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饲管置管深度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杜苗 姚媛淑 蒋颖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3年第3期8-11,共4页
鼻饲管插管作为常见的治疗手段解决了患者许多临床症状,正确测定置管长度,可有效避免发生误吸、呛咳等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避免多次插管。然而,已有证据证明,经典的鼻-耳-剑突(NEX)测量法估计的鼻饲管长度偏短,可导致患者被伤害的概... 鼻饲管插管作为常见的治疗手段解决了患者许多临床症状,正确测定置管长度,可有效避免发生误吸、呛咳等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避免多次插管。然而,已有证据证明,经典的鼻-耳-剑突(NEX)测量法估计的鼻饲管长度偏短,可导致患者被伤害的概率升高,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改良体外测量方法或基于NEX的校正公式进行测量,本文综述了现有的鼻饲管体外测量方法,以期为临床鼻饲管的插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管 置管深度 体外测量
下载PDF
右房心电图测定中心静脉置管深度的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振洲 王珊娟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右房心电图 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深度 P波变化 CVP
下载PDF
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健 李静 +3 位作者 李淑兰 张亚荣 曹雪 徐敬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0年第8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97例,进行体表置管长度测量,根据X线摄片计算理想置管深度,分析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之间的...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97例,进行体表置管长度测量,根据X线摄片计算理想置管深度,分析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除左侧头静脉外,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显著相关(P<0.05,P<0.01),并得出相应回归方程。结论 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相关性,所得回归方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深度 体表测量长度
下载PDF
ECG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庆祥 胡弋 +3 位作者 马永达 刘宿 杜权 葛衡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0期1895-1896,共2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由操作者实施颈内静脉穿刺,并依据个人经验性放置导管再根据深度定位仪确定放置深度,术后床旁X线确定导管前端在上腔静脉的位置。结果在小儿组,深度定位仪的准...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由操作者实施颈内静脉穿刺,并依据个人经验性放置导管再根据深度定位仪确定放置深度,术后床旁X线确定导管前端在上腔静脉的位置。结果在小儿组,深度定位仪的准确性明显优于经验性放置;成人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对于确定导管在上腔静脉的位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置管 置管深度 定位
下载PDF
鼻饲置管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荣亮 祝小梅 +1 位作者 申松波 胡玮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52-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126例,根据鼻饲插管深度分为鼻胃管组(66例)和鼻肠管组(60例)。利用高通量实验测序分析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多样性,采用L...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126例,根据鼻饲插管深度分为鼻胃管组(66例)和鼻肠管组(60例)。利用高通量实验测序分析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多样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院内感染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鼻肠管组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增多(40 310.6±1 115.7 vs 34 473.7±883.4;P<0.05),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也明显增高[(44.8±9.7)‰vs(11.8±10.6)‰;P<0.05],而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7.7±5.5)‰vs(4.3±9.5)‰;P<0.05],艰难梭菌属相对丰度也明显降低[(26.5±4.5)‰vs(2.9±1.1)‰;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菌群多样性增多是造成院内肺炎的危险因素(OR=208.580,95%CI为14.877~2924.311;P=0.000),而菌群的种类数(OR=0.0004,95%CI为0.000~0.163;P=0.010)和双歧杆菌属的增多是抑制胃肠道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OR=0.006,95%CI为0.000~0.248;P=0.007)。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鼻肠管喂养可导致肠道内细菌种类数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的增多,在不增加菌群多样性的前提下,细菌总种类数目和双歧杆菌的增多是预防患者发生院内胃肠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鼻饲 置管深度 肠道菌群 院内感染
下载PDF
男性婴幼儿导尿置管深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成 周慧洁 +4 位作者 任晓碧 谢敏叶 赵玲玲 戴一希 贾玉双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246-247,共2页
导尿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是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气囊导尿管由于操作简单、易于固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导尿[1],而临床工作中时有气囊导尿管使用不当致尿道损伤发生[2,3].关于气囊导尿管的置管深度:成年男性为20~22... 导尿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是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气囊导尿管由于操作简单、易于固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导尿[1],而临床工作中时有气囊导尿管使用不当致尿道损伤发生[2,3].关于气囊导尿管的置管深度:成年男性为20~22 cm,女性为4~6 cm,见尿再插入5~8 cm[4],儿童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尿道长度变异较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各年龄组儿童导尿置管深度的确切数据和研究报道,本研究尝试探讨婴幼儿尿道长度特点,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身高及脐至耻骨距离的参数关系,试图借助这些参数等来协助确定导尿置管的合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导尿管 置管深度 临床研究 婴幼儿 男性 护理操作技术 尿道长度 年龄组
下载PDF
置管深度对解除便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曹圣芹 刘红 《齐鲁护理杂志》 1999年第6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置管深度 效果观察 开塞露 功能性便秘 一次性导尿管 插入深度 老年性便秘 济南市 直肠内 治疗组
下载PDF
胃食管术后胃肠减压两种置管深度与效果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玲玲 龚洪玲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88-89,共2页
胃肠减压是胃-食管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该法利用负压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引流胃内积液、积气,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降低缝线张力及切口疼痛,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胃管置入的深度是否合适,引流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减压效果.笔者于... 胃肠减压是胃-食管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该法利用负压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引流胃内积液、积气,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降低缝线张力及切口疼痛,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胃管置入的深度是否合适,引流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减压效果.笔者于2010-04至2011-04对传统置管深度[1]和改良置管深度[2]两种胃肠减压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术 胃肠减压 置管深度
