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8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汉果苷V调控高糖状态巨噬细胞M1极化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1
作者 叶枝茂 惠久莹 +2 位作者 钟晓霞 麦昱颖 李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968-3975,共8页
背景:糖尿病微环境会造成巨噬细胞过度M1极化,这种高糖炎症状态会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影响糖尿病骨缺损的愈合。研究表明罗汉果苷Ⅴ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的作用,但其能否调节高糖炎症状态下巨噬细胞M1极化及骨髓间... 背景:糖尿病微环境会造成巨噬细胞过度M1极化,这种高糖炎症状态会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影响糖尿病骨缺损的愈合。研究表明罗汉果苷Ⅴ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的作用,但其能否调节高糖炎症状态下巨噬细胞M1极化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罗汉果苷Ⅴ在高糖炎症状态下调节巨噬细胞M1型极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糖尿病C57BL/6小鼠模型,从正常和糖尿病小鼠分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分别培养于低糖和高糖培养基。使用脂多糖和干扰素γ作为炎症刺激诱导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同时以160,320,640μmol/L罗汉果苷Ⅴ干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CD86^(+)细胞比例,qRT-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使用低糖或高糖成骨诱导液诱导成骨分化,添加M1型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作为炎症刺激,以及320μmol/L罗汉果苷Ⅴ干预,成骨诱导14 d后采用q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因子2、骨钙素、骨桥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成骨诱导21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20,640μmol/L罗汉果苷Ⅴ组的F4/80^(+)CD86^(+)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高糖炎症对照组(P<0.05);②qRT-PCR结果显示160,320,640μmol/L罗汉果苷Ⅴ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白细胞介素6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糖炎症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20,640μmol/L罗汉果苷Ⅴ组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糖炎症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③ELISA结果显示160,320,640μmol/L罗汉果苷Ⅴ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水平较高糖炎症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④320μmol/L罗汉果苷Ⅴ干预后,高糖炎症状态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钙盐沉积增加(P<0.05),且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因子2和骨桥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结果表明,罗汉果苷Ⅴ可通过抑制高糖炎症状态下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及炎症因子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苷Ⅴ 巨噬细胞 M1型极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炎症反应 成骨分化 高糖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汉果中7种成分含量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可垄 彭晴菲 +1 位作者 刘林慧 尹春萍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91-1496,共6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罗汉果中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溶液...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罗汉果中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1μL;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测定,检测波长203 nm;采用质谱检测器进行定性鉴别,检测模式为选择离子监测,监测离子的质荷比为1307.8,1309.8,1147.8,1147.8,985.7,985.7和823.7。结果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分别在0.50~20.10,5.03~201.20,0.51~20.24,0.52~20.63,0.51~20.22,0.51~20.56,0.50~19.9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98.4%,100.4%,99.0%,100.4%,99.2%和99.2%,RSD分别为1.9%,1.0%,2.0%,1.9%,1.3%,0.8%和2.1%;质谱鉴别结果与紫外检出情况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罗汉果中的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11-O-罗汉果苷Ⅴ 罗汉果皂苷Ⅴ 赛门苷Ⅰ 罗汉果苷Ⅳ 罗汉果苷Ⅲ 罗汉果苷Ⅲe 罗汉果苷Ⅱe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发酵罗汉果渣对黄羽肉鸡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涛 梁丽芬 +4 位作者 许艺兰 陈静 叶泉清 袁梦婷 宾石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9,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发酵罗汉果渣对黄羽肉鸡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360羽,随机分为4个组(Ⅰ、Ⅱ、Ⅲ和Ⅳ),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5羽。