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孟子》“罔民”新探
- 1
-
-
作者
李澄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10-14,19,共6页
-
文摘
《孟子》中提到的“罔民”概念,历来训释不同、歧义颇多。随着学界对“罔”字考据的深入和对战国时期“民”群体研究视角的转变,“罔民”应被重新定义为“罔然之民”。出土简牍文献中记录了不少战国时期“罔然之民”无视法律、作奸犯科的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教化水平较低的社会风貌。对于少数“罔民”因罔然于法而最终陷于法网的现象,孟子认为不能完全归咎于统治者及其制定的法律,社会个体也要知法守法。由此可见,孟子的“民本”思想并非单向地对君主提出以民为本的道德要求和施政规范,还强调在君臣上下的互动中,民众同样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成为“罔民”,社会上下同心同德才能实现儒家的政治愿景。
-
关键词
孟子
罔民
民本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从“制民恒产”说开去
- 2
-
-
作者
楚钧
-
出处
《中国林业产业》
2014年第12期8-8,共1页
-
文摘
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安邦之策。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大意是说,人民的基本生存准则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假若没有这些就会肆意胡为、作奸犯科。
-
关键词
制民恒产
财产收入
道德观念
罔民
孟子说
滕文公
行为规范
周显王
僻邪
安邦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孟子》“放辟邪侈”及相关问题解析
- 3
-
-
作者
谭生力
张莹霞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文学刊》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楚系形近字与同形字考辨”(18BYY137)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18ZDA304)
+2 种基金
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专题“汉字与中华文化”(2018YZKC-23)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9JGXM-13)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高师院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J2020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关于《孟子》中"放辟邪侈",学界以往没有进行详细阐释。相关解释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且具有一些争议。我们结合相关材料,认为"放辟邪侈"为四字并列短语,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秩序的行为,是犯罪行为的表现,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与长治久安。同时,我们还对"罔民"一词的理解进行了梳理,认为俞樾"无民"说比"罔民"说更为可信。
-
关键词
放
辟
邪
侈
罔民
-
Keywords
Fang(放)
Pi(辟)
Xie(邪)
Chi(侈)
Wangmin(罔民)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简讯
- 4
-
-
-
出处
《金桥》
2014年第2期20-21,共2页
-
-
关键词
训人
新型城镇化
封人
探月
司卫
金山屯
罔民
平对
运行时间
山東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