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希 谢守德 +1 位作者 张嵩 张蕾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确定羌活挥发油 β 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 方法 :对胶体磨法、搅拌法、超声法包合羌活挥发油进行了比较试验 ,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胶体磨法进行研究。结果 :确定了胶体磨法制备羌活挥发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 目的 :确定羌活挥发油 β 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 方法 :对胶体磨法、搅拌法、超声法包合羌活挥发油进行了比较试验 ,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胶体磨法进行研究。结果 :确定了胶体磨法制备羌活挥发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论 :用胶体磨法包合羌活挥发油包合率较高 ,生产操作快速、简便 ,尤其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挥发油 Β-环糊精 胶体磨法 制备工艺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研制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 被引量:7
2
作者 梁清 安彩贤 《中国药师》 CAS 2005年第12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研究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合率和收率为指标,筛选出饱和水溶液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薄层层析法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最佳包合条件为:β-环糊精和油的比例4:1,包合温... 目的:研究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合率和收率为指标,筛选出饱和水溶液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薄层层析法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最佳包合条件为:β-环糊精和油的比例4:1,包合温度60℃,搅拌1 h。结论:包合条件易于控制,所得包合物包合率和收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挥发油 Β-环糊精 包合物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不同时期采购的羌活挥发油含量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小仙 张晓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17-618,共2页
关键词 羌活 药品采购时机 中药质量 有效成分含量 对比分析 羌活挥发油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消炎止带汤中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工艺 被引量:3
4
作者 白云凤 赵培 +2 位作者 李桂芬 潘旭 刘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61-62,共2页
目的:采用胶体研磨法制备消炎止带汤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包合率为指标筛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A2B2C2D3,即研磨时间30 min,羌活挥发油∶β-CD=1∶8,包合温度30℃,羌活挥发油∶β-CD=1∶8... 目的:采用胶体研磨法制备消炎止带汤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包合率为指标筛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A2B2C2D3,即研磨时间30 min,羌活挥发油∶β-CD=1∶8,包合温度30℃,羌活挥发油∶β-CD=1∶8,β-CD∶纯化水=1∶8。结论: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的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工艺能达到较高的包合率和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止带合剂 羌活挥发油 正交试验 Β-环糊精包合
下载PDF
新鲜羌活挥发油提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5
作者 白娟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11期105-107,共3页
采用水蒸气法提取新鲜羌活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仪,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共得到了102种化学成分分离结果,挥发油中烯醇含量较高,且含有较少的酮、醇、醛,但缺少醚类、酚类及脂肪酸。红外光谱图显... 采用水蒸气法提取新鲜羌活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仪,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共得到了102种化学成分分离结果,挥发油中烯醇含量较高,且含有较少的酮、醇、醛,但缺少醚类、酚类及脂肪酸。红外光谱图显示有两处特征峰十分明显,因此可借助新鲜羌活挥发油红外图谱,实现对新鲜羌活挥发油的快速筛选与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挥发油 提取 成分分析
下载PDF
消炎止带汤羌活挥发油增溶的研究
6
作者 白云凤 赵培 +2 位作者 李桂芬 潘旭 刘军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29期64-64,共1页
目的:探讨消炎止带汤羌活挥发油增溶剂用量及加入方式。方法:以药液澄清度及挥发油回收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增溶剂吐温80用量为药液体积1.5%,表面活性剂加入到少量药液中制成浓的表面活性剂溶剂,澄清度及挥发油回收率较佳... 目的:探讨消炎止带汤羌活挥发油增溶剂用量及加入方式。方法:以药液澄清度及挥发油回收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增溶剂吐温80用量为药液体积1.5%,表面活性剂加入到少量药液中制成浓的表面活性剂溶剂,澄清度及挥发油回收率较佳。结论:增溶工艺简单、可行,可提高方剂稳定性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止带汤 羌活挥发油 增溶
下载PDF
健脾祛风汤中羌活挥发油的煎煮工艺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罗伟良 梁晓燕 吴利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年第4期18-19,共2页
目的评价不同水煎煮工艺对健脾祛风汤中羌活挥发油的影响,并制订最佳煎煮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羌活挥发油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煎煮工艺。结果煎煮时间对健脾祛风汤中的羌活挥发油的含量影响最大,浸泡时间次之,煎煮温度和煎... 目的评价不同水煎煮工艺对健脾祛风汤中羌活挥发油的影响,并制订最佳煎煮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羌活挥发油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煎煮工艺。结果煎煮时间对健脾祛风汤中的羌活挥发油的含量影响最大,浸泡时间次之,煎煮温度和煎煮压力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健脾祛风汤中羌活挥发油的最佳煎煮条件是在正常大气压下,药材浸泡30 min,然后在100℃沸水中煎煮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祛风汤 羌活挥发油 煎煮 工艺优化
原文传递
羌活油对士的宁体外促透皮作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莲华 冯婧欢 马云淑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275,共3页
目的:考察羌活挥发油对马钱子中士的宁小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透皮吸收实验,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士的宁的含量,观察5%羌活挥发油对士的宁体外促透皮作用。结果:未加入与加入5%羌活挥发油后,士的宁(9 g/L... 目的:考察羌活挥发油对马钱子中士的宁小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透皮吸收实验,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士的宁的含量,观察5%羌活挥发油对士的宁体外促透皮作用。结果:未加入与加入5%羌活挥发油后,士的宁(9 g/L)的24h平均累积渗透量分别为3.9547、5.5165 g/L;12 h平均透皮速率常数分别为0.1995、0.2716 g/(cm2.h);增渗倍数为1.3614。结论:5%羌活挥发油对士的宁有明显的体外促透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的宁 羌活挥发油 透皮吸收 体外
下载PDF
