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5G通信技术远程程控心脏置入型电子设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张宏 高海 +2 位作者 刘新 穆希娟 史晓东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33-237,243,共6页
目的:探讨与技术服务人员术中现场程控、测试心脏置入型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ical devices,CIEDs)各项参数的常规方式相比,该非接触式远程程控系统在CIEDs置入过程中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依照... 目的:探讨与技术服务人员术中现场程控、测试心脏置入型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ical devices,CIEDs)各项参数的常规方式相比,该非接触式远程程控系统在CIEDs置入过程中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依照时间顺序,连续分析了自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CIEDs置入的110例患者,根据术中程控及测试方式,分为常规程控组及非接触组。入选患者中,59例常规组患者由技术服务人员术中现场程控,其余51例非接触组患者通过新型远程非接触系统程控。结果:常规组的开关门频率高于非接触组[(9.8±1.8)vs.(5.8±1.2),P<0.05]。在CIEDs置入期间和术后12个月时,常规组和非接触组之间的设备相关参数差异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5G通信传输技术的新型非接触性程控系统与传统的程控方法相比,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置入型电子设备 远程程控 非接触性 冠状病毒感染
下载PDF
血管内置入型人工肺的传质计算与in vitro模拟实验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问樑 周津 +2 位作者 夏俊娣 丁伟 叶宏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50,共5页
本文对自制的血管内置入型人工肺 (IVOX)的性能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进行了invitro测试 ,并用Vaslef等人的半经验理论模型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自制的IVOX具有一定的氧合和排二氧化碳功能 ,Vaslef等人的半经验模型可方便有效... 本文对自制的血管内置入型人工肺 (IVOX)的性能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进行了invitro测试 ,并用Vaslef等人的半经验理论模型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自制的IVOX具有一定的氧合和排二氧化碳功能 ,Vaslef等人的半经验模型可方便有效的表达IVOX的传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置入型人工肺 IVOX 中空纤维膜 气液传质 传质模
下载PDF
针对性信息支持对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放电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红心 叶棋 +1 位作者 郑丽梅 于玲 《安徽医学》 2013年第5期657-65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信息支持对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放电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及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随机将68例ICD术后并放电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试验组(n=34),对照组患者只接受病房护理人员提供的常规... 目的探讨针对性信息支持对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放电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及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随机将68例ICD术后并放电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试验组(n=34),对照组患者只接受病房护理人员提供的常规起搏器围术期健康教育指导,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信息支持。采用ICD患者焦虑问卷分别对ICD术后并发生电击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在电击发生后能坦然接受治疗,并能及时准确告诉医务人员。结论对ICD术后患者提供针对性信息支持,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焦虑 针对性 信息支持
下载PDF
置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对心源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峰 胡大一 沈珠军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143-151,共9页
1适应证和防治推荐<br>  1.1适应证置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的适应证最初专门用于幸免于一次或多次心搏骤停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1],且多项临床试验证实,ICD对猝死的二级预防可改善其生存率[2-4]。随后大规模、前... 1适应证和防治推荐<br>  1.1适应证置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的适应证最初专门用于幸免于一次或多次心搏骤停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1],且多项临床试验证实,ICD对猝死的二级预防可改善其生存率[2-4]。随后大规模、前瞻、随机性、多中心研究也证实ICD对猝死的一级预防有效,对既往未发生心搏骤停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有选择性患者人群,可改善总体生存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除颤器 置入型 综合预防
下载PDF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必要性的商榷 被引量:3
5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9-932,共4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治疗
下载PDF
远程程控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6
作者 龙宇 童琳 +3 位作者 秦淑娟 李锦 熊诗强 蔡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4-689,共6页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随访中心的随访专员通过5G云技术支持平台对患者器械进行实时远程检查和远程程控。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器械报警事件、再程控事件、不良反应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95例CIED置入患者,年龄(72.5±11.3)岁,男性103例(52.6%),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远程检查和程控,用时(5.8±4.0)min。根据随访结果,91例患者的CIED需要再程控,累计参数调整104次。所有程控过程通信情况无异常,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9%(191/195)的患者信任或比较信任远程随访,86.7%(169/195)的患者愿意选择远程随访模式进行设备管理。结论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CIED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学 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 远程程控 远程监测 5G云技术支持平台 随访 安全性 可行性
原文传递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室性心律失常风暴 被引量:4
7
作者 孙育民 余金波 +8 位作者 陈明龙 杨兵 张凤祥 沈法荣 王志军 居维竹 陈红武 林亚洲 曹克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3-238,共6页
目的 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室性心律失常风暴(VAS)的即刻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11例ICD术后发生VAS患者,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即刻及远期随访疗效。结果11例共接受15次消融,其中心外膜途径... 目的 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室性心律失常风暴(VAS)的即刻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11例ICD术后发生VAS患者,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即刻及远期随访疗效。结果11例共接受15次消融,其中心外膜途径6次。术中9例共诱发20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平均周长为(384±141)ms,20%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7例诱发出多形性室速。平均x线透视时间(26±17)min,手术时间(189±60)min。即刻完全成功、部分成功及失败率分别为46.7%(7/15)、26.7%(4/15)和26.7%(4/15)。末次射频消融后平均随访(12.5±9.6)个月,无1例发生心脏性猝死或心因性死亡,导管消融的远期完全成功、部分成功及失败率分别为72.7%(8/11)、9.1%(1/11)及18.2%(2/11),总有效率为81.8%(9/11)。结论在大多数ICD术后VAS患者中,导管射频消融可通过成功抑制临床型室速而有效地控制VAS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除颤器 置入型 心动过速 室性