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和Ⅳ组于1~21日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 本文旨在研究发酵罗汉果渣对黄羽肉鸡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360羽,随机分为4个组(Ⅰ、Ⅱ、Ⅲ和Ⅳ),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5羽。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和Ⅳ组于1~21日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和5%的发酵罗汉果渣等量替代玉米;于22~42日龄和43~70日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8%和10%的发酵罗汉果渣等量替代玉米,试验期70 d。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21日龄和42日龄,Ⅱ、Ⅲ和Ⅳ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差异不显著。70日龄,Ⅲ、Ⅳ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分别降低36.01%(P<0.05)和33.46%(P<0.05),V/C值分别提高78.05%(P<0.05)和69.98%(P<0.05)。肠道菌群中,Ⅰ、Ⅲ组共有的OTU数目为537、特有OTU数目分别为55和7;在门水平上,核心菌门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Ⅲ组的变形菌门和肠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在属水平上,Ⅲ组梭状芽孢杆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两组的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罗汉果渣可改善黄羽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其肠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发酵饲料 肉鸡 肠道形态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罗汉果品质受气候因子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4
作者 彭欢 莫长明 +4 位作者 谢蕾 罗祖良 郭文锋 唐其 肖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2-1363,共12页
为了探讨气候因子对不同季节授粉罗汉果品质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该文以主栽“青皮果”品种夏季与秋季授粉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发育时间气候因子监测、形态大小测量、罗汉果苷代谢检测和基因表达qRT-PCR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二者生境... 为了探讨气候因子对不同季节授粉罗汉果品质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该文以主栽“青皮果”品种夏季与秋季授粉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发育时间气候因子监测、形态大小测量、罗汉果苷代谢检测和基因表达qRT-PCR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二者生境气候因子、品质性状和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秋季授粉果实与夏季授粉果实相比,生境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35 d以后明显降低,昼夜温差65 d以前明显增加,并且平均温度、有效积温差异大于昼夜温差,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则相近。(2)横径、纵径和单果重均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3)罗汉果苷Ⅴ和11-O-罗汉果苷Ⅴ合成积累速度滞后10 d左右,含量从55 d开始均显著降低并且成熟时分别降低了40.66%和46.07%。(4)罗汉果苷Ⅴ合成酶基因55 d协同表达的一致性差,上调数目和幅度少,而且负责最后一步合成反应的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SgUGT94-289-3均下调表达。综上所述,夏季与秋季授粉罗汉果形态大小未受气候因子影响,而罗汉果苷Ⅴ品质则受温度影响显著,温度可能通过调控罗汉果苷Ⅴ合成酶基因协同表达的一致性和水平致使春季和秋季的罗汉果苷Ⅴ品质具有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为罗汉果优质栽培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季节 罗汉果品质 气候因子 果实大小 罗汉果苷Ⅴ含量 基因表达
下载PDF
HSCCC分离纯化未成熟罗汉果皂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5
5
作者 吴佩娟 卢凤来 +2 位作者 羊学荣 符毓夏 李典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5-551,共7页
为建立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未成熟罗汉果中皂苷类化合物的方法,该研究将罗汉果粗提物先经过大孔树脂富集皂苷类化合物,再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罗汉果皂苷。结果表明:以氯仿-甲醇-正丁醇-水(5∶6∶1∶4,v/v/v/v)作为两相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 为建立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未成熟罗汉果中皂苷类化合物的方法,该研究将罗汉果粗提物先经过大孔树脂富集皂苷类化合物,再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罗汉果皂苷。结果表明:以氯仿-甲醇-正丁醇-水(5∶6∶1∶4,v/v/v/v)作为两相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在主机转速为860 r·min^(-1),流速为2.5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的条件下,一次性制备得到4个化合物,即11-O-罗汉果皂苷Ⅱ(Ⅰ)、罗汉果皂苷ⅡE(Ⅱ)、11-O-罗汉果皂苷Ⅲ(Ⅲ)和罗汉果皂苷Ⅲ(Ⅳ),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度分别为95.5%、98.2%、80.1%和97.6%。该方法实现了未成熟罗汉果皂苷快速有效的分离,具有样品回收率高、损失少、避免样品失活等优点,提高了分离效率。该研究结果为更多的罗汉果皂苷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补充与优化了罗汉果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逆流色谱 未成熟罗汉果 罗汉果皂苷ⅡE 11-O-罗汉果皂苷Ⅱ 罗汉果皂苷Ⅲ 11-O-罗汉果皂苷Ⅲ
下载PDF
罗汉果皂苷V对RSL3诱导的SH-SY5Y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6