下载PDF
鼻饲置管深度与食物反流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4
9
作者 袁建梅 《护理与康复》 2008年第5期376-377,共2页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与食物反流关系。方法95例需长期鼻饲老年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置管深度为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距离,观察组置管深度较对照组延长10 cm。结果观察组食物反流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与食物反流关系。方法95例需长期鼻饲老年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置管深度为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距离,观察组置管深度较对照组延长10 cm。结果观察组食物反流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置管深度,能减少鼻饲时食物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 置管深度 食物反流 护理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置管深度的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淑芝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X期123-123,共1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管插入的最佳深度。方法:将60例留置胃肠减压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人,插入深度为45~55cm,实验组30人,插入深度为53~65cm。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优于对照组,两组...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管插入的最佳深度。方法:将60例留置胃肠减压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人,插入深度为45~55cm,实验组30人,插入深度为53~65cm。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优于对照组,两组减压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胃肠减压的置管深度应在胃管传统插入深度45~55cm的基础上再插入8~10cm,减压效果更好,更利于急性胰腺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胃肠减压 置管深度
下载PDF
改良体外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义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12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1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1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结果:A组置入上腔静脉88例,置入最适位置85例;B组置入上腔静脉67例,置入最适位置5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的测量方法准确简便,且置管成功及置入最适位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体外测量法 置管深度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肠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时差异性置管深度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瑞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4期99-100,共2页
目的 研究比较肠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时差异性置管深度的效果。方法 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共有94例病患被诊断肠为梗阻需行胃肠减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其中观察组置管深度为55~70 cm,对照组置... 目的 研究比较肠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时差异性置管深度的效果。方法 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共有94例病患被诊断肠为梗阻需行胃肠减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其中观察组置管深度为55~70 cm,对照组置管深度为45~55 cm,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胃液引流量以及腹围减少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腹胀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重度腹胀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肠梗阻患者给予差异性置管深度发现,将胃管深度延伸至55~70 cm能提高临床减压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胃肠减压 置管深度
下载PDF
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在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3
作者 刘梅凤 伍美娟 +1 位作者 刘秋梅 李竞长 《右江医学》 2019年第7期523-526,共4页
目的 探讨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在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2018年6月73例(研究组)需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增加置管深度至30cm,与2008年6月~2012年12月的61例(对照组)股静脉置管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置管效... 目的 探讨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在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2018年6月73例(研究组)需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增加置管深度至30cm,与2008年6月~2012年12月的61例(对照组)股静脉置管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置管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置管的并发症比较,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深度,使导管尖端到达下腔静脉,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发生,对生存期<1个月的患者和有经济及维护条件限制的患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置管 置管深度 并发症
下载PDF
体尺和体重测量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深度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林创廷 王巧洪 +1 位作者 黄慧婷 黄翔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314-1317,共4页
目的对比体尺和体重测量方法在脐静脉置管深度评估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探讨体尺测量方法在评估脐静脉置管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住院并需行脐静脉置管的低体重新生儿共110例,根据数字顺序排列分为体尺组和体重组,每组55例,在脐静脉置管... 目的对比体尺和体重测量方法在脐静脉置管深度评估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探讨体尺测量方法在评估脐静脉置管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住院并需行脐静脉置管的低体重新生儿共110例,根据数字顺序排列分为体尺组和体重组,每组55例,在脐静脉置管前分别采用体尺法和体重法评估置管深度,对比两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预计置管深度、初次置管的成功率、初次准确置管率、初次置管导管尖端位置高于或低于准确范围的例数以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体尺组新生儿其预计置管深度为(7. 19±0. 32) cm,体重组为(7. 25±0. 41) cm,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856,P=0. 394),其中体尺组初次准确置管率为90. 6%,而体重组为75. 0%,体尺组显著高于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447,P=0. 034),而两组新生儿导管尖端过高和导管尖端过低的比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新生儿出现败血症、置管后出血、坏死性肠炎、肝静脉栓塞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体尺测量法能更准确地评估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深度,其准确性优于体重法,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是可行的脐静脉置管深度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体尺 体重 置管深度
下载PDF
改良体外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中的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一美 姚美华 +1 位作者 王晓丹 陆燕华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年第9期127-128,共2页
