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大词典》“罥索”条释义辨正
1
作者 真大成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4,共5页
文章纠正了《汉语大词典》关于"罥索"一词的错误释义,并对与"罥索"相关的"搭索"、"■索"、"索"、"榻索"、"■索"等词作了考辨。
关键词 罥索 《汉语大词典》 释义
下载PDF
南海观音:海上丝路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印记 被引量:1
2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4-117,共14页
15世纪以前,中华、天竺与南海诸邦长期共享的“南海观音”信俗,足以印证海丝沿线各族生存共同体,自古以来经历着长期的文明交流互鉴。古代南海诸邦盛行观音化身不空罥索菩萨的造型,更是以南海守护者的信俗,构成分别显迹在南印度“补旦... 15世纪以前,中华、天竺与南海诸邦长期共享的“南海观音”信俗,足以印证海丝沿线各族生存共同体,自古以来经历着长期的文明交流互鉴。古代南海诸邦盛行观音化身不空罥索菩萨的造型,更是以南海守护者的信俗,构成分别显迹在南印度“补旦洛迦山”和浙江“普陀山”的多元一体文化意象,覆盖了丝路海域的东西两端,表述着海丝沿线民众的精神相通。菩萨的造型身材矫健而多臂、手持不空罥索等各种法器,义理上象征了贤者能结合诸种方法,给予众生援手,也能反映由中华而南海诸邦,海陆商旅乃至君臣百姓,咸祈离苦得乐,风调雨顺。如此“南海观音”化象,既符合法华经系说的俗世救难,也符合弥陀经系度亡需要,并且相应密教经典强调现世求愿。因此,观音文化数世纪一直盛行南海诸国,并曾被末罗瑜等国奉为护国本尊,而中国也因应着不同宗派或思想角度,陆续出现各种观音经典和译本。自唐宋以来,中国汉传佛教更演变至将印度“南海”的补旦洛迦山翻译为“普陀山”,以至构成中华内地丰富的“南海观音”信俗,何尝不在说明中华民族与南海诸邦共同的愿景,是祈求海域各境天下太平,相守相成,水陆平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观音 《法华经》 不空罥索菩萨 观自在 法显与玄奘 密教 末罗瑜 南海诸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