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铁凝小说中的罪与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聪颖
-
机构
邯郸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
文摘
铁凝小说中的道德伦理叙事表现为对罪与赎的开掘与阐释,体现出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文章试图以罪之比较、罪之赎为突破口,探究铁凝小说中关注人性罪恶与心灵救赎部分,为研究铁凝作品提供新视野。
-
关键词
铁凝
罪与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
接受
-
Keywords
Tie Ning
crime and atonement
Dostoevsky
acceptance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罪与赎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孙明
-
机构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第11期84-85,共2页
-
文摘
《追风筝的人》以二十世纪后期动荡的阿富汗作为时代背景,为读者全景展示了阿富汗的文化、宗教、习俗以及被战争所践踏蹂躏的画卷。全书以自传小说的手法,从主人公阿米尔的角度,讲述了一段父子、兄弟、朋友间的爱与背叛,罪与赎的感情纠葛,给各个时代、各个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带来了关于人性、关于救赎的思索。
-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罪与赎
人性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2
- 3
-
-
作者
徐德玉
-
机构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5期67-69,共3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和道德准则问题。从齐灵窝斯、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直至珠儿 ,人的灵魂一步步由“堕落”、忏悔、彻悟发展到精神的自觉。《红字》超越了人物性格中“善”与“恶”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善与恶这对标准不能概括人的丰富的行为和心理。同时 ,善与恶的评价标准本身又有着历史的局限。其实 。
-
关键词
《红字》
善与恶
罪与赎
-
Keywords
The scarlet letter
good and evil
sin and ransom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智血》中的圣经文学传统探究
- 4
-
-
作者
钱茜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8-50,58,共4页
-
文摘
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奥康纳深受圣经文学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援引了大量圣经文学资源。在长篇小说《智血》中,奥康纳将圣经文学中的U形叙事结构,血、光、石头、路等意象以及罪恶与救赎的主题巧妙而完美地融入作品中。主人公黑兹尔的罪与赎之路也因此有了特殊的意义。
-
关键词
《智血》
U型叙事结构
圣经意象
罪与赎的主题
-
Keywords
Wise Blood
U-narrative structure
Bible images
the theme of sin and redemption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莱拉》的宗教主题探微
- 5
-
-
作者
张嘉瑶
-
机构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6年第1期66-69,74,共5页
-
文摘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多次荣获文学奖项。罗宾逊于2014年底推出新作《莱拉》(Lila),并入围美国国图奖。新作贯彻罗宾逊以往的宗教主题,同《基列家书》和《家园》共同构成"基列三部曲"。与另外两部作品不同的是,《莱拉》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远离了《基列家书》中废奴运动、西班牙流感、种族问题等大历史背景叙事,更加关注情感体验,记述了主人公从细碎的生活中体悟宗教的神性,最终获得内心平静和救赎。莱拉的心路历程与基督教的诸多主题(如原罪、性善、流浪、回归等)相互勾连,体现了当代美国文坛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在美国日渐式微的基督教的缅怀,以及对美国人精神生活的指引。
-
关键词
宗教主题
罪与赎
回归
-
Keywords
religious themes
sins and redemption
returning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