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不同PICC置管位置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丽君 刘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07-0010,共4页
为帮助临床护士更好地选择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PICC置管位置,从PICC不同置管位置的可行性、不同置管位置的观察指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事件等)、导管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采用电脑搜索的方式,在中国知网、... 为帮助临床护士更好地选择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PICC置管位置,从PICC不同置管位置的可行性、不同置管位置的观察指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事件等)、导管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采用电脑搜索的方式,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网、中国生物医学信息网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汇总了有关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行PICC置管操作的学术论文。结果 SVCS患者经上肢置管,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提示我们这类患者的置管位置还有待研究,并且在临床中要慎重选择置管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PICC 置管位置
下载PDF
不同置管位置对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红莲 程远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6年第3期1104-110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位置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700例PICC置管病人,分析不同置管位置的血栓发生率。[结果]右侧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11%,右侧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21%,右侧头静脉发生率48%,左侧贵...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位置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700例PICC置管病人,分析不同置管位置的血栓发生率。[结果]右侧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11%,右侧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21%,右侧头静脉发生率48%,左侧贵要静脉发生率16%,左侧肘正中静脉33%,左侧头静脉发生率59%。[结论]PICC置管病人从右侧置管血栓发生率相对较低,其中右侧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最低,是最理想的置管静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位置 血栓
下载PDF
肠内营养管不同置管位置对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莉 李松林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8年第5期1286-1287,共2页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 吸入性肺炎 置管位置 营养管 外科重症病人 病人死亡 护理观察 护理干预
下载PDF
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键林 马洺远 陈琪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30期183-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选择反麦氏点或腹中线脐下约2 cm处行置管腹腔灌洗,治疗组患者结合彩超... 目的探讨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选择反麦氏点或腹中线脐下约2 cm处行置管腹腔灌洗,治疗组患者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进行腹腔灌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4例(占44.4%),无效5例(占55.6%);治疗组有效9例(占100.0%),无效0例(占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应用彩超引导置管治疗SAP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是治疗SAP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置管位置 腹腔灌洗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置管位置对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殷湘洁 任晓敏 周惠雅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1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置管位置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从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众多经外周静脉穿刺肿瘤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置管位置的差异性分别分为两组(左侧组和右侧... 目的探讨置管位置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从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众多经外周静脉穿刺肿瘤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置管位置的差异性分别分为两组(左侧组和右侧组)进行观察和分析。由医护人员就两组患者经不同位置置管后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经置管后,在不同位置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数据中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右侧组高于左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分别为6.67%(右侧组)和1.33%(左侧组)。结论从相对的角度来看,PICC置管肿瘤患者从右侧置管引发静脉血栓的几率远高于左侧置管,因此临床应以左侧置管作为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最佳置管位置,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位置 肿瘤患者 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血栓
下载PDF
PICC置管位置差异对早产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双乐 刘章微 《健康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593-595,共3页
文章以8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早产儿为观察对象,探讨PICC置管位置差异对早产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发现,PICC下肢静脉置管用于早产儿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用... 文章以8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早产儿为观察对象,探讨PICC置管位置差异对早产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发现,PICC下肢静脉置管用于早产儿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用时,避免导管异位发生,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位置 早产儿 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19例报告
7
作者 冯继泽 高恩付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20期16-17,共2页
目的总结我科19例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9例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发生置管变异和穿刺路经的相关性,发生置管变异后对临床的影响。结果我科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发生率为2.66%,多... 目的总结我科19例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9例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发生置管变异和穿刺路经的相关性,发生置管变异后对临床的影响。结果我科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发生率为2.66%,多发生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对临床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深静脉置管位置变异对临床有一定影响,穿刺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影像学检查以确诊,重在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穿刺 置管位置变异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置管位置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余跃 李国强 张祎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62-864,共3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而颅骨钻孔引流术是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手术方法。该手术一般选择术后放置硬膜下引流管引流血肿,但目前有学者建议于骨膜下或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管,引流残余血肿,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而颅骨钻孔引流术是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手术方法。该手术一般选择术后放置硬膜下引流管引流血肿,但目前有学者建议于骨膜下或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管,引流残余血肿,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 手术疗效 颅骨钻孔引流术 神经外科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置管位置 骨膜下