原文传递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的经验、困惑及临床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昕 魏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77-880,共4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源性猝死
原文传递
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适应证患者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初探
9
作者 宁小晖 马文韬 +4 位作者 樊晓寒 李晓飞 王倩 刘志敏 张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37-841,共5页
目的:分析符合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适应证且术前发现急性肺血栓栓塞(A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且符合CIED适应证的8 641例住院患者中筛选出CIED术前确诊... 目的:分析符合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适应证且术前发现急性肺血栓栓塞(A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且符合CIED适应证的8 641例住院患者中筛选出CIED术前确诊APTE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结果:8 641例患者中合并APTE的患者共45例(5‰),将其纳入研究。45例入选患者中男性18例(40%),年龄(73±8)岁,体重指数(27±10)kg/m 2。肺栓塞危险分层,32例(70%)为中危,13例(30%)为低危,无高危患者。38例(84%)患者在明确APTE诊断后启动抗凝治疗。30例(67%)患者完成CIED置入(置入起搏器者27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者2例,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者1例),其中23例CIED术前开始抗凝的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囊袋血肿等并发症。研究随访(30±7)个月,期间20例患者复查CT肺血管造影示栓塞消溶,2例患者抗凝期间发生出血并发症(脑出血1例,肉眼血尿1例)并停用抗凝药物。15例(33%)行抗凝治疗并暂缓置入CIED的患者中, 2例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住院及抗凝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7例患者再次因症状性心动过缓置入CIED。随访期间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为心脏性猝死,1例为APTE并急性脑梗死,1例为肺部感染。 结论:符合CIED适应证的患者中合并APTE者并不罕见,对于此类患者置入CIED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需注意APTE患者可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抗凝药 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
原文传递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随访1例
10
作者 刘西平 石蓓 +2 位作者 商黔惠 郝星 许官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26-627,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压波形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位置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白利平 王若婧 +2 位作者 丁彤红 吴林珠 陈利芬 《现代临床护理》 2017年第8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波形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位置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月至12月对本科室47例危重症行Power PICC双腔...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波形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位置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月至12月对本科室47例危重症行Power PICC双腔导管穿刺术患者,采用4步法进行穿刺定位,依据CVP的波形判断有无异位胸腔内其他静脉,并将其与胸部X片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5例(95.75%)患者静脉穿刺后监护仪显示CVP的波形为典型波形,患者胸部X光检查Power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胸5至胸8),1例(2.13%)患者显示CVP的波形不典型,患者胸部X光检查结果显示Power PICC导管尖端在腋静脉返折,1例(2.13%)患者显示CVP的波形无法判断,患者胸部X光检查结果显示Power PICC导管尖端位于左颈内静脉,依据CVP的波形判断Power 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胸部X光检查结果判断符合率达100.00%。结论依据CVP的波形可初步判断Power PICC导管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其可作为置入Power PICC后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参考方法之一,但其尚不能代替置管后的胸部X光检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压注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压 导管 异位
下载PDF
Y型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雪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Y型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采用Y型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患者12例,应用包含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处理、出院指导和随访等多种护理措施的临床综合护理路径对... 目的探讨Y型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采用Y型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患者12例,应用包含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处理、出院指导和随访等多种护理措施的临床综合护理路径对其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满意度。结果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治疗后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3 d后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很满意7例(58.3%),满意4例(33.3%),一般1例(8.3%),不满意0例,总满意11例(96.7%)。结论 Y型支架置入治疗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的其护理中应用临床综合护理路径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患者满意度高,从而改善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阻塞致肺不张 Y支架 临床护理
下载PDF
经C型臂引导PICC导管置入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玲 李风鸣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9期15-15,共1页
目的:探讨C型臂在PICC置管的应用及观察。方法:选择14例患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常规方法穿刺置管,C型臂引导确定导管位置,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处。结果:14例患者无1例发生堵管现象。结论:经C型臂... 目的:探讨C型臂在PICC置管的应用及观察。方法:选择14例患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常规方法穿刺置管,C型臂引导确定导管位置,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处。结果:14例患者无1例发生堵管现象。结论:经C型臂引导放置PICC导管,导管放置位置确定,可有效防止导管堵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引导PICC导管 临床应用 效果观察
下载PDF
两种耐高压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临床对照研究
14
作者 刘怡男 范学武 田龙 《东南国防医药》 2022年第6期586-589,共4页
目的比较基于CT和C型臂X线(CX)的两种耐高压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HPR-PICC)尖端定位技术。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接受诊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01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基于CT和CX的HP... 目的比较基于CT和C型臂X线(CX)的两种耐高压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HPR-PICC)尖端定位技术。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接受诊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01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基于CT和CX的HPR-PICC尖端定位的图像质量、异位检出能力和影像学距离一致性。结果85例(84.16%)患者CT图像上HPR-PICC尖端完全显示,14例(13.86%)不完全显示,2例(1.98%)完全不显示;54例(53.47%)患者CX图像上HPR-PICC尖端完全显示,39例(38.61%)不完全显示,8例(7.92%)完全不显示。排除掉尖端完全不显示的患者后,剩余患者中CT技术总异位检出率和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均高于CX技术(P<0.05)。进一步排除掉尖端不完全显示的患者后,CT图像上右肺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距离为(8.351±5.262)mm,CX图像为(8.497±5.731)mm,一致性较好;CT图像上右肺门-尖端距离为(8.012±4.978)mm,CX图像为(8.331±5.395)mm,一致性较好。结论HPR-PICC尖端定位中CT图像质量和异位检出能力均显著优于CX图像,两种图像上影像学距离一致性较好,CT可取代X线作为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计算机断层扫描 C臂X线
