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邓建平 刘长岭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0-52,共3页
诗歌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它能成为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一个外在参照物,大多诗人都是在以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以其意象丰富和寓意的深长而著称,也正是以这些人们所熟悉的诗歌意象来... 诗歌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它能成为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一个外在参照物,大多诗人都是在以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以其意象丰富和寓意的深长而著称,也正是以这些人们所熟悉的诗歌意象来表达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以期对弗罗斯特更为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抒情诗歌 诗歌意象 解读
下载PDF
提喻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新英格兰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5,共3页
有关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新英格兰背景的争论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他是地方主义者,一派反对他是地方主义者。弗罗斯特针对这一争论做出回应,否认自己是地方主义者,他将新英格兰视为提喻,用它代表当时的美国社会。本文从弗罗斯特自身的... 有关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新英格兰背景的争论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他是地方主义者,一派反对他是地方主义者。弗罗斯特针对这一争论做出回应,否认自己是地方主义者,他将新英格兰视为提喻,用它代表当时的美国社会。本文从弗罗斯特自身的言论出发,细读诗歌文本,从提喻视角对他诗歌的新英格兰背景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弗罗斯特不是新英格兰地方主义者,新英格兰只是弗罗斯特以小见大的手段,新英格兰代表的是当时美国的社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新英格兰 提喻 地方主义
下载PDF
浅析英国经历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
3
作者 郑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119-120,共2页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现代派诗人之一,他以其清新质朴的创作风格和淳熟的写作技巧饮誉诗坛。但纵观他的一生,人们不难发现弗罗斯特的文学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曲折,为了成就诗歌创作的理想,他远赴英伦,最终...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现代派诗人之一,他以其清新质朴的创作风格和淳熟的写作技巧饮誉诗坛。但纵观他的一生,人们不难发现弗罗斯特的文学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曲折,为了成就诗歌创作的理想,他远赴英伦,最终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幸运之门。英国的经历是诗人一生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因此成为研究其生平及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本文旨在探析这短短两年多的英国经历对于弗罗斯特一生的诗歌命运以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英国经历 诗歌创作 影响
下载PDF
意义的不确定性与多重阐释的可能——读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被引量:8
4
作者 苏新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当代美国诗人,一般认为他的诗歌通俗易读。但易读并不意味着易懂。他的诗歌其实蕴涵着一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亦即诗人以语汇、意象、修辞和格律等手段在诗歌中组合成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使得诗歌具有多重...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当代美国诗人,一般认为他的诗歌通俗易读。但易读并不意味着易懂。他的诗歌其实蕴涵着一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亦即诗人以语汇、意象、修辞和格律等手段在诗歌中组合成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使得诗歌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本文即以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 不确定性 多重阐释
下载PDF
《补墙》——弗罗斯特三重生态关怀的提喻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永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46-52,共7页
《补墙》是弗罗斯特以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的一首短诗,"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是对弗罗斯特诗歌最好的诠释。在人类遭受各种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用生态的目光重新审视此诗,就会发现诗中无不渗透着生态智慧,寄托了诗人对自然... 《补墙》是弗罗斯特以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的一首短诗,"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是对弗罗斯特诗歌最好的诠释。在人类遭受各种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用生态的目光重新审视此诗,就会发现诗中无不渗透着生态智慧,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生态关怀。这是对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的提喻,更是对处于生态困境中人类的警醒。弗罗斯特是在修补破损的石墙,更是在修补现代社会中业已出现裂隙的人类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墙》 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 精神生态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下载PDF
从隐喻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人类精神世界
6
作者 项文芳 刘艳锋 《榆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9-71,共3页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同时他也是成功运用隐喻做诗的大师。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弗罗斯特数首名诗的解析,旨在解读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孤独、空虚,理想...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同时他也是成功运用隐喻做诗的大师。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弗罗斯特数首名诗的解析,旨在解读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孤独、空虚,理想与现实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隐喻 人类精神世界 鸿沟
下载PDF
略论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立》中的死亡意象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艺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作中有不少是探讨有关死亡主题的,《雪夜林边小立》是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诗篇之一。结合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分析《雪夜林边小立》中有关死亡的意象,对于了解弗罗斯特的人生观...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作中有不少是探讨有关死亡主题的,《雪夜林边小立》是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诗篇之一。结合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分析《雪夜林边小立》中有关死亡的意象,对于了解弗罗斯特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雪夜林边小立》 “向死而生”
下载PDF
由众人写成并向大众接近: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3
8
作者 汪翠萍 《理论界》 2011年第4期152-154,共3页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隐藏着来自《圣经》、柏拉图著作等多种传统的源头。诗人通过引用、戏拟、杂糅等手段,将诗人头脑中停留的感受、意象等与新英格兰的乡村景物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文本中的互文性关系表明,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微言&qu...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隐藏着来自《圣经》、柏拉图著作等多种传统的源头。诗人通过引用、戏拟、杂糅等手段,将诗人头脑中停留的感受、意象等与新英格兰的乡村景物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文本中的互文性关系表明,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微言"中蕴藏"大义",由众人写成并向大众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传统 互文性 大众
原文传递
从《雪夜停在林边》看西方文学中的死亡象征
9
作者 罗绮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1期105-108,共4页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从而使他的这首短诗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除了树林以外,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死亡象征还有水、火、各种动物以及陌生的他人之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亡象征 罗伯特.弗罗斯特 《雪夜停在林边》
下载PDF
英文演说词中词汇衔接手段应用初探
10
作者 冯琰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137-137,139,共2页
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之一,本文研究了肯尼迪在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纪念会演说中的词汇衔接,阐述了英文演说词中词汇衔接手段应用对篇章主题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作用,以期为英语学习者在英语阅读、写作和词汇学习等方面提... 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之一,本文研究了肯尼迪在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纪念会演说中的词汇衔接,阐述了英文演说词中词汇衔接手段应用对篇章主题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作用,以期为英语学习者在英语阅读、写作和词汇学习等方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衔接 肯尼迪演说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Robert Frost's "Mending Wall" 被引量:1
11
作者 ZHAO Xin-l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6期71-74,共4页
Robert Frost is skillful at adopting symbolism and images in his poems. "Mending Wall", one of Frost's well-known poems, had been analyzed in different approaches, such as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social approach... Robert Frost is skillful at adopting symbolism and images in his poems. "Mending Wall", one of Frost's well-known poems, had been analyzed in different approaches, such as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social approach and structural approaches, etc. By exploring the symbol and images applied in "Mending Wall",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all", symbolizing convention, is set as a barrier in human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MBOL IMAGE "Mending Wall" CONVEN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