作者 刘艳 夏荣松 +2 位作者 冉冬芝 彭哲 王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目的:探讨罗汉果皂苷V(MV)对铁死亡诱导剂RAS选择性致死分子3(RSL3)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RSL3诱导SH-SY5Y细胞建立铁死亡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亚铁离子荧光... 目的:探讨罗汉果皂苷V(MV)对铁死亡诱导剂RAS选择性致死分子3(RSL3)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RSL3诱导SH-SY5Y细胞建立铁死亡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亚铁离子荧光探针FerroFarRed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 CMXRos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二氢乙啶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红色荧光探针MitoSoX Red分别检测细胞内和线粒体内活性氧(ROS)。微板法检测细胞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脂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环加氧酶2(COX-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分子对接技术预测MV与ACSL4、COX-2、GPX4和SLC7A11的靶向关系。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RSL3组SH-SY5Y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细胞内和线粒体内ROS水平及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MMP和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ACSL4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提示成功建立了细胞铁死亡模型。MV处理使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细胞内和线粒体内ROS水平及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MMP和GSH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ACSL4和COX-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GPX4和SLC7A1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V与铁死亡核心蛋白ACSL4、COX-2、GPX4和SLC7A11存在结合位点。结论:MV可抑制RSL3诱导的SH-SY5Y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LC7A11/GPX4和抑制ACSL4/COX-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皂苷V 神经母细胞瘤 RSL3化合物 铁死亡 SLC7A11/GPX4信号通路
下载PDF
UPLC-MS/MS联合m-PFC测定罗汉果中60种农药残留量
7
作者 李纯 黄志星 +1 位作者 栗建明 顾利红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8期1382-1391,共10页
目的:建立罗汉果中60种农药残留的定量筛查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以正、负离子同时扫描的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采用空白基质匹配法进行定量计算。结果:6... 目的:建立罗汉果中60种农药残留的定量筛查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以正、负离子同时扫描的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采用空白基质匹配法进行定量计算。结果:60种农药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6。其中,59种农药单体的平均回收率为63.9%~108.3%,RSD均小于15%。55批样品中共检出2种禁用农药和12种常用农药。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罗汉果中多种农药残留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多壁碳纳米管 农药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罗汉果籽吸附氟离子效果的不同预测模型研究
8
作者 邓忠惠 谢微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246-255,共10页
目的建立不同罗汉果籽吸附氟离子预测模型。方法以吸附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吸附温度、接触时间、吸附剂投加量、氟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和溶液pH。... 目的建立不同罗汉果籽吸附氟离子预测模型。方法以吸附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吸附温度、接触时间、吸附剂投加量、氟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和溶液pH。以吸附温度、接触时间、吸附剂投加量、氟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和溶液pH作为输入参数构建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的吸附量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在预测集上的表现确定具体的输入参数,将优化隐含层神经元数的BP-ANN与其他学习模型[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的模型对比。结果通过两种模型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值比较,得出GA-BP-ANN预测模型(R^(2)=0.92594)的预测效果较优于BP-ANN(R^(2)=0.88498)。结论相较于BP-ANN预测模型,经过优化后的GA-BP-ANN预测模型对吸附量的预测精度更高。GA-BP-ANN预测模型可为罗汉果籽吸附氟离子效果提供技术参考,去除水中氟离子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氟离子 预测模型 响应面
下载PDF
罗汉果的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书泰 陈芹芹 尹小明 《饮料工业》 2024年第3期73-77,共5页
罗汉果甜苷是罗汉果甜度的主要来源,其具有抗氧化、降糖、抗过敏、抗癌、抗组织损伤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低热量天然甜味剂。因此,罗汉果甜苷在食品和药物制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近年来罗汉果甜苷的... 罗汉果甜苷是罗汉果甜度的主要来源,其具有抗氧化、降糖、抗过敏、抗癌、抗组织损伤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低热量天然甜味剂。因此,罗汉果甜苷在食品和药物制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近年来罗汉果甜苷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理作用以及罗汉果甜苷安全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罗汉果甜苷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抗氧化剂 低血糖 甜味剂 罗汉果甜苷 抗癌