羌活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卫根 周国英 +3 位作者 徐文华 李春丽 杨路存 孙菁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12年第6期3364-3373,共10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索氏提取法(SE)及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羌活种子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所得挥发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DPPH法和FRAP法对SFE-CO2法所提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与典型的合成抗氧化剂BH...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索氏提取法(SE)及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羌活种子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所得挥发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DPPH法和FRAP法对SFE-CO2法所提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与典型的合成抗氧化剂BHT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所提挥发油在外观、得率、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采用SD法、SE法、SFE-CO2法所提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2.3%、12.9%、7.6%,分别鉴定出35、50、55种成分,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4.64%、99.93%、99.98%。SFE-CO2法所提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约为1.9mg/mL;其FRAP值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线性回归方程为y=0.1958x-0.0128(R2=0.9973)。羌活种子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但较合成抗氧剂BHT弱。SFE-CO2法所提挥发油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种子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不同提取方法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彩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2X期84-85,共2页
本文从中药透皮吸收的机理\实验研究及促进剂的研究三方面综述了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概况,并对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综述,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是目前新剂型研究的方向之一。药物透皮吸收... 本文从中药透皮吸收的机理\实验研究及促进剂的研究三方面综述了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概况,并对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综述,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是目前新剂型研究的方向之一。药物透皮吸收制剂又可称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吸收 中药复方 经皮给药系统 青藤碱 雷公藤甲素 促渗作用 羌活 羌活挥发油 黑膏药 扩散池
下载PDF
GC-MS Analysis of Essential Oil Constituents from Rhizome and Root of Notopterygium forbesii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秀伟 张鹏 +2 位作者 陶海燕 蒋舜媛 周毅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6年第4期200-205,共6页
Aim To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from the rhizome and root of 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was ... Aim To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from the rhizome and root of 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was extracted by water-steam distillation and separated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by normalization metho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Results GC-MS exhibited 217 peaks and 100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78.3% of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Concl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MBELLIFERAE Notopterygium forbesii essential oil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GC-MS
下载PDF
GC-MS Analysis of Essential Oil Constituents from Rhizome and Root of Notopterygium incisum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秀伟 张鹏 +2 位作者 陶海燕 蒋舜媛 周毅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6年第3期172-177,共6页
Aim To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from the rhizome and root of 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 Chang,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The total essentia... Aim To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from the rhizome and root of 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 Chang,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was extracted by water-steam distillation and separated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by normalization metho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Results GC-MS exhibited 242 peaks and 83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75.77% of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Conclusion In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of the rhizome and root of N. incisum, monoterpenes and sesquiterpenes accounted for 13.63% and 67.93%, respectively, in which ( 1S)-β-pinene ( 1.67% ), 3-carene ( 1.05% ), limonene ( 1.22% ), and 1S-endo-bornyl acetate ( 1.68% ) as the monoterpenes and its derivatives, and ( + ) -β-elemene (6.78%), sativene (1.54%), α-caryophyllene (2.64%), germacrene D (1.67%), eudesma-4 ( 14 ), ll-diene (2.36%), α-selinene (2.42%), δ-cadinene ( 1.55% ), 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1-ol (1.03%), ( + )-elemol (5.18%), (-)-spathulenol (1.40%), guaiol (3.81%), dehydroxy-isocalamendiol ( 1.06% ), γ-eudesmol ( 1.05% ), α-eudesmol (7.97%), bulnesol (3.09%), and carotol (2. 30% ) as the sesquiterpenes and its derivatives were main components. In addition, isopropyl transcinnamate was the maximum compound ( 11.3% ) of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MBELLIFERAE Notopterygium incisum essential oil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GC-MS
下载PDF
无机盐预处理对羌活含油水体膜分离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洁 韩志峰 郭立玮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索羌活含油水体在膜分离前加入无机盐预处理的最佳条件。方法:对羌活含油水体模拟体系进行膜前预处理,以无机盐的种类、加入量为考察因素,比较各膜通量及截油率,确定最佳加盐条件。结果:羌活含油水体在膜分离前加入无机盐的最佳... 目的:探索羌活含油水体在膜分离前加入无机盐预处理的最佳条件。方法:对羌活含油水体模拟体系进行膜前预处理,以无机盐的种类、加入量为考察因素,比较各膜通量及截油率,确定最佳加盐条件。结果:羌活含油水体在膜分离前加入无机盐的最佳条件为:按含油水体量2%的比例加入氯化钠固体;气相指纹图谱显示加入无机盐未影响挥发油的有效成分。结论:在羌活含油水体进行膜分离前加入氯化钠,能优化膜过程,提高膜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挥发油 含油水体 膜分离 无机盐 预处理
原文传递
羌活油微乳液的配制及其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巍 田雪峰 +1 位作者 张国兴 鞠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9-40,共2页
目的:制备稳定的羌活油微乳液。方法:羌活挥发油加入微乳组分制备成O/W型的微乳液并测定其平均粒径,通过观察微乳液外观性状的变化,考察温度、盐、氢氧化钠和高速离心等因素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羌活油微乳液平均粒径为18.6 nm,... 目的:制备稳定的羌活油微乳液。方法:羌活挥发油加入微乳组分制备成O/W型的微乳液并测定其平均粒径,通过观察微乳液外观性状的变化,考察温度、盐、氢氧化钠和高速离心等因素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羌活油微乳液平均粒径为18.6 nm,加温、高速离心试验对羌活油微乳液稳定性无影响;盐类对微乳液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羌活油制成微乳后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挥发油 微乳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