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 被引量:10
1
作者 吕杰 曹燕 张冬梅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评价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应用国产CO2 ECS-20型冷凝器对32例(31眼)晚期青光眼进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结果术后随访1月~1年,眼压控制正常者25例,3例眼球萎缩,4例仍偏高。结论睫状... 目的评价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应用国产CO2 ECS-20型冷凝器对32例(31眼)晚期青光眼进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结果术后随访1月~1年,眼压控制正常者25例,3例眼球萎缩,4例仍偏高。结论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载PDF
全视网膜冷凝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溢血疗效观察
2
作者 刘真 樊兆珊 王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网膜冷凝术 糖尿病 玻璃体溢血 疗效观察 PRC
下载PDF
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3
作者 王瑞峰 李素霞 《中原医刊》 1999年第1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网膜冷凝术
下载PDF
全视网膜冷凝术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4
作者 罗耀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4-34,共1页
继发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虹膜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通过众多机制致使视力丧失,包括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原名:出血性青光眼,简称N、V、G)等.笔者近10年来采用全视网膜冷凝术治疗44眼的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效果... 继发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虹膜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通过众多机制致使视力丧失,包括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原名:出血性青光眼,简称N、V、G)等.笔者近10年来采用全视网膜冷凝术治疗44眼的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效果,其中包括18眼N、V、G,12眼进行性虹膜红变,14眼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本组44眼中,曾有20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失败。全视网膜冷凝术全视网膜冷凝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先作360°球结膜环状切开,将4—0丝线置于4条直肌下,以暴露手术部位。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用带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冷凝术 血管性疾病 眼部疾病
下载PDF
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张莉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5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48眼)视网膜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瘤体直径<1.5 DD的患者采用激光治疗,对瘤体直径>1.5 DD的患者进行血管瘤冷凝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管瘤大小... 目的探讨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48眼)视网膜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瘤体直径<1.5 DD的患者采用激光治疗,对瘤体直径>1.5 DD的患者进行血管瘤冷凝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管瘤大小、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管瘤大小(1.31±0.32)mm、BCVA(0.41±0.19)、CMT(306.12±16.13)μm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21±0.32)mm、(1.12±0.19)、(361.23±13.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临床疗效良好且操作简单,可反复采用,对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血管瘤 激光 网膜冷凝术
下载PDF
视网膜冷凝术在巩膜裂伤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玉萍 李朝晖 伏文健 《农垦医学》 2003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网膜冷凝术 巩膜裂伤 应用 网膜脱离
下载PDF
周边视网膜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金香 翟玉梅 +1 位作者 臧萍 潘丽丽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6-357,共2页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周边视网膜冷凝术
下载PDF
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及副肾棉片放置术治疗新生血管型青光眼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利 何朝永 陈基黎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6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方法:对18例(1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及副肾棉片放置术。结果:18例术后随访24~48个月,15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8%。结论:新生血管性青...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方法:对18例(1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及副肾棉片放置术。结果:18例术后随访24~48个月,15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8%。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及副肾棉片放置术治疗新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中简单、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全视网膜冷凝术 小梁切除丝裂霉素放置
下载PDF
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
9
作者 管怀进 龚启荣 +1 位作者 田明华 胡楠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抗青光眼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局部应用5 - Fu 和地塞米松。术后随访1 m o ~5a ,平均6 mo 。结果 SRC 组的治疗成功率(73 .9 % ) 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41 .2 %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单纯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及术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屈光间质混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网膜冷凝术 抗代谢药物
下载PDF
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41例疗效分析
10
作者 刘莎利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0年第2期63-65,共3页
目的:通过疗效比较,分析阐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难点。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将41例(4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20眼)行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B组(21眼)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前视网... 目的:通过疗效比较,分析阐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难点。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将41例(4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20眼)行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B组(21眼)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观察1周内眼压及眼内情况,随访1年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A组眼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A组疼痛消失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1)。术后1年A组眼压90%(18/20)正常,B组49%(10/21)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两组病例中虹膜新生血管均有减退,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5)。结论: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疗效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前部视网膜冷凝术 激光 小梁切除 睫状体冷凝
下载PDF
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配合与护理
11
作者 郭滨影 韩梅 孙玉玲 《哈尔滨医药》 2007年第6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网膜脱离手 显微镜 间接眼底镜 护理 网膜冷凝术 网膜脱离 眼外伤患者 高度近视眼
下载PDF
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视网膜剥离手术
12
作者 顾正本 《苏州医学杂志》 1997年第1期22-23,共2页
近年来,视网膜剥离手术的进展较快,其中之一即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行网膜冷凝、封闭裂孔。现将我院近年来的使用情况及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双目间接检眼镜 网膜剥离手 封闭裂孔 网膜冷凝术
下载PDF
激光或冷冻治疗早产儿阈值期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东明 黄中宁 黄杜茹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37-537,共1页
对7例14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达到阈值期病变的患儿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经巩膜表面视网膜冷凝术治疗,疗效满意结果显示及时筛查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并在阈值期病变就及时给予干预性治疗,有利于患儿眼部结构和视功能的发育。