下载PDF
基于文献分析的罗汉果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燕蓉 张娜 +4 位作者 陆艳 胡婷婷 郭翔 宋敏 李荣德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为助力广西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国内外图书、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科技成果登记等技术文献分析罗汉果产业技术研究现状,以科技奖励获奖情况分析行业技术的“尖锋... 为助力广西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国内外图书、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科技成果登记等技术文献分析罗汉果产业技术研究现状,以科技奖励获奖情况分析行业技术的“尖锋”发展情况,从罗汉果的品种选育与繁育、种植栽培、深加工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分析近3年的罗汉果行业热点,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地综述罗汉果产业技术研究进展,并分析罗汉果产业技术的不足之处,以期为广西罗汉果产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技术文献 育种 栽培 深加工
下载PDF
罗汉果、罗汉果甜苷代替蔗糖在娟姗发酵乳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绍波 罗鲜青 +3 位作者 黄丽霞 黄香 李秀良 郑博强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9期114-118,122,共6页
目的:开展代糖发酵乳的对比,明确代糖对发酵乳的影响,为生产低糖型发酵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娟姗鲜牛乳为原料,添加科汉森L903直投式菌种,分别选取蔗糖、罗汉果粉、罗汉果浓缩汁、罗汉果甜、罗汉果蜜、罗汉果蜜无甜苷、黄金罗汉果、... 目的:开展代糖发酵乳的对比,明确代糖对发酵乳的影响,为生产低糖型发酵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娟姗鲜牛乳为原料,添加科汉森L903直投式菌种,分别选取蔗糖、罗汉果粉、罗汉果浓缩汁、罗汉果甜、罗汉果蜜、罗汉果蜜无甜苷、黄金罗汉果、罗汉果甜苷作为甜味剂,在43℃保温发酵6 h,制成发酵乳。通过测定添加9种代糖发酵乳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分析甜味剂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结果:以0.1168%罗汉果果粉(1组)及3%黄金罗汉果(7组)代替蔗糖制成的娟姗发酵乳,在感官、滴定酸度、甜度、乳酸菌数、持水率、凝胶强度、黏稠度、能量等方面表现良好。结论:罗汉果甜苷完全可以代替白糖进行娟姗发酵乳生产,为低糖型发酵乳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乳 罗汉果甜苷 罗汉果 白糖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罗汉果中罗汉果苷V和11-氧化罗汉果苷V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兢 王梦月 +2 位作者 李晓波 屠鹏飞 王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栽培品系的罗汉果药材中罗汉果苷Ⅴ和11-氧化罗汉果苷Ⅴ。方法采用ODS(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5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4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栽培品系的罗汉果药材中罗汉果苷Ⅴ和11-氧化罗汉果苷Ⅴ。方法采用ODS(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5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40℃。结果罗汉果苷Ⅴ在0.8046~20.115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4.6%,RSD为3.28%(n=6)。11-氧化罗汉果苷Ⅴ在0.5985~14.9625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84)。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罗汉果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罗汉果苷Ⅴ 11-氧化罗汉果苷Ⅴ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罗汉果甜苷与黄芪多糖联用对小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晓凤 骆隽言 +6 位作者 韦明涵 农彩密 党钊林 李银 王倩 蒋钦杨 黄艳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5-1934,共10页
【目的】探讨罗汉果甜苷与黄芪多糖联用对提升小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揭示其协同作用机制,为开发罗汉果甜苷和黄芪多糖作为绿色、安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禽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提升及肉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 【目的】探讨罗汉果甜苷与黄芪多糖联用对提升小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揭示其协同作用机制,为开发罗汉果甜苷和黄芪多糖作为绿色、安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禽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提升及肉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K)、罗汉果甜苷组(MOG)、黄芪多糖组(APS)及罗汉果甜苷+黄芪多糖联用组(MOG+APS),每组10只。采取经口灌胃方式给药,MOG组小鼠每日灌服200 mg/kg罗汉果甜苷,APS组小鼠每日灌服200 mg/kg黄芪多糖,MOG+APS组小鼠每日灌服200 mg/kg罗汉果甜苷+200 mg/kg黄芪多糖,CK组小鼠每日灌服0.1 mL生理盐水,连续灌服4周。给药结束后,采集小鼠脏器计算脏器指数,测定血清和骨骼肌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骨骼肌中抗氧化相关基因及Keap1/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K组小鼠相比,MOG组、APS组和MOG+APS组小鼠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各脏器指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MOG组、APS组和MOG+APS组小鼠血清和腓肠肌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较CK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下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显著升高;MOG+APS组小鼠血清和腓肠肌中的MDA含量较MOG组和APS组显著降低,而GSH-Px和SOD活性显著升高。