目的研究PICC导管尾端置于人体内最合适位置的最优体外测量方式。方法将82例在启东市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性分为A、B两个小组。A组采取从穿刺的位置开始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处反折到第3肋骨间的测量方法。B组采取改良方法... 目的研究PICC导管尾端置于人体内最合适位置的最优体外测量方式。方法将82例在启东市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性分为A、B两个小组。A组采取从穿刺的位置开始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处反折到第3肋骨间的测量方法。B组采取改良方法,即从上肢的穿刺位置量至右胸处锁关节+5 cm,置管达到预测量长度后,胸前做X片定位。对比两组PICC导管尾端植入上腔静脉最相宜位置的成功率。结果 A组置入上腔静脉36例,置入最相宜位置24例,B组置入上腔静脉46例,置入最相宜位置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体的外测法,也就是从上肢穿刺点的位置测量至右胸处锁关节+5 cm的手法比较精确简洁,且置管成功放入最相宜位置的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体外测量 置管深度 护理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置管时患儿体表测量长度和理想置管深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房莉 史德利 郝祥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4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行PICC置管时患儿体表测量长度(LBSM)和理想置管深度(IDT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上肢植入PICC的40例贵要静脉置管及24例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PICC...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行PICC置管时患儿体表测量长度(LBSM)和理想置管深度(IDT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上肢植入PICC的40例贵要静脉置管及24例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PICC置管的VLBWI患儿。分析对行PICC置管时LBSM和IDTD的关系。结果40例贵要静脉置管结果表明,获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为67.50豫;置入过深次之,置入过浅的比例最低,仅为12.50豫。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除左侧头静脉的LBSM与IDTD无相关性之外(r =0.397,P=0.512),其余各处静脉均有相关性。经回归分析,LBSM与IDTD的回归方程如下:右侧的贵要静脉:Y =-6.23±1.01X;右侧的头静脉:Y =-14.36±1.15X;右侧的肘正中静脉:Y =4.12±0.82X;左侧的贵要静脉:Y =2.86±0.84X;左侧的肘正中静脉:Y =-19.52±1.23X。结论在VLBWI右侧的贵要静脉进行置管时LBSM与IDTD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PICC置管 体表测量长度 理想置管深度
下载PDF
新生儿脐动静脉置管深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艳 李小文 史泽瑶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17期1581-1584,共4页
脐动静脉置管是建立新生儿中心静脉通道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在应用过程中有出现潜在并发症的风险。目前,脐动静脉导管置入深度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基于体质量或体表的测量方法进行估算。... 脐动静脉置管是建立新生儿中心静脉通道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在应用过程中有出现潜在并发症的风险。目前,脐动静脉导管置入深度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基于体质量或体表的测量方法进行估算。本文就脐动脉和脐静脉的置管深度估算方法及其优劣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动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深度 综述
下载PDF
鼻胃管置管深度改变对肠内营养危重患者误吸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覃靖彬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第10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中鼻胃管置管深度对误吸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医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做研究,随机分为乙组(50例)、甲组(50例)。患者均予以肠内营养支持,乙组鼻胃管的置管深度是...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中鼻胃管置管深度对误吸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医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做研究,随机分为乙组(50例)、甲组(50例)。患者均予以肠内营养支持,乙组鼻胃管的置管深度是45~55cm,甲组鼻胃管的置管深度是60~70cm,总结胃管留置时间、误吸、呛咳、反流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患者的误吸率、呛咳率、反流率均显著低于乙组患者(P<0.05)。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中,延长鼻胃管的置管深度,可保证胃管末端到达胃幽门部,避免从胃管末端侧孔流出营养液后反流,在促进营养液的消化同时,降低反流、误吸、呛咳等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 鼻胃管 置管深度 误吸
下载PDF
鼻饲置管深度及体位摆放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患者食物反流的影响
19
作者 袁娜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8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及体位摆放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患者食物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鼻饲置管深度为50c...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及体位摆放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患者食物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鼻饲置管深度为50cm左右,取常规仰卧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鼻饲置管深度增加10~15cm,采取头高脚低30°~60°斜坡卧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不同时间内的胃残留量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鼻饲置管30、60、120min后,观察组的胃残留量少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患者进行鼻饲时鼻饲置管深度增加10~15cm并采用头高脚低30°~60°斜坡卧位可加速胃排空,降低吸入性肺炎、食物反流、呛咳及误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饮食 气管切开 鼻饲置管深度 体位摆放 食物反流
下载PDF
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置管深度的效果及对其脐部感染
20
作者 曹晓宽 李润 +8 位作者 叶晓秀 李贵平 姚诗晗 刘正希 王欢 周慧 周波 毛雪 邹远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3期21-23,共3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置管深度的效果及对其脐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行脐静脉置管的6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 目的:分析并比较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置管深度的效果及对其脐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行脐静脉置管的6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对两组早产儿均进行脐静脉置管。在对观察组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体尺法计算其置管的深度,在对对照组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体重法计算其置管的深度,然后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比率和置管深度的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置管后其脐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P<0.05。结论: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与采用体重法计算其置管的深度相比,采用体尺法计算其置管深度的效果更佳,能提高其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比率和置管深度的符合率,降低置管后其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静脉置管 体重法 体尺法 置管深度 脐部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