下载PDF
Y型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探讨
15
作者 黄丽萍 《河北医学》 CAS 2003年第10期951-952,共2页
关键词 Y静脉留方法 穿刺 评定标准 操作方法 外套管材料
下载PDF
超声引导加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置入POWER PICC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6期83-84,共2页
目的:对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OWER PICC)双腔导管的应用范围、置管及维护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方法:对2013年5~12月我院30位置入POWER PICC双腔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导管堵塞、导管局部感染、意外脱管、贴膜处皮损... 目的:对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OWER PICC)双腔导管的应用范围、置管及维护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方法:对2013年5~12月我院30位置入POWER PICC双腔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导管堵塞、导管局部感染、意外脱管、贴膜处皮损、管腔流速等情况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观察。结果:1例患者1个月时发生导管局部感染,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加塞丁格技术( MST)置入POWER PICC双腔管在肿瘤患者中得到了良好的使用,特别是白血病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静脉治疗复杂的患者,可以专用于输注血制品或其他特殊用药,避免发生药物配伍禁忌,满足了治疗输液需求,患者带管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压注射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患者 超声引导
下载PDF
新型全皮下心脏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孝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2,共2页
自从全球第一台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197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的西奈医院[1]成功完成以来,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2]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置入。关于ICD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 自从全球第一台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197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的西奈医院[1]成功完成以来,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2]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置入。关于ICD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3-5],因此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心脏除颤器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 ICD 巴尔的摩 有效治疗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两次PowerPICC置管后继发性异位1例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雍 薛嵋 戴宏琴 《上海护理》 2015年第5期94-96,共3页
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PICC)2004年在美国开始使用,该导管可满足高压注射、中心静脉压监测及多通道同时给药的需要,是普通PICC导管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导管,
关键词 耐高压注射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PICC) 继发性导管异位 护理
下载PDF
同轴导管技术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9
作者 杨光耀 胡红耀 +2 位作者 余笋 李腾飞 李兵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9期1100-1105,共6页
目的:探讨同轴导管技术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份于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采用同轴导管技术经肛门行肠梗阻导管置入的35例结肠梗阻患者;另选取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未采用导引导管同... 目的:探讨同轴导管技术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份于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采用同轴导管技术经肛门行肠梗阻导管置入的35例结肠梗阻患者;另选取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未采用导引导管同轴交换技术)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的35例肠梗阻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在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曝光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肠梗阻导管均顺利经肛门置入,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采用同轴导管技术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采用传统术式置入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80.69±21.85)min vs(157.06±48.48)min,P<0.001],术中射线曝光时间较传统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04±7.11)min vs(49.19±14.40)min,P<0.001);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其中19例(27.1%)患者痊愈(同轴组8例,传统组1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19例(27.1%)患者后期行一期手术切除/结肠支架植入(同轴组11例,传统组8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27例(38.6%)患者术后肠梗阻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同轴组13例,传统组1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余5名患者(7.1%)经内科治疗无效和(或)失去手术机会,最终院内死亡或自动出院(同轴组3例,传统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术程,减少射线曝光时间,降低术者及患者射线辐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导管技术 导引导管 肠梗阻 经肛插肠梗阻导管
原文传递
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胆道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
作者 仲米兰 罗红梅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11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胆道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12月在医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胆道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胆道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12月在医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胆道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和外周静脉留置针(20G)作为对比剂注射通路,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CT增强扫描检查时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和图像质量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行CT增强扫描检查,能降低检查中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提高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压注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外周留 CT增强扫描 护理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