行为演化融入到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用以模拟舆论的扩散和收敛过程。结果表明:在网络群体事件初期,如果弱势群体通过抗争获得政府补偿的概率不断增大,将造成事态的扩大。此时,地方政府应控制信息的交流程度与初始抗争人数,减缓舆论的扩散;在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大范围扩散阶段,上级政府介入并采取惩罚措施,及时披露信息,促使网络舆论的收敛平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博弈 网络群体事件 传染病模型 信息交流 社会福利最大化
下载PDF
网络群体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63
16
作者 王元卓 于建业 +3 位作者 邱雯 沈华伟 程学旗 林闯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2-300,共19页
随着社会关系网络和在线社会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如何理解和分析群体合作行为的稳定维持和演化是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文中综述了网络群体行为和随机演化博弈模型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可用于网络群体... 随着社会关系网络和在线社会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如何理解和分析群体合作行为的稳定维持和演化是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文中综述了网络群体行为和随机演化博弈模型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可用于网络群体行为分析评价的指标和模型,总结了网络群体行为和随机演化博弈模型的若干研究和分析方法,探讨了应用随机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网络群体行为研究的可行性.基于这些讨论,展望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网络群体行为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网络 随机模型 演化博弈 网络群体行为 评价技术 社交网络 社会计算
下载PDF
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隋岩 苗伟山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34,共9页
本文基于十多年的研究和案例,对中国网络群体事件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梳理。文章首先总结了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五种概念取向(行政管理、媒介构建、舆论场域、公共领域和集体行动),接着指出其主体是网民的情绪宣泄和价值表达,议题多为政治... 本文基于十多年的研究和案例,对中国网络群体事件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梳理。文章首先总结了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五种概念取向(行政管理、媒介构建、舆论场域、公共领域和集体行动),接着指出其主体是网民的情绪宣泄和价值表达,议题多为政治性官民冲突和社会性公共事件,且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互联网显著性、互动性和极化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分析网络群体事件的三对核心维度,认为网络群体事件的前提是从私人性转化为公共性,在发展过程中情感性和理性相互影响,事件的发展变化则由具体的组织行动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事件 概念 公共性 显著性 互动性 极化 组织行动
下载PDF
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肖人彬 张耀峰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以政府部门处理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为背景,建立了政府部门和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演化博弈模型,对不同规模网络群体事件下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复制动态分析和仿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人数较多、爆... 以政府部门处理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为背景,建立了政府部门和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演化博弈模型,对不同规模网络群体事件下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复制动态分析和仿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人数较多、爆发时间已经较长的大规模网络群体事件,政府部门应及时、公开、透明地予以处理;对参与人数较少、距离爆发时间较短的小规模群体事件可以适当地采取屏蔽手段。政府部门要实现对有害社会秩序的网络群体事件的有效控制,应该建立有效的网络群体事件预警机制,把握处理信息传播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事件 信息传播 演化博弈
下载PDF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约束机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明辉 蒋红艳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9-213,共5页
网络群体极化是个体网民情感累积、聚群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群体情感宣泄的过程。在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非理智与情绪化、匿名性与去个性化、突发性与演化迅猛等特征。以网络群体极化为切入口,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演化及内部的生成机... 网络群体极化是个体网民情感累积、聚群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群体情感宣泄的过程。在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非理智与情绪化、匿名性与去个性化、突发性与演化迅猛等特征。以网络群体极化为切入口,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演化及内部的生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从政府、媒体和网民三个层面着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约束机制,以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机制 整体构建 网络群体极化
下载PDF
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模式与舆论传播机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斌成 何芝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8-172,共5页
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它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在网络上的反映。网络群体事件主要有四种形成模式:现实基层矛盾在网络中的放大模式;网络公关公司不规范的网络公关行为模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煽动民众情绪模式... 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它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在网络上的反映。网络群体事件主要有四种形成模式:现实基层矛盾在网络中的放大模式;网络公关公司不规范的网络公关行为模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煽动民众情绪模式;民族利益冲突引发模式。网络群体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连串不可分割的前后延续过程,有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蔓延期、终结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舆论特点和引导策略都不相同。深入研究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模式和舆论传播机制,能够为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进行舆情引导和治理提供理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事件 形成模式 舆论传播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