原文传递
压脉带在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长度体外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汤文决 盛晓郁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3期1217-1218,共2页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2012年1月18日~2013年12月18日,对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方法是经头静脉穿刺时,压...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2012年1月18日~2013年12月18日,对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方法是经头静脉穿刺时,压脉带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在右侧上肢外侧上行至锁骨中线,弯曲向下至右侧乳头与前正中线中点,经正中及贵要静脉穿刺时,压脉带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在右侧上肢内侧上行至锁骨中线,弯曲向下至右侧乳头与前正中线的中点,再测量压脉带的长度,为导管预留置长度。对照组测量方法是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长度,再加0.5 cm ,为导管预留置长度。比较两组患儿置管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77.8%,对照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44.4%,两组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使用压脉带进行体外测量,可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低出生体重儿 测量方法 置管位置
下载PDF
金属导针置管引流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10
作者 黄振华 杨显泉 +2 位作者 李经红 丁元洪 张功礼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4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 探索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制金属导针置管引流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2 8例 ,其中膝关节 2 0例 ,踝关节 8例。结果 置管简便顺利 ,引流通畅 ,配合应用抗生素及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结论 该方法治疗急性... 目的 探索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制金属导针置管引流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2 8例 ,其中膝关节 2 0例 ,踝关节 8例。结果 置管简便顺利 ,引流通畅 ,配合应用抗生素及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结论 该方法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操作方法简单 ,组织损伤小 ,置管位置易控制 ,术后引流通畅 ,患者恢复快 ,住院费用低 ,便于在各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导针置管引流 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置管位置 功能锻炼 抗生素
下载PDF
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500例分析(附32例失误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卫国 杨斌 +3 位作者 穆少峰 姜永宏 张俊斌 贾再利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2-13,共2页
目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情况加以分析及探讨。对同行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以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误及医疗纠纷发生。方法:就本院及我科自1992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500例胸外伤(并血气胸)合并其它专科外伤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 目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情况加以分析及探讨。对同行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以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误及医疗纠纷发生。方法:就本院及我科自1992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500例胸外伤(并血气胸)合并其它专科外伤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术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以下8种意外。结论:(1)应树立高尚医德。把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生命高于一切。(2)手术前要对局部解剖有充分了解,尽量避免损伤血管致大出血而加重损伤。(3)应重视每一个手术,手术无论大小。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须严肃认真对待,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到防患于未然,准备好应对措施。(4)术后应严格检查,排除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管 手术失误 原因 胸外伤 置管位置
下载PDF
心电图定位技术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袁仲平 谭凤秀 李女仙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对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对尖端最佳位置的影响。方法:将江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行PICC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 目的:探讨对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对尖端最佳位置的影响。方法:将江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行PICC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X线定位法进行穿刺定位,研究组在X线定位法基础上加用心电图定位法定位,比较置管后两组患者舒适程度、最佳置管位置状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舒适度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佳位置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偏深,偏浅到位率与异位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中,不仅可以有效确定最佳尖端置管位置,而且可减少对患者机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定位技术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最佳置管位置
下载PDF
不同穿刺部位PICC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苏英杰 李曙光 段东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89-89,共1页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临床应用越来越广。但其存在一系列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PICC穿刺置管位置多样,不同穿刺置管部位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尚不明确。2008年11月~2010年5月,我们比较了不同穿刺部位PICC...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临床应用越来越广。但其存在一系列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PICC穿刺置管位置多样,不同穿刺置管部位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尚不明确。2008年11月~2010年5月,我们比较了不同穿刺部位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并发症 PICC穿刺 穿刺部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发生情况 临床应用 置管位置 置管部位
下载PDF
导尿术中判断尿管插入长度小经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莉 王远清 何玉珍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7期190-190,共1页
导尿术是解除尿潴留、术前导尿的主要方法,是临床各个科室广泛使用的一种常规操作,但置管位置错误在临床并不少见,现介绍经验如下。插入气囊导尿管时,尿管的最低位是气囊的远侧端,经测量此端至尿管尖端长5cm。
关键词 气囊导尿管 导尿术 插入长度 术前导尿 常规操作 置管位置 尿潴留 临床
下载PDF
移动车在胸腔闭式引流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守静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年第8期172-172,共1页