关键词 网膜病变 早产儿阈值期 网膜激光光凝 经巩膜表面视网膜冷凝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冷冻治疗 阈值 网膜冷凝术 干预性治疗 眼部结构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徐韶琳 王英 苏冠方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07-70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对40例(41眼)NVG患者根据病情分3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12例(1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用丝裂霉素C敷贴;B组13例(13眼),行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C...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对40例(41眼)NVG患者根据病情分3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12例(1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用丝裂霉素C敷贴;B组13例(13眼),行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C组15例(15眼),行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结果患者出院时平均眼压:A组为(20.08±7.11)mmHg;B组为(21.50±7.28)mmHg,术后2周左右大部分降至正常;C组为(19.43±7.98)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69.1%;B组8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61.5%;C组12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80%。结论对于不同病情的NVG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 睫状体冷冻 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
下载PDF
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万超 刘宁宁 +3 位作者 赵宁 柳力敏 才娜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614-616,共3页
目的:比较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7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 目的:比较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7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其中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37例37眼,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32例34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低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结论: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明显疗效,但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网膜冷凝术 睫状体冷冻 小梁切除 全视网膜光凝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哲清 王庆生 周琦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29-330,共2页
目的 评价全视网膜冷凝术 (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 ,并应用丝裂霉素 C(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 2 1例 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 ,并应用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例。结果... 目的 评价全视网膜冷凝术 (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 ,并应用丝裂霉素 C(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 2 1例 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 ,并应用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例。结果 术后随访 4月~ 2年 ,18例眼压控制在 1.46~ 2 .6个 k Pa(10 .94~ 19.5 5 mm Hg)。结论  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 ,并应用 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综合治疗 疗效 全视网膜冷凝术 小梁切除 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 丝裂霉素C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富名水 张皙 马盈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1例(3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全视网膜冷凝术。结果术后5~7 d眼压7~18mmHg(平均12.5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1例(3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全视网膜冷凝术。结果术后5~7 d眼压7~18mmHg(平均12.5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10~29mmHg(平均13.5mmHg),术后6个月(28只眼)眼压10~31mmHg(平均17.5mmHg),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11~31mmHg(平均17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低于21 mmHg为完全成功有25只眼,条件成功有4只眼,成功率93.5%;术后6个月(28只眼)完全成功有19只眼,条件成功有5只眼,成功率85.7%;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完全成功有12只眼,条件成功有7只眼,成功率79.1%。术后6个月(28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1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3只眼。术后3月(31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2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18只眼。手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有11只眼;有3只眼前房渗出;有6只眼有脉络膜脱离;无前房消失,有1只眼恶性青光眼。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植入羊膜,全视网膜冷凝术效果肯定,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 丝裂霉素C 羊膜 全视网膜冷凝术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法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8期2396-2398,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手术方法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2012年5月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AGV)及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30例NVG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AGV植入术,20例行前部视网膜... 目的:观察两种手术方法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2012年5月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AGV)及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30例NVG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AGV植入术,20例行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术后两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间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眼压与术后各组眼压相比均有显著下降。AGV植入组与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早期反应及并发症中AGV植入组眼球疼痛、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P<0.05)。结论:AGV植入组术及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治疗新生血光性青光眼都是有效的方法,但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因其是破坏性手术,仅适用于晚期青光眼和绝对期青光眼。AGV植入组术对有一定视功能的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Ahmed青光眼引流阀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分析
19
作者 邱敬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0期57-58,共2页
目的观察AGV与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7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按门诊单号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AGV治疗,给予B组患者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 目的观察AGV与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7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按门诊单号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AGV治疗,给予B组患者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12眼,不变20眼,降低4眼;B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11眼,不变21眼,降低4眼。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1年后,眼压不超过21 mmHg的患者有30例,治疗成功率为83.3%;B组治疗1年后,眼压不超过21mmHg的患者有24例,治疗成功率为6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B组患者治疗后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V在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疾病中治疗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实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 AGV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载PDF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1
20
作者 马立 赵本严 狄雅芬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观察前部视网膜冷凝术(anteriorretinalcryotherapy,ARC)对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1例(12只眼)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单独... 目的观察前部视网膜冷凝术(anteriorretinalcryotherapy,ARC)对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1例(12只眼)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单独行ARC,22例(22只眼)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另选31例(32只眼)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单独行ARC或睫状体冷凝术作对照。随访6~26个月。结果单独行ARC可使92%(11/12)的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恢复正常,虹膜新生血管消退,与单独行ARC的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使86%(19/22)的患者眼压恢复正常,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明显优于仅行ARC或睫状体冷凝术者(P<0.01)。此联合术式可使90%(18/20)的患者眼痛消失,67%(8/12)的患者视力保持,与睫状体冷凝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ARC单独应用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晚期患者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网膜冷凝术 小梁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