与MOG组和APS组小鼠相比,MOG+APS组小鼠腓肠肌中的GSH-Px和SOD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NF-E2相关因子2基因(Nrf2)相对表达量分别显著升高19.02%和20.10%,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基因(Keap1)相对表达量分别显著下降29.92%和24.20%。【结论】罗汉果甜苷与黄芪多糖联用能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上调SOD和GSH-Px基因表达,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而增强小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罗汉果甜苷和黄芪多糖可作为绿色、安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用于提升畜禽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及改善畜禽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罗汉果甜苷 黄芪多糖 骨骼肌 抗氧化能力 Keap1/Nrf2信号通路
下载PDF
罗汉果中新的天然皂苷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杨秀伟 张建业 钱忠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0-814,共5页
目的研究罗汉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等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罗汉果中分离和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Ⅱ)、山柰苷(Ⅲ)、罗汉果皂苷E(... 目的研究罗汉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等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罗汉果中分离和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Ⅱ)、山柰苷(Ⅲ)、罗汉果皂苷E(Ⅳ)、罗汉果皂苷(Ⅴ)、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Ⅵ)、罗汉果皂苷A(Ⅶ)、光果木鳖皂苷(Ⅷ)、罗汉果皂苷(Ⅸ)和罗汉果皂苷A1(Ⅹ)。结论化合物Ⅶ和Ⅹ为新的天然产物,Ⅰ为首次从罗汉果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罗汉果皂苷ⅣA 罗汉果皂苷Ⅱ 山柰酚 山柰酚7-O-a-L-鼠李糖苷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分析罗汉果皂甙 被引量:8
15
作者 戚向阳 张俐勤 +2 位作者 单夏锋 陈维军 宋云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096-2101,共6页
【目的】建立罗汉果皂甙的HPLC/ESI/MS2定性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对罗汉果皂甙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结果】根据主要色谱峰的质谱特征,初步鉴定出罗汉果皂甙提取物中主要的皂甙成分为11-氧-罗汉果皂甙V... 【目的】建立罗汉果皂甙的HPLC/ESI/MS2定性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对罗汉果皂甙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结果】根据主要色谱峰的质谱特征,初步鉴定出罗汉果皂甙提取物中主要的皂甙成分为11-氧-罗汉果皂甙V(11-oxo-mogroside-V)、罗汉果皂甙V(mogroside-V)、罗汉果皂甙IV(mogroside-IV)、罗汉果皂甙VI(mogroside-VI)和赛门甙I(siamenoside-I)。【结论】对于罗汉果皂甙的分离及定性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2)联用分析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Siratia grosvenori) 罗汉果皂甙 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质谱联用法 电喷雾质谱 罗汉果 联用法 皂甙 定性分析方法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罗汉果中罗汉果苷ⅡE、苷Ⅲ的含量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典鹏 黄永林 +1 位作者 刘金磊 潘争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50-853,共4页
采用ZORBAX SB-C18(4.6 mm×1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3 nm,以外标法测定了罗汉果中罗汉果苷ⅡE、苷Ⅲ的含量.罗汉果苷ⅡE在1.934~25.142μg,苷Ⅲ在2.07... 采用ZORBAX SB-C18(4.6 mm×1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3 nm,以外标法测定了罗汉果中罗汉果苷ⅡE、苷Ⅲ的含量.罗汉果苷ⅡE在1.934~25.142μg,苷Ⅲ在2.070~26.91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6%与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罗汉果苷ⅡE 罗汉果苷Ⅲ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HPLC-MS法同时测定罗汉果不同部位中4种皂苷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绍倩 李壮壮 +6 位作者 孙小鑫 王晓蕾 马文琪 元双芝 蒋海强 容蓉 吕青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86-2490,共5页
目的建立HPLC-MS法同时测定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不同部位中11-O-罗汉果苷V、罗汉果苷V、赛门苷I、罗汉果苷IV的含有量。方法罗汉果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50 mm×2. 1 mm,3. 5μm);流动相0. 1... 目的建立HPLC-MS法同时测定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不同部位中11-O-罗汉果苷V、罗汉果苷V、赛门苷I、罗汉果苷IV的含有量。方法罗汉果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50 mm×2. 1 mm,3. 5μm);流动相0. 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 5 m L/min;柱温30℃。结果 11-O-罗汉果苷V在3. 5~24. 4μg/m L (r=0. 995 5)、罗汉果苷V在4. 0~193. 2μg/m L (r=0. 996 7)、赛门苷I在0. 1~4. 9μg/m L (r=0. 995 9)、罗汉果苷IV在0. 4~11. 5μg/m L (r=0. 995 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96. 9~108. 7%,RSD 3. 2~7. 5%。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罗汉果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11-O-罗汉果苷V 罗汉果苷V 赛门苷I 罗汉果苷IV HPLC-MS
