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2015年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网采浮游植物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海燕 杨翼 +2 位作者 杨璐 左国成 曾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基于2004—2015年12年的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网样数据,开展浮游植物群落及96种定种的多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年共鉴定出5门120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赤潮生物种类占定种的59%;各年份物种数变化范围为23~61种,年平均... 基于2004—2015年12年的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网样数据,开展浮游植物群落及96种定种的多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年共鉴定出5门120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赤潮生物种类占定种的59%;各年份物种数变化范围为23~61种,年平均细胞丰度范围为(7~87 731)×104个/m3,物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3~3.04,丰富度指数范围0.36~1.12,均匀度指数范围0.31~0.72;12年中生物种类数、细胞丰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呈略有下降趋势;样品中几乎每年都出现的物种有10种,只检出1年的物种有23种;站位检出率不小于50%的物种只有4种,小于0.01%的有57种;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叉角藻(Ceratium furca)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该区域的优势种;近5年细胞丰度水平普遍比2010年前高,格氏圆筛藻(C.granii)、中肋骨条藻(S.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0种常见种密度呈增长趋势,较常见种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和北方角毛藻(Chaetoceros borealis)多年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有助于掌握该区域浮游植物物种的本底情况及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网采浮游植物 物种变化 群落变化
下载PDF
2013年春季南沙海域不同水团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戴明 巩秀玉 +3 位作者 刘华雪 廖秀丽 齐占会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6,共9页
根据2013年春季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沙海域不同水团中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4门62属222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数分别占67.1%和31.1%。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6 655±36 570)个·m-3,硅藻门平均丰度占93.6%... 根据2013年春季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沙海域不同水团中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4门62属222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数分别占67.1%和31.1%。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6 655±36 570)个·m-3,硅藻门平均丰度占93.6%。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分别为4.43和0.85。巴拉巴克海峡西侧混合水受苏禄海表层入侵水及冷涡影响,跃层浅,营养盐浓度高,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均最高。巽他陆架北缘沿岸混合水受局部上升流的影响,浮游植物丰度次之。中南半岛沿岸混合水中无机氮(DIN)浓度最低,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低,而固氮蓝藻的丰度比例却最高。南沙中央表层水受陆源物质影响小,跃层深且薄,75 m以浅水层硅酸盐浓度最低,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但甲藻门丰度比例最高,J'最高,浮游植物丰度最低值出现在暖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网采浮游植物 水团 冗余分析
下载PDF
1991/199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根海 宁修仁 +1 位作者 陈忠元 刘子琳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38-44,共7页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E,这一海域其细胞丰度在110×105~864×105个/m3之间。根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百分比的聚类分析,测区浮游植物群落中可划分为四个聚合类群:菱形藻(Nitzschia)与赖氏针杆藻(Synedrareinboldi)、长环毛藻(Corethroncriophilum)与翼根管藻(Rhizosoleniaala-ta)和翼根管藻与赖氏针杆藻占优势的聚合类群及由海冰习性的菱形藻与近岸性角刺藻(Chaetoceros)占优势组成的中山站近岸单一生态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网采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浮游植物 藻类
下载PDF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聚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清良 林更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3-770,共8页
根据1999年夏季(7~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66°0.3′~75°18.6′N,153°36.5′~174°59.5′W)和白令海(55°59.8′~66°0.3′N,173°21.1′E^175°53.9′W)49个站采... 根据1999年夏季(7~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66°0.3′~75°18.6′N,153°36.5′~174°59.5′W)和白令海(55°59.8′~66°0.3′N,173°21.1′E^175°53.9′W)49个站采集的样品研究了该区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两个调查区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几乎相等且都较低,分别变动在1.88~1.90和0.43~0.45之间。然而,两个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就丰富度和种类组成而言,楚科奇海的细胞密度和物种总数量远高于白令海,前者为9122.56×104cells.m-3和103种,而后者为161.78×104cells.m-3和71种。上述生态学指标不同站点间的变异也大。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聚的分布异质性加以讨论。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解析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方差的33.0%的两个最主要成分(即主要物种变量)分别是北极-北方浅海群落(泛北极群落)和北方大洋群落的主要种群。前者包括某些圆心硅藻,如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柔弱角毛藻(C.debilis)、聚生角毛藻(C.socialis)、叉尖角毛藻(C.furcellatus)等多种寡色体类角毛藻以及冷淡劳德藻(Lauderiaglaciali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诺登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i)和脆杆链藻(Bacteriosirafragilis)等;后者主要有小环毛藻(Corethroncriophilum)、平截鼻状藻(Probosciatruncata)、无刺鼻状藻(P.inermis)、西氏细齿状藻(Denteculaseminae)和一些多色暗角毛类角毛藻,如大西洋角毛藻(Chaetocerosat-lanticus)等。泛北极群落主要分布于楚科奇海南部和中部,而北方大洋群落的主要分布区在白令海调查区的西南部。通过聚类分析还辨认出7个包含不同群落的主要网采浮游植物分布区,但是由于不同水系的不同程度影响,以及极具不确定性的浮冰的位置及其物理状态(聚集、开裂和消融等)也会在短时间内给调查区生物过程导入变异性,从而使得这些分布区的归类复杂化,尤其在楚科奇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网采浮游植物 分布 生态学 多元分析