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胸外科部分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置管位置视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气胸一般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置入,积液或积血一般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置入。首先胸腔闭式引流瓶需要低于置入位置一定高度... 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胸外科部分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置管位置视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气胸一般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置入,积液或积血一般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置入。首先胸腔闭式引流瓶需要低于置入位置一定高度才可以正常引流,当患者提着引流瓶行走时,很难对高度进行控制;其次部分患者因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感下床不便,因此会减少活动,从而延长了拔管时间,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部分家属在协助患者提胸腔闭式引流瓶时与患者行走速度不一致,有意外拔管的安全隐患,因此本科制定了胸腔闭式引流瓶专用设备即移动车,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瓶 胸腔闭式引流管 位置 应用 治疗方法 置管位置 锁骨中线 拔管时间
下载PDF
危重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鸣 张惠珍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92-94,共3页
目的探究危重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危重CRRT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既往治疗过程中血管通路不畅发生率,并收集相关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危重CRRT患者并发血... 目的探究危重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危重CRRT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既往治疗过程中血管通路不畅发生率,并收集相关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危重CRRT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危险因素.结果危重CRRT患者中有19例发生血管通路不畅,发生率为2375%(19/80).两组年龄、封管液使用、置管位置、血栓形成、医务人员穿刺经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较高、封管液使用不适宜、置管位置不合适、有血栓形成、医务人员穿刺经验缺乏是危重CRRT治疗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危重CRRT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与年龄较高、封管液使用不适宜、置管位置不合适、有血栓形成、医务人员穿刺经验缺乏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血管通路不畅 封管液 置管位置 血栓形成
下载PDF
B超定位新生儿脐静脉导管肝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周结儿 吴湘兰 韦婷艳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S01期122-125,共4页
目的对新生儿期脐静脉导管肝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的新生儿科检查住院进行脐静脉导管手术的390例患者,通过对新生儿一般资料搜集比较,常规项目检查了解新生儿导管术后对新生儿肝脏的影响。... 目的对新生儿期脐静脉导管肝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的新生儿科检查住院进行脐静脉导管手术的390例患者,通过对新生儿一般资料搜集比较,常规项目检查了解新生儿导管术后对新生儿肝脏的影响。通过监测新生儿导管长度和位置等检查,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检测相关因素与脐静脉导管肝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在对新生儿脐静脉导管术后发现,390例中30例新生儿肝功能出现异常现象,包括10例胎膜早破,7例出现血常规异常;液体外渗的肝实质新生儿27例,出现肝血肿的新生儿3例。在对各项相关因素分析发现肝并发症发生组胎龄和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导管位置不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胎龄和置管位置与此具有明显关联作用。结论新生脐静脉导管术后因新生儿胎龄较小和导管位置不当,易造成肝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静脉 置管时间 置管位置 肝并发症
下载PDF
大鼠三种鞘内置管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章沿锋 张小洺 姚尚龙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254,共3页
鞘内置管术为鞘内连续给药和收集脑脊液提供了便利,且便于行为学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广泛。1976年Yaksh等报道了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但该方法存在术后死亡率和瘫痪率高等弊端;此后相继出现了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 鞘内置管术为鞘内连续给药和收集脑脊液提供了便利,且便于行为学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广泛。1976年Yaksh等报道了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但该方法存在术后死亡率和瘫痪率高等弊端;此后相继出现了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均具有置管位置准确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如经胸段鞘内置管术操作复杂。本研究拟比较大鼠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的效果,为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 鞘内 大鼠 术后死亡率 连续给药 动物实验 置管位置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两种体表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年第19期2332-2334,共3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观察组置入最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入最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最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体外测量法 置管位置
原文传递
Test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oling Device with Heat Pipes to Improve His Heat Transfer Ability
20
作者 Patrik Nemec Alexander Caja Milan Malcho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This paper deals about test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cooling device with heat pipes at inclination position, in consequence of using the natural convection to improve heat transfer properties. Head point testing o... This paper deals about test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cooling device with heat pipes at inclination position, in consequence of using the natural convection to improve heat transfer properties. Head point testing of cooling device is monitoring temperature on the aluminium block of energy converter, heat pipes and ribs under temperature condition 30 ℃ in thermostatic chamber. Testing of the device was performed at tilt angles positions 0, 10 and 20° from the vertical level. The heat flux loaded to energy converter was 450 W. The next goal of the paper is to research on influence working position of the wick heat pipe on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 In this research heat pipes were made with capillary structure sintered from copper powder granularity 100, 63 and 50 μm filled with water and ethanol. Next heat pip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performed by measuring heat source and working positions. Knowledge of these two research goals can bring potential improvements in purpose of cooling device for effective heat sink from high power electronic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pipe heat transfer cooling devi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