下载PDF
低糖罗汉果甜苷酸羊奶发酵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芳怡 熊露 刘素纯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5期233-242,共10页
以罗汉果甜苷V3.5、狮冲鲜羊奶为主要原料,佰生优希腊发酵菌粉为发酵剂,研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功能性酸羊奶产品。以滴定酸度、持水力和感官评分为参考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再以感官评分为参考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低糖罗汉果甜苷酸羊... 以罗汉果甜苷V3.5、狮冲鲜羊奶为主要原料,佰生优希腊发酵菌粉为发酵剂,研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功能性酸羊奶产品。以滴定酸度、持水力和感官评分为参考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再以感官评分为参考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低糖罗汉果甜苷酸羊奶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低糖罗汉果甜苷酸羊奶最优工艺配方为杀菌条件80℃/20 min,蔗糖2%,罗汉果甜苷V3.5添加量5.48%,发酵剂接种量4.00%,发酵温度43.21℃,发酵时间5.5 h,感官评分高达88.73分。所得低糖罗汉果甜苷酸羊奶的酸度为92.47°T,pH值为4.66,蛋白质含量为3.17 g/100g,脂肪含量为3.25 g/100g,该酸羊奶当样品质量浓度达5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7.04%,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5.06%,均强于纯蔗糖酸羊奶(60.08%和42.20%),为罗汉果甜苷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糖 酸羊奶 罗汉果甜苷 工艺优化 品质分析
下载PDF
“真希”生物硒肥对罗汉果硒含量及产量、品质、抗病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英俊 田青兰 +7 位作者 黄伟华 刘洁云 吴艳艳 韦忠训 彭斌 苏继元 周俊妞 牟海飞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06,共6页
选择桂林罗汉果主产区永福县、临桂区、龙胜县的17个罗汉果种植基地作为试验点,以青皮罗汉果为试验品种,研究了在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真希”生物纳米硒肥的3种方案对罗汉果硒含量、皂苷V含量、果品等级、单株产量、主要病害发生率的... 选择桂林罗汉果主产区永福县、临桂区、龙胜县的17个罗汉果种植基地作为试验点,以青皮罗汉果为试验品种,研究了在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真希”生物纳米硒肥的3种方案对罗汉果硒含量、皂苷V含量、果品等级、单株产量、主要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希”生物硒肥富硒效果显著,方案1(在苗期和开花前2个时期喷施“真希”生物硒肥)、方案2(在苗期、开花前和初花幼果期3个时期喷施“真希”生物硒肥)、方案3(在苗期、开花前、初花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个时期喷施“真希”生物硒肥)罗汉果干果硒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47.30%、295.44%和380.90%,其中方案2和方案3罗汉果的平均硒含量分别为174.27μg/kg和182.55μg/kg(以干质量计),均达到富硒标准。叶面喷施“真希”生物硒肥后,罗汉果特果加大果占比可提高0.68%~16.95%,单株产量可提高1.72%~9.59%。方案1可显著提高罗汉果皂苷V含量,方案1和方案2对病毒病、芽枯病发生率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生物硒肥 硒含量 皂苷V 产量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和电子舌感官分析的罗汉果甜苷单体与甜/苦味受体构效关系研究
20
作者 陈靓 唐国玮 +2 位作者 朱康明 龙斌 田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7-117,共11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罗汉果甜苷单体与人类味觉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TASSER Server建立甜味受体(hT1R2、hT1R3)和苦味受体(hT2R4、hT2R14)的同源模型,依据ERRAT值、拉氏图、C-score等指标评估模型质量,选择最高质量的...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罗汉果甜苷单体与人类味觉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TASSER Server建立甜味受体(hT1R2、hT1R3)和苦味受体(hT2R4、hT2R14)的同源模型,依据ERRAT值、拉氏图、C-score等指标评估模型质量,选择最高质量的模型,通过AutoDock Vina模拟软件与Mogroside III、Mogroside IV、Mogroside V和Siamenoside I四种已知甜度罗汉果甜苷进行分子对接;构建罗汉果甜苷甜/苦味预测模型并对未知甜度罗汉果甜苷的甜/苦味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运用电子舌智能分析不同罗汉果甜苷单体的甜/苦味特征值,探究不同结构罗汉果甜苷单体与甜/苦味关键属性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关系发现R1位置葡萄糖基团数目增多可以使罗汉果甜苷苦味降低,R2位置葡萄糖基团数目增多可以增强甜度,减弱苦味。甜味受体结合位点空间较大,有利于罗汉果甜苷进入,而苦味受体结合位点空间较小,限制配体进入。而电子舌所测定的甜/苦味特征值与分子对接得到的结合自由能高度一致,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甜/苦味比例在开发特定口感甜味剂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成功预测了未知风味的罗汉果甜苷甜/苦味。结论:罗汉果甜苷的甜度与其葡萄糖基团的数量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为罗汉果天然甜味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新型天然甜味剂的筛选和开发提供了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甜/苦味受体 交互作用 电子舌 罗汉果甜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