下载PDF
夏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和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毅波 孙延瑜 +1 位作者 王彩霞 胡晓珂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本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6、8月)渤海网采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调查数据,对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变化趋势:叶绿素a浓度近年来未发生... 本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6、8月)渤海网采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调查数据,对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变化趋势:叶绿素a浓度近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较20世纪80、90年代明显升高,且低值区(<1.0 μg/L)较20年前明显缩小;就优势类群而言,6月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优势较往年有所减弱,以往在渤海具有突出优势地位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2015年夏季6、8月均未检测到,甲藻(6月: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8月: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继续占优,而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的优势地位较以往明显上升。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往年相比处于适中的水平。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渤海营养盐结构改变引起的,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会对渤海食物链结构以及对具有浮游植物食性的经济鱼虾[如斑(Konosirus punctatus)、鱼(Liza haematocheila)、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渤海渔业资源产量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网采浮游植物 叶绿素A 渔业资源 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2014年秋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雪 王俊 +3 位作者 马武 王宏 高燕 刘克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100,共12页
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 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为34属79种,占总物种的82%;甲藻门7属16种,占总物种的17%;金藻门1属1种。其中,角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7种;其次为圆筛藻属,共1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0.71~72.15)×10~4 cells/m^3,平均为13.88×10~4 cells/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2∶1,硅藻在莱州湾的细胞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海区,甲藻在渤海中部海区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威氏圆筛藻(C. wailes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分布不均,局部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多样性降低,低值区分布于辽东湾和渤海海峡海域。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甲藻中的角藻逐渐兴起,其在渤海中部及辽东湾的优势地位已经超过角毛藻属和圆筛藻属,渤海秋季局部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由硅藻控制转为硅藻和甲藻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秋季 网采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赤潮
下载PDF
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碳含量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洋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4-962,共9页
根据2011—2012年4、6、8、10月和11月共5个航次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以细胞体积转换碳含量为基础,分析了南黄海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碳含量及各类群碳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 根据2011—2012年4、6、8、10月和11月共5个航次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以细胞体积转换碳含量为基础,分析了南黄海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碳含量及各类群碳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在空间分布上纬度差异较小,呈现由近岸到外海降低的特点;夏季海域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远远高于南黄海北部及中部区域。浮游植物总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4.62±11.79)×104μg C/m^3,最低值出现在秋季,在1000μg C/m^3以下。甲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在夏季8月最低,为14.05%,在初春和秋末较高,约为48%;甲藻的比重在南部海域明显较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而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的关系呈现不同的季节特点。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和角藻属(Ceratium)在各调查月份均为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属。本文从浮游植物碳含量的角度为南黄海海域的生态状况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网采浮游植物 季节变化 碳含量
下载PDF
庙岛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喻龙 王磊 +2 位作者 王文君 李峰 郝彦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413,共10页
于2015-05(春季)、2015-08(夏季)对北至北隍城岛、南至蓬莱近岸的庙岛群岛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样品共鉴定出67种浮游植物物种,其中硅藻60种,甲藻5种,甲藻孢囊1种,金藻1种。该海区春季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 于2015-05(春季)、2015-08(夏季)对北至北隍城岛、南至蓬莱近岸的庙岛群岛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样品共鉴定出67种浮游植物物种,其中硅藻60种,甲藻5种,甲藻孢囊1种,金藻1种。该海区春季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优势度0.384)、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优势度0.319)、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优势度0.054)、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优势度0.021);夏季优势种为高齿状藻(Odontella regia,优势度0.787),庙岛海峡南部海区出现高齿状藻的密集分布区域。夏季浮游植物总丰度是春季的2.17倍。春、夏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且其数量的时间、空间分布变化明显。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主要优势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海区北部高,南部低;夏季与春季相反,为海区南部高,北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海域 网采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空间分布
下载PDF
2017年冬季海口湾网采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蒙健娇 刘红晨 +2 位作者 符俊优 曾广锐 吴瑞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第1期18-23,共6页
研究了2017年冬季覆盖海口湾15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2属96种(包括变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平均为55.80×104 cells/L。细胞丰度东部大于西部,近岸高于远岸。浮游植物优势... 研究了2017年冬季覆盖海口湾15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2属96种(包括变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平均为55.80×104 cells/L。细胞丰度东部大于西部,近岸高于远岸。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37种,主要赤潮生物是中肋骨条藻、红海束毛藻和琼氏圆筛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采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赤潮生物 海口湾
下载PDF
2017年春季海口湾网采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蒙健娇 符俊优 +2 位作者 曾广锐 刘红晨 吴瑞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研究了2017年春季覆盖海口湾15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6门47属114种(包括变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平均为1 112.46×10^(3)cells/L。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 研究了2017年春季覆盖海口湾15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6门47属114种(包括变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平均为1 112.46×10^(3)cells/L。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长菱形藻原变种Nitzschia longissima var. longissimi。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43种,主要赤潮生物是中肋骨条藻和劳氏角毛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采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赤潮生物 海口湾
下载PDF
2008—2017年夏季闽东沿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非斐 《渔业研究》 2020年第4期314-323,共10页
根据2008—2017年夏季闽东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网采数据,对该海域近10年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近10年共鉴定4门8属263种浮游植物,硅藻为第一大类群,甲藻次之,赤潮种类占鉴定种类的31.56%,存在赤潮发生的潜在风... 根据2008—2017年夏季闽东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网采数据,对该海域近10年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近10年共鉴定4门8属263种浮游植物,硅藻为第一大类群,甲藻次之,赤潮种类占鉴定种类的31.56%,存在赤潮发生的潜在风险,生态类群以广温性种类为主。物种数的年际特征有着较大的变化,2017年种类数最高,2012年最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267.03~44379.31)×10^4 ind/m^3,硅藻细胞丰度大小决定了浮游植物群落细胞丰度大小。细胞丰度除2008年外,其余年份呈双峰型变化趋势,2008年细胞丰度最高,2013年最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常年保持湾外高于湾内、北部高于南部、近岸高于远岸的特征。调查海域常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变化幅度较大,表现为先升后急剧下降、再上升的特征,常年以来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整体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调查海域优势种的异常增殖导致了浮游群落多样性水平偏低、种间比例不均匀、优势种单一,同时群落出现小型化现象,反之可看出闽东沿岸海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沿岸 网采浮游植物 群落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福建北部海域浙闽沿岸流消亡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林更铭 杨清良 +1 位作者 王雨 林维含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获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并结合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范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获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并结合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范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航次共记录浮游植物3个门类85种,其中硅藻75种、甲藻9种、蓝藻1种.物种组成以广温种为主(占47.06%),其次为暖水种(占36.47%),温带种仅占7.06%.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137.89×104cells 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往外海、从北往南递增的态势.聚类分析显示本海区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群落Ⅰ主要由近岸低盐种组成,仅分布于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直接的闽江口以北的近岸测站;群落Ⅱ主要为外海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广泛分布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的闽江口以南及三沙湾外侧水域.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对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和盐度,而与营养盐的关系不密切,反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流已基本退出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台湾暖流.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其群落结构存在年际变化,"908专项"春季航次的优势种为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优势种突出,多样性指数低;而本次调查外海性广温种成为优势种之一,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这可能与考察期间受东北季风强度所左右的浙闽沿岸流强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北部海域 网采浮游植物 年际变化 多元分析 浙